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创作对民间立场的疏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农民立言,体现出对民间文化的深度认同,然而由于时代与自我的拘囿,其作品中又不自觉地透露出对民间文化的疏离。向政治过多权重遮蔽了民间的真实苦痛,对典型人物的刻意强调使人物塑造走向迷失,不事渲染的叙事风格虽增加了文本阅读的流畅度,但终究令人腻味。赵树理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对民间立场的疏离损害了其作品的价值,客观上决定了其小说一旦离开特定的时代,也就逃离不了逐渐淡出人民的视野的无奈结局。
  关键词:赵树理;民间立场;疏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一、底层苦痛的淡化
  为争取更多的农民支持,新政权机械性地规定了文学作品中,农民阶层在面对特定事物时的应有表现。限于此,作家无法秉承完全的现实主义,农民的种种思想状态和行为驱使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想象”才得以完成,这势必对文学的感受力造成严重的束缚与伤害。赵树理作品中,对新政权意识形态的过多权重无可避免地使作品走向失衡:强大的意识形态将民间苦痛淡化甚至直接遮蔽,农民的斗争及痛楚被置于政治革命的陪衬地位,沦为虚架,失去了其意义。
  长期以来三仙姑被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人们似乎都忘记了她其实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那时三仙姑才十五岁,刚刚嫁给于福,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于福是个老实后生,不多说一句话,只会在地里死受。[1]”不幸的婚姻并没有扑灭她对爱的渴望,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管粉揉得更匀,不由青年们跟着她转来转去。[2]”异性的欣赏和关注填补了新媳妇内心的缺口,让她虚空的生活中获得了暂时的心理安慰,这是一个旧式妇女身处男权压抑环境下的消极反抗,其追求自我人格的权力实属正当。可是在赵树理的小说中,这一切都被强大的革命意识所遮蔽,人们看到的,只是她装神弄鬼、招蜂引蝶、妨碍女儿自由恋爱的丑恶一面。
  对底层民众苦痛的遮蔽同样体现在《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过程上。作品由真实事件改编,在现实案件中,小二黑的原型人物岳冬至被村长活活打死。当时的解放区虽已颁布《妨害婚姻治罪法》,其中也明文规定:“如有买卖婚姻者,勒索财物损害他人婚姻者,强迫不到结婚或订婚年龄之男女结婚或订婚者,不经本人同意而强迫其结婚或订婚者,妨害成年男女自愿结婚或订婚者,凡有以上行为之一者,处以一年以下徒刑或三百元以下之罚金。”然而在现实中,普通民众根本还未树立法律意识。他们认为村长打人致死的行为虽有过激,但青年男女之间私定婚姻是不正当的,理应受到惩罚。赵树理此时一反常态,没有按照传统的民间认知来叙述事实,反而给了小二黑和小芹一个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这种处理方式起到了宣传新婚姻法的作用,却显然背离了农民的真实苦痛。
  二、人物塑造的迷失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到:“17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3]”赵树理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官僚地主、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差不多是那种“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4]”的漫画式的人物。二诸葛、三仙姑、“吃不饱”和“小腿疼”等,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5]”,即凸显新政权力量的不可抗拒和绝对正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树理小说只不过是一种宣传品,他描写的农民不具有社会意义,只是对政治的转述。这类人物固然有容易被识别和记忆的好处,但过于凸显人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征,也容易失去焦点,使人物失去内在性格的丰富性,以致人物形象符号意义大于其本身。
  《孟祥英翻身》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赵树理想要塑造的孟祥英是勇敢无畏的劳动模范,为了突出和强调这一点,作者刻意淡化了对人物的“斗争”意识的描绘。但事实上,孟祥英的婚后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不幸福的——在孟祥英的婆家,“婆媳们的老规矩是当媳妇时候挨打受骂,一当了婆婆就得会打骂媳妇,不然的话,就不像个婆婆派头;男人对付女人的老规矩是‘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谁没有打过老婆就证明谁怕老婆。[6]”在这种愚昧野蛮的传统思想支持之下,孟祥英遭受到婆婆百般的刁难和指责,婆婆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甚至指示儿子打自己的媳妇。遇到这样的情形,孟祥英“哭不得”也“死不了”,身心饱受折磨,理应对婆婆恨之入骨。奇怪的是,孟祥英成为妇救会主任和渡荒英雄,获得“翻身”机会后,却只是与婆婆分家,而对他们此前的恶意刁难与欺凌未予以丝毫的斥责,这本身极不符合常理。干部身份的孟祥英与村里的其他妇女们一起联合,表示“要反对婆婆打骂,反对丈夫打骂,要提倡放脚,要提倡妇女打柴、担水、上地,和男人吃一样饭干一样活,要上冬学……[7]”这说明人物对长久以来的悲苦遭遇是有着强烈的宣泄需求的,只不过作者为了突出强调人物身上的“英雄”气质,刻意忽视掉了人物的旁支,强硬地支使人物改变原有的发展的方向,这就使人物塑造走向了迷失。
  三、民间趣味的偏差
  “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8]”是赵树理创作的追求,为实现此目的,消解掉小说与现实间的距离,给农民带来更直观的阅读体验,赵树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力求以平常语调描述生活。这种不事渲染的叙述语调增强了文本阅读的流畅度,但同时也牵引出另一方面的问题:如果小说真的成为现实生活的照相式的反映,和现实生活一样平淡无味,那么小说本该具有的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是否也将遭遇危机?
  1955年,赵树理在《<三里湾>写作前后》的文章中直白地阐明了自己的创作态度,“在故事进展方面,直接与主题有关的应细,仅仅起补充作用的不妨粗一点;在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中,除了和以上相同外,凡是直接的读者层最熟悉的可以不必细写(只要提及几点特殊的东西,读者就用他们的回忆把未写到的给补充起来了,而他们较生疏的就须多写一点)。[9]”如此明确的功利追求,如此坚定的实用目的,如此没有保留地向农民靠拢,对作家来说要求却是极高。没有足够深的功力,写出的作品或许就十分平庸。赵树理小说故事简单、平铺直叙,这种处理方式的确保证了农民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对小说的艺术价值造成了伤害。五十年代就有苏联作家批评俄文版的赵树理小说:“这是儿童故事嘛!”
  与赵树理同时代的小说家中,大概没有一个人像他一般具有钢铁般牢固的读者意识,“处心积虑”地迁就着农村中的文盲和半文盲读者。然而,在同时代小说家中,赵树理是否是最受农民读者欢迎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拿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来说,当时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徐光耀的《平原烈火》、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等小说,都比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相比与赵树理为争取广大农民读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样的结果实在不尽如人意。赵树理的失败在于,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阅读动机。农民们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求刺激,通过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获得心灵慰藉和阅读快感,没有人喜欢看自己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而赵树理的小说,充斥着枯燥琐事的描写,所叙述的,都是农村中婆婆妈妈、家常便饭的事,为农民所拒绝也属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2]参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3][4][5]参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9,28,28.
  [6][7]参见赵树理.赵树理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6,62.
  [8]参见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201,202.
  [9]参见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4:34.
  [10]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11]凌宇,龙永干.伦理——政治与解放区小说的内在结构及文化属性[J].贵州社会科学.2008(8).
其他文献
该文指出了图像图形与计算机视觉中常用目标面积和周长计算存在的缺点,提出了一种能适用于计算各种目标面积和周长的好方法。
《玉米》是毕飞宇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通过玉米、玉秀、玉秧等多位女性的塑造,通过起伏的情节、对人生百态的展示,以及文本的完整表达,揭示出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和
摘 要:冯骥才和林希对“津味”小说的成功探索给中国文学史带来了地域小说新家族,本文简要梳理了评论界关于“津味”小说的“味儿”的讨论,“津味”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和“津味”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来探讨“津味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津味小说;文化;地域  作者简介:甘瑞,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
会议
传统BP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的缺点,该文采用优化步长的OBP学习算法,详细地讨论了利用改进型B-P神经网络进行图像压缩和解压缩的性能,并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我是不喜欢畅销书的.rn在我眼中,所谓的畅销书大多都是一些流行作家用夹杂着大量流行语的手法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而写的作品.这一类书往往毫无价值可言,把原本神圣的理想、纯
摘 要:沂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植根于沂蒙山区,植根于真实的生活,饱含了沂蒙的作家对沂蒙的无限热爱与深深眷恋。这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生动的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同时也是底蕴深厚的沂蒙地域文化的形象化诊译。  关键词:沂蒙文学;女性形象;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1  1、沂蒙女性形象的内涵  不
巴金曾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信仰者,这种信仰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巴金创作《家》的时候,正是无政府主义运动失败的时候,巴金曾经寄希望于无政府主义,但是无政府主义的失败让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