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兴起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共中央调整了中国外交战略,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只有通过对新的战略的实践,才能使中国走上新的历史转折点。
关键词:国际环境 中美关系 经济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1]二战后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是:
1.美苏争霸,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局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经济相比其他各国竞争力稍有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发展的比重中有显著的降低。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明显显现出来。越南战争所消耗的军费大有增长加上美国政府推行的社会计划,美国财政状况逐渐成恶化趋势,通货膨胀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增长。在美国身陷越战之际,苏联在世界各地的影响显著增强。60年代苏联经济呈持续增长趋势,虽然增长率低于苏联5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但在60年代末,苏联已经有某些与国防有关的工业品产量与美国相等。苏联在保持陆军数量优势的同时,海、空军迅速发展。常规军备质量也明显提高。60年代末战略导弹数量大体与美国相当,并仍在继续增加。这标志着美苏军事力量已大体平衡。其他发达国家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建交,才能尽可能的摆脱大国的控制,才可以减少面临战争的威胁。
2.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进入经融危机。通货膨胀严重,大量的生产设备被闲置,市场严重萎缩,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世界市场陷入经济萧条,这要求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新需要。这一时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正是改进生产技术,引进大量资金,为本国经济发展寻求的途径的好机会。
二.对外交往的活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党的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维持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并通过对国际形势的理性判断,采取积极主动地外交策略。被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外交战略调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新外交的新局面。
1.中美正式建交
由于对待台湾等问题的分歧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在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已经启动后,但一直到1977年两国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进展。美国通过与中国政府沟通几年的经验总结,拟定了基本政策,美国希望能通过这些政策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又不妨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能牵制苏联,是此时美国政府于中国政府关系正常化的最大目的。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为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在进一步的谋求改善中美关系。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给与了回应。1978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强调:“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2]7月,中美政府在北京为建交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这一举动加快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的进程。在此之后,中美关系开始趋于平稳的发展趋势。两国经贸关系得到促进发展。
2.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一个事件。中日两国建交的交涉初期,日本方面在“反霸条款”等问题上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导致中日两国的谈判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邓小平在与日本政要的会面中,多次表达出中方希望日方接受“反霸条款”的强烈愿望。1978年,这一愿望终于在美日的举行会谈得到实现。美国在会谈上提出了发展美、日、中三国的双边关系来维持亚洲稳定的构想。日本政府立即表示同意美国政府的观点,并明确日中关系不能再搁置下去。1978年7月,中国政府与日本重开缔约谈判。同年8月,邓小平在与日本外相会面时就再次明确表明了中国中日一直争议的缔约问题及反霸问题的立场。随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促进了中美建交谈判[3]。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的发展,各方面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中国的和平友好外交精神不会发生变化。
3.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频繁
对外政策的落实使我国的对外交往活动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加。多国的主要政要对我国进行了访问,国家也多次派遣领导人到其他国家访问学习。在来访的国家里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中国通通过访问交流活动学习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对外建交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战略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企业合作范围扩大到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对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到了“两个世界,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国家的这一系列对外经济合作策略,是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第一支对外承包劳动的队伍走出国门,发展到到1980年,全中国共有了29家这样的企业。到了1981年,对外经济合作队伍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也成多和规模大的趋势。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始有了成效。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本国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才刚开始发展。少数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批准下才能以贸易经营为主的方式走出国门。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依然较小,但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4]。
四.结论
文革过后,邓小平面对着百废待兴的经济,果断的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全党工作重心也进行了转移,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已经趋于缓和状态。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一切政策都要围绕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最后经过的外交政策目的也是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个良好的环境。邓小平提到“我们的对外政策是符合我们这个宏伟目标的,尽管这个宏伟目标人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我们自己仍然称之为宏伟目标。”[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46、641页.
[3]王新生.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6]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
t_1146749.htm
[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关键词:国际环境 中美关系 经济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1]二战后期,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是:
1.美苏争霸,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局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经济相比其他各国竞争力稍有下降,在世界经济中发展的比重中有显著的降低。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明显显现出来。越南战争所消耗的军费大有增长加上美国政府推行的社会计划,美国财政状况逐渐成恶化趋势,通货膨胀率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继续增长。在美国身陷越战之际,苏联在世界各地的影响显著增强。60年代苏联经济呈持续增长趋势,虽然增长率低于苏联5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但在60年代末,苏联已经有某些与国防有关的工业品产量与美国相等。苏联在保持陆军数量优势的同时,海、空军迅速发展。常规军备质量也明显提高。60年代末战略导弹数量大体与美国相当,并仍在继续增加。这标志着美苏军事力量已大体平衡。其他发达国家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建交,才能尽可能的摆脱大国的控制,才可以减少面临战争的威胁。
2.经济危机席卷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进入经融危机。通货膨胀严重,大量的生产设备被闲置,市场严重萎缩,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缓慢。世界市场陷入经济萧条,这要求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新需要。这一时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正是改进生产技术,引进大量资金,为本国经济发展寻求的途径的好机会。
二.对外交往的活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党的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维持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日益增加,并通过对国际形势的理性判断,采取积极主动地外交策略。被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这一战略,对于我国外交战略调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新外交的新局面。
1.中美正式建交
由于对待台湾等问题的分歧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在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已经启动后,但一直到1977年两国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进展。美国通过与中国政府沟通几年的经验总结,拟定了基本政策,美国希望能通过这些政策来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又不妨碍美国与台湾的关系。能牵制苏联,是此时美国政府于中国政府关系正常化的最大目的。
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为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在进一步的谋求改善中美关系。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给与了回应。1978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强调:“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1978年4月,卡特总统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2]7月,中美政府在北京为建交进行了一系列的谈话,这一举动加快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的进程。在此之后,中美关系开始趋于平稳的发展趋势。两国经贸关系得到促进发展。
2.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一个事件。中日两国建交的交涉初期,日本方面在“反霸条款”等问题上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导致中日两国的谈判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邓小平在与日本政要的会面中,多次表达出中方希望日方接受“反霸条款”的强烈愿望。1978年,这一愿望终于在美日的举行会谈得到实现。美国在会谈上提出了发展美、日、中三国的双边关系来维持亚洲稳定的构想。日本政府立即表示同意美国政府的观点,并明确日中关系不能再搁置下去。1978年7月,中国政府与日本重开缔约谈判。同年8月,邓小平在与日本外相会面时就再次明确表明了中国中日一直争议的缔约问题及反霸问题的立场。随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订。中日友好条约的签订,促进了中美建交谈判[3]。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的发展,各方面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中国的和平友好外交精神不会发生变化。
3.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频繁
对外政策的落实使我国的对外交往活动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加。多国的主要政要对我国进行了访问,国家也多次派遣领导人到其他国家访问学习。在来访的国家里不仅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中国通通过访问交流活动学习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对外建交的成果
改革开放的战略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企业合作范围扩大到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对我国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充分利用到了“两个世界,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国家的这一系列对外经济合作策略,是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第一支对外承包劳动的队伍走出国门,发展到到1980年,全中国共有了29家这样的企业。到了1981年,对外经济合作队伍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业务量也成多和规模大的趋势。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始有了成效。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本国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才刚开始发展。少数的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批准下才能以贸易经营为主的方式走出国门。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依然较小,但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4]。
四.结论
文革过后,邓小平面对着百废待兴的经济,果断的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全党工作重心也进行了转移,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已经趋于缓和状态。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一切政策都要围绕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最后经过的外交政策目的也是要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个良好的环境。邓小平提到“我们的对外政策是符合我们这个宏伟目标的,尽管这个宏伟目标人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我们自己仍然称之为宏伟目标。”[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646、641页.
[3]王新生.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6]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11/12/conten
t_1146749.htm
[5]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