一个富有学科意识的创意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nold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与主要开办思路
  
  自古以来,智者先哲的宣讲论道,常常是促使人类文明得以代代绵延的有效保障。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向柏拉图传道授业,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曾在菩提树下弘扬佛法,而我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文化大发展时期更是如此,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离不开孔子在“杏坛”倡言三千弟子,而宋明理学之所以繁荣的背后推动力,亦与北宋以来号称“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以及明代著名的东林书院息息相关。
  综观历史,着眼当下,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自建立之曰起,就在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明确了以内涵建设为基础、“学术特色”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建设理念。就音乐学学科发展而言,上海音乐学院经过萧友梅、沈知白、钱仁康为代表的几代杰出学者的不断努力,其学科建设水平及总体学术实力已为学界所公认;而今,又在一批卓有学术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团队带动下,展现出一道日益夺目的学术景观。2004年春,在海内外音乐学界为庆祝钱仁康先生90华诞之时,为更好地秉承钱老毕生笃行的治学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以惠及后学,由音乐学系发起并创办的“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下简称“讲坛”)的系列讲座应运而生。之后,该活动以每年一次的周期纳入上海市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以及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一研究院建设规划。
  与其它常规性讲座相比,“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高端性”、“系列性”等特征。每次“讲坛”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当下音乐学界较为新鲜与热点的话题。“讲坛”在音乐学学科的框架下不设固定学术领域及固定主讲人,则意味着只要是在音乐学界具有真正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都成为讲坛邀请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讲座以为期两周的“系列讲座”的方式进行——这就在形式上保证了主讲人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可对其所致力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和全面的讲解与展示。
  
  历次讲坛回顾
  
  “讲坛”虽以大师命名、邀名家主讲,但倡导百家之鸣,不阈于一家之言。自开设至今,已分别邀请了音乐学诸领域享誉海内外的五位重量级学者主讲,其讨论话题的学术影响从上海音乐学院波及整个国内音乐学界,获得广泛关注。
  
  第一期
  时间:2004年4月14~29日
  主题:《中国民歌十讲》
  主讲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研究员
  作为“讲坛”的首次亮相,讲座以民歌研究中的理论问题为主导,从对中国民歌的整理与研究的梳理展开,涉及中国民歌分类体系、分布的地理文化特征以及其与中国社会、中国文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汉族传统小调的历史渊源及相关“母题”的传承网络、中国民歌与民间歌手、中国民歌的当代生态等,并最终以民歌为出发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讲座最大特点是将歌谣研究、民俗研究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进行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期
  时间:2006年4月11~20日
  主题:《悲情肖邦》
  主讲者: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
  讲座中,子先生依肖邦作品的创作年代详解了谐谑曲、练习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夜曲、波罗奈兹舞曲、幻想曲、歌曲、玛祖卡舞曲等十个体裁约23部(首)作品,从悲情研究的全新视角出发,采用音乐学分析手法,以听觉感性认识结合谱面理性分析,依托参数要素及透彻的语言表述,通过书信、历史背景、思想探究、美学观点、接受与评论等的旁征博引,结合谱例、音响、曲式结构立体分析图示,阐精发微地解析肖邦钢琴音乐细腻丰富的精神内涵、终极孤独的主体意志、基本表现手法、基本情感特征、艺术价值、体裁开创与革新、现代手法的预示、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力、与密支凯维茨诗作的立意关联、重合于西方古典哲学及暗合于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等新见,全面挖掘出肖邦音乐作品中所渗透的“悲情”特质及其种种表现。
  
  第三期
  时间:2006年10月~11月
  主题:《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
  主讲者: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
  在当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仪式音乐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其中由曹本冶教授提出的“音声”理论则是仪式音乐乃至整个民族音乐学中不可避开的学术概念。讲座中,曹教授以理论梳理为切入点,配合以“云南大理白族‘端午节祭本主仪式’”、“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温州东岳观中元普度科仪”、“上海南汇、浙江舟山大洋山、江苏太仓丧葬仪式”、“青海黄南藏、土族‘六月会”’等各具研究侧重点的实例加以说明,将音声——仪式行为中所有听得到和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了生动而翔实的阐释,并由此达到以“思想~行为”互动关系的研究进入人类文化关照的学科关怀。
  
  第四期
  时间:2007年10月15~25日
  主题:《中国音乐思想史》
  主讲者:西安音乐学院罗艺锋教授
  在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中,中国古代音乐史这一领域已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关照也方兴未艾,罗艺锋教授的此次讲座恰恰针对这一亟待注意的领域进行展开。他以范畴研究、基本范式、研究方法及治学原则为纲,以综述结合个案来深究中国哲学、历数、经术的思维逻辑、数学思想、天文思想及音乐思想;讲授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范式及前史研究,同时,还由《乐纬》研究引申到《乐记》与《乐经》问题,并依据《路史》、净土宗、《文子》进入对儒、释、道音乐思想基本性格的解读。
  
  第五期
  时间:2008年6月15~25日
  主题:《音乐形态学》
  主讲者:中国音乐学院沈洽教授
  作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沈洽教授的“音腔论”、“双视角”等理论已为学界所共知。本次讲座沈洽教授分别就“西方音乐形态学研究概览”、“中国音乐形态学研究概览”、“描写的音乐形态学,其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从“物理、数理、符号、民族思维、自省、比较”六个角度的描写音乐形态学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授,集中展现了沈洽教授长期以来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涉及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若干基本特征及其术语学问题”。
  
  学术辐射及远景规划
  
  早在“讲坛”创立之初,主办方对其“原创性”、“系统性”以及“关注重大学术问题”的明确定位,使其具备了极为强劲的学术辐射力。如上所述,历数已开办的各期讲座,每次讲座主题在相关领域所衍生出的影响,已难以估算,而作为“讲坛”来说,亦在讲座的“系列性”基础上产生着更多的系列成果。每期讲座结束,主办方都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录音整理,在主讲人最终审定后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作为学术专著编辑出版,随着讲座积累,必将会形成具有品牌意义的、涵盖“讲学交流、学科建设、科研出版”诸多方面蔚为壮观的“学术成果群落”。
  诚然,“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还是一个起步不久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建设者根据现有条件不断健全完善。“讲坛”在今后还将在立足于华语学术圈的基础上,考虑邀请国际学者;“讲坛”将与校内开设的常规课程进行有机衔接,完善“高级研讨班”的功能;“讲坛”还将设置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强师生讨论,以对“讲坛”的开放性进行更大的拓展,使“讲坛”具有更加多维的“对话”意义。
  与其说“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是一个系列性的学术讲座,更不如说它是一个肩负学术使命,处处体现“新颖”、“敏锐”、“开放”、“包容”等“海派文化”特色的长效学术机制,作为学校常规教学的积极补充,它的尝试已收到了瞩目的成效,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必将为中国音乐学的发展贡献更大的价值。
  目前已出版的有:《悲情肖邦》(于润洋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曹本冶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6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如果您想知道当前国内二胡演奏家的演奏水准大致到了何种高度,如果您关心当今二胡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和风格走向,您一定能从“2012首届北京胡琴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中得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  2012年11月22日晚音乐会结束后,从北京中山音乐堂走出的观众应该更能理解主办方把本届胡琴节闭幕式安排为一场新作品音乐会的真实意图——和开幕式上演《二泉映月》、《独弦操》、《长城随想》等众多近百年来常演不衰的经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瓦格纳约四年前作词、作曲的歌剧《罗恩格林》。1849年,原德累斯顿宫廷乐队长瓦格纳因参加了当地的起义和巷战遭普鲁士当局通缉。他拿着别人的护照,乘李斯特为他安排的马车逃离德累斯顿,流亡苏黎士。4月,他亲笔致信李斯特,委托他指挥演出这部自己三部浪漫主义歌剧的最后一部作品。几年来身为有抱负的艺术家,他看到在德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下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于是,他
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位八十多岁老者,健步如飞,思维敏捷,言辞锐利,面对学术问题毫不含糊,而面对人情世故却往往显得天真质朴。他就是闻名全国作曲技术理论界大名鼎鼎的杨儒怀教授,今年正值他从教6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梳理杨儒怀先生几十年来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杨儒怀出生于1925年8月13日北京城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中,4岁即随母亲学习钢琴,少年时代在教堂唱赞美诗、 弹钢琴伴奏,中学
文化部主办,青岛市政府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小提琴比赛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闭幕。在9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45名青少年选手参加了比赛,比赛进行得紧张激烈,而选手们表现出的水平则令人惊讶。我此次作为嘉宾赴青岛观看了复赛阶段的部分比赛和决赛阶段的全部比赛,心中很有感触,现将决赛阶段的比赛情况作一个总结式的阐述与评价。  少年组刮起“上海旋风”  参加少年组决赛的共有10名选手,最终来自上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大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艺术与人文课程纲要(1997年版)》、中国香港《音乐科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2003年版)》、中国澳门《澳门小学教育音乐科大纲(小一至小三)(1999年版)》四份音乐课程纲要标准,针对小学初小学段对比两岸四地有关音乐课程内容目标等设定的异同情况,进行整合分析,以期找到各地对于该年龄段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及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适逢总政歌剧团建团55周年庆典。为此该团举办的“首届中国歌剧演出季”2012年5月3日晚于解放军歌剧院正式拉开帷幕,在5月到8月间,陆续展演该团原创歌剧《太阳雪》、《党的女儿》、《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我心飞翔》;其中,《太阳雪》和《党的女儿》将赴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与河南等地巡演。  作为总政歌剧团的老观众和老朋友,自新时期以来,我
2011年4月28日,国家大剧院打造的首部小剧场歌剧——《贾尼斯基基》再度精彩上演,剧场中氛围轻松愉悦,掌声笑声响作一片。“歌剧鬼才导演”李卫将欧洲传统歌剧艺术加入中国本土化的流行时尚元素,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别样的艺术体验。  《贾尼斯基基》是普契尼晚年所作的“三联剧”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他一生中唯一部喜歌剧,其故事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普契尼用幽默诙谐的笔触描述了一部疯狂而怪诞的“遗产闹剧”:
涛先生(1912—1995)①,1912年出生于金陵书香世家,自幼学习传统音乐,大量涉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演奏活动。20世纪30年代先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后进入中央广播电台,历任音乐组组长、广播乐团团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创立“南京乐社”,后又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执教,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  在不同的社会格局中,甘涛先生始终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点,体验民族音乐之神韵,探究民族音乐的理论根基
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晚会“为金钟喝彩”11月27日在广州举行,为期8天的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总决赛圆满落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为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系列活动闭幕致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吴雁泽,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广州市市长张广
果说,自上个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使不少作曲家几乎是随着西方现代音乐风潮“跑步”进入新时代的话,那么,当今,这些作曲家的创作也均已步入“中年”,他们已经能够面对世界现代文化艺术的风潮迭起而“处世不惊”,理智地汲取外来音乐文化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重新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是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至今的最明显变化。  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印象:  在2009年福建艺术研究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