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
摘要: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因为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也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软实力无疑是一个推进剂,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对软实力研究的文献的整理,分析全球化与软实力的关系,并通过对美国软实力运作和影响力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路,从而使得中国软实力有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软实力;构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军事力量在逐步加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硬实力”不断强大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就是硬实力的竞争,同样软实力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软实力的价值有时候比硬实力更高,更具有实用性。
一、软实力概念的探讨
1990 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表《注定领导》 一书,“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软力量’上也无人与之匹敌。” 这样约瑟夫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我们翻译为“软力量”或“软实力”。1999年,约瑟夫·奈发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在该文中他是这样定义软实力的:“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约瑟夫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他国具有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在内外事务中遵守并实践这些观念)以及对外政策(正当合理,并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三个方面①。
虽然约瑟夫在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后在自己不同的著作里不断丰富它的定义,但是还不是不够明确清晰,而且不同的学者看法也不一样。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对约瑟夫对软实力解读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些批评。他认为约瑟夫提出的软力量概念具有很强烈的政策针对性,是面向美国外交所面临的难题,提醒美国决策者重新注重使用软力量,强调软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但从学术角度看,在软力量的概念和范畴等方面,约瑟夫的理论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约瑟夫的软力量概念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第二,约瑟夫的论述有诸多与事实不符之处;第三奈对软力量范疇的描述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所强调的科学性。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扩充,皋艳认为“软力量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性、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因素构成,并通过各种文化媒体、信息资源、学术著作及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度表现出来,具有超越时空、迅速扩充和无限挖掘的巨大潜力②。俞新天的定义就比较简洁,强调了软力量资源的“非物质性”的本质属性,并指出了约瑟夫·奈及其他学者在概念分类上的错误③。
二、全球化与软实力
1.全球化的内涵
对全球化概念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各自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④。有学者指出,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指个别的地域国家打破国界束缚,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样式逐步扩展与普及,并形成为一种全球通行的标准⑤。有学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⑥。” 美国学者詹姆期·密特曼指出,全球化是不同的跨国过程和国内结构的结合,导致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向别国渗透。全球化是“一种市场导向、政策取向的过程”。他还认为,全球化是减少国家间隔阂、增加经济、政治、社会互动的过程,反映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断加强。
由于全球化所涉及的领域广、涵盖面宽,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它是一个动态的客观发展过程,呈现出变动不居的态势。笔者认为,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互动的客观过程和趋势。
2、全球化与软实力的关系
全球化构成了软实力概念得以成立并大行其道的背景。当今时代信息正以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方式快速而广泛地传达、影响着每一个受众,因此许多作用形式就不再体现为直接的物质力的结果,而是一种观念和认知的影响。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借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这就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的软实力,或曰软权力⑦。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虽然说全球化是软实力得以大行其道的一个大背景,是软实力重要性不断凸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等于说软实力是全球化的产物,有了全球化后才有软实力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一方面软实力的作用一般都是区域性的,存在于区域性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当中,另一方面,软实力一般未能从硬实力中被单独抽离出来,人们对两者的认识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或者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确实是共生的、正相关的。
三、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随着软实力的提出,他在中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政府也开始特别注意这方面实力的培养。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发展软实力,譬如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孔子学院的设立等。中国文化年已在俄罗斯、法国等许多国家举办, 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虽然政府积极促进这一方面发展,诚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国家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对称的,我们应该加快软实力的建设。 第一,硬实力是基础,必须夯实和巩固。硬实力本身可以产生软实力。美国强大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超强的硬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讨论,并主张学习中国经验,这也是软实力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要繼续保持对硬实力增长的要求,立足国内经济、政治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硬实力,使国家更加繁荣,经济更加发展,增强国家吸引力,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一国的文明发展水平也直接体现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素质的国民是国家硬实力的组成部分,国民素质是国民个人的软实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单位和直接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一国公民直接代表国家形象,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二、由点到面的发展软实力。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软实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我们国家文化的独特性,被希望认可和接受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在亚洲范围内,儒家文化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弘扬传统文化,扩大我们在亚洲范围内的影响力,然后再进一步的影响全世界。美国软实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文化上的感染力,具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升软实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取其精华。在生活方式和传统文艺方面,我国的汉字、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古典文学、民族音乐、传统的手工艺、园林建筑、饮食文化、中医中药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葩,对世界其他民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应该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复兴的重要方面。
第三、扩大对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积极的国际交流能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迅速提升国家的吸引力。要充分融入国际社会不仅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还要增强对国际制度建设的参与力度。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参与的同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己在国际体制中的话语权,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要在国际体系中分一杯羹,虽然在当今大多数国际组织由西方国家主导和掌控的情况下,我国可结合自身地缘政治优势,以更大的勇气和前瞻眼光推进制度化合作,在与周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构建新的合理的国际交往体系。
四、结语
全球化与软实力运用两者是个互动的过程,软实力运用离不开全球化的大背景,全球化进程也需软实力的推动。如同全球化还在不断推进中一样,世界各国提升和发挥软实力作用的平台也在不断扩展之中。全球化借助于各类主体的软实力而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成就软实力。
很庆幸的是,政府高层认识到了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建设中国的软实力,从而把软实力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一方面,中国崛起的正面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开始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注入更积极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硬实力发展受制于软实力支撑不够的窘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展现。但是从长远来看,软实力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同硬实力相对也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做跛子,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王缉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2]郑永年 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3]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5]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 .
[6]窦晓博. 经济外交与中国软实力[ J].政治研究,2012.
[7]王瑾. 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注解
①约瑟夫·奈 .王缉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②转引自吴晓萍. 约瑟夫·奈的软力量理论及国内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
③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 .
④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⑤周敏凯.国际政治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7.
⑥王鹤.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J].世界知识,2000.
⑦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
作者简介:李建忠(1991-),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摘要: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是因为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这也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软实力无疑是一个推进剂,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全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对软实力研究的文献的整理,分析全球化与软实力的关系,并通过对美国软实力运作和影响力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路,从而使得中国软实力有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软实力;构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科学技术、军事力量在逐步加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硬实力”不断强大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仅就是硬实力的竞争,同样软实力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软实力的价值有时候比硬实力更高,更具有实用性。
一、软实力概念的探讨
1990 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发表《注定领导》 一书,“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软力量’上也无人与之匹敌。” 这样约瑟夫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我们翻译为“软力量”或“软实力”。1999年,约瑟夫·奈发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在该文中他是这样定义软实力的:“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约瑟夫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他国具有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在内外事务中遵守并实践这些观念)以及对外政策(正当合理,并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三个方面①。
虽然约瑟夫在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后在自己不同的著作里不断丰富它的定义,但是还不是不够明确清晰,而且不同的学者看法也不一样。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郑永年对约瑟夫对软实力解读的局限性进行了一些批评。他认为约瑟夫提出的软力量概念具有很强烈的政策针对性,是面向美国外交所面临的难题,提醒美国决策者重新注重使用软力量,强调软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但从学术角度看,在软力量的概念和范畴等方面,约瑟夫的理论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约瑟夫的软力量概念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第二,约瑟夫的论述有诸多与事实不符之处;第三奈对软力量范疇的描述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所强调的科学性。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扩充,皋艳认为“软力量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性、政府素质等多方面的精神因素构成,并通过各种文化媒体、信息资源、学术著作及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度表现出来,具有超越时空、迅速扩充和无限挖掘的巨大潜力②。俞新天的定义就比较简洁,强调了软力量资源的“非物质性”的本质属性,并指出了约瑟夫·奈及其他学者在概念分类上的错误③。
二、全球化与软实力
1.全球化的内涵
对全球化概念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各自的表述。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④。有学者指出,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指个别的地域国家打破国界束缚,走向国际社会的过程。严格意义上讲“全球化”是指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全球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经济、政治、文化样式逐步扩展与普及,并形成为一种全球通行的标准⑤。有学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⑥。” 美国学者詹姆期·密特曼指出,全球化是不同的跨国过程和国内结构的结合,导致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向别国渗透。全球化是“一种市场导向、政策取向的过程”。他还认为,全球化是减少国家间隔阂、增加经济、政治、社会互动的过程,反映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断加强。
由于全球化所涉及的领域广、涵盖面宽,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上它是一个动态的客观发展过程,呈现出变动不居的态势。笔者认为,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互动的客观过程和趋势。
2、全球化与软实力的关系
全球化构成了软实力概念得以成立并大行其道的背景。当今时代信息正以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方式快速而广泛地传达、影响着每一个受众,因此许多作用形式就不再体现为直接的物质力的结果,而是一种观念和认知的影响。当某种文化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后,文化主体的实际力量就会被放大,或者说无需动用物质性力量,只需凭借其无形的影响力即可实现某些政策目标,这就是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的软实力,或曰软权力⑦。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虽然说全球化是软实力得以大行其道的一个大背景,是软实力重要性不断凸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等于说软实力是全球化的产物,有了全球化后才有软实力的问题。从历史上看,一方面软实力的作用一般都是区域性的,存在于区域性体系的构建和运转当中,另一方面,软实力一般未能从硬实力中被单独抽离出来,人们对两者的认识往往是捆绑在一起的,或者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确实是共生的、正相关的。
三、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随着软实力的提出,他在中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政府也开始特别注意这方面实力的培养。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发展软实力,譬如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 孔子学院的设立等。中国文化年已在俄罗斯、法国等许多国家举办, 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虽然政府积极促进这一方面发展,诚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国家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不对称的,我们应该加快软实力的建设。 第一,硬实力是基础,必须夯实和巩固。硬实力本身可以产生软实力。美国强大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超强的硬实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也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讨论,并主张学习中国经验,这也是软实力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要繼续保持对硬实力增长的要求,立足国内经济、政治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硬实力,使国家更加繁荣,经济更加发展,增强国家吸引力,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一国的文明发展水平也直接体现于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素质的国民是国家硬实力的组成部分,国民素质是国民个人的软实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单位和直接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一国公民直接代表国家形象,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国民是建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二、由点到面的发展软实力。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软实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由于我们国家文化的独特性,被希望认可和接受需要更多的时间,但是在亚洲范围内,儒家文化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弘扬传统文化,扩大我们在亚洲范围内的影响力,然后再进一步的影响全世界。美国软实力之所以如此强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文化上的感染力,具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提升软实力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取其精华。在生活方式和传统文艺方面,我国的汉字、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古典文学、民族音乐、传统的手工艺、园林建筑、饮食文化、中医中药等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奇葩,对世界其他民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应该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复兴的重要方面。
第三、扩大对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积极的国际交流能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迅速提升国家的吸引力。要充分融入国际社会不仅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还要增强对国际制度建设的参与力度。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参与的同时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己在国际体制中的话语权,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要在国际体系中分一杯羹,虽然在当今大多数国际组织由西方国家主导和掌控的情况下,我国可结合自身地缘政治优势,以更大的勇气和前瞻眼光推进制度化合作,在与周边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中构建新的合理的国际交往体系。
四、结语
全球化与软实力运用两者是个互动的过程,软实力运用离不开全球化的大背景,全球化进程也需软实力的推动。如同全球化还在不断推进中一样,世界各国提升和发挥软实力作用的平台也在不断扩展之中。全球化借助于各类主体的软实力而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成就软实力。
很庆幸的是,政府高层认识到了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建设中国的软实力,从而把软实力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一方面,中国崛起的正面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开始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注入更积极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硬实力发展受制于软实力支撑不够的窘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滞后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展现。但是从长远来看,软实力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同硬实力相对也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做跛子,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王缉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2]郑永年 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3]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5]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 .
[6]窦晓博. 经济外交与中国软实力[ J].政治研究,2012.
[7]王瑾. 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
注解
①约瑟夫·奈 .王缉思.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
②转引自吴晓萍. 约瑟夫·奈的软力量理论及国内研究述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
③俞新天.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8 .
④俞可平.黄卫平.全球化的悖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⑤周敏凯.国际政治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7.
⑥王鹤.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J].世界知识,2000.
⑦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国际观察,2007.
作者简介:李建忠(1991-),男,汉族,安徽安庆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