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我国高校教材管理现状,通过对几所办得较好的民办高校进行调研,总结了当前教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教材管理模式。以笔者所在的三亚学院为例,分析现有的教材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努力构建出一种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教材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适用性人才。三亚学院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恪守教材管理工作做好教材供应和保证课前到书的基本准则。但随着学校由早期的规模建设过渡到内涵建设,教材管理的职能已不再是单纯的保障课前到书,而更多地纳入了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评估等职能。在借鉴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民办高校教材管理现状
一所学校的教材管理水平是该校的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教材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更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如何通过改革,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进程,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当前各高校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1.1 教材管理的特性 教材管理是一项前瞻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具有前瞻的眼光及行动。教材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课前100%到书率。因此,教材必须提前预订、提前供货、提前到货,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管理人员的工作还应有计划性。教材管理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计划征集教材计划,制订教材使用计划,确定教材的品种和数量以及使用范围。只有严格按照教学教材计划才能保证教材的正常供应。教材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人性化服务是教材管理部门的宗旨。
1.2 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教材选用不严谨。目前,除了思政课教材是由教育部统编,全国统一推广使用外,其余教材的征订一般由任课教师提出,审核程序普遍流于形式。而多数任课教师因各种原因,选订教材的质量难以保障。部分教师单纯参考教材目录,选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偶然性;部分教师凭经验沿用老教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获得新知识;还有部分教师使用自编教材,而自编教材往往存在自编自销的现象,教材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此意见较大。
1.2.2 教材的增补等环节较为被动。从教材预订阶段开始,就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已经停版的教材,教材管理部门不得不要求老师重新征订,这必然对教材的课前到书率造成影响;另外,在做教材征订计划时,来不及考虑学生转专业等异动情况,教材发放时,总会出现教材缺少现象,而少量的补订,出版社常常响应较慢,到货时间大大拉长。
1.2.3 教材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1]。教材管理这项工作专业性特别强,它要求教材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教材的供求规律,又要懂得教学规律;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了解各学科教材的变革及最新动态。多所民办高校乃至公办高校中,专职从事教材管理工作的人员少,普遍素质不高[2]。
1.3 高校现行的几种教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通行的教材管理模式分别是:综合管理型、双轨管理型、委托供应型、社会化管理型。这四种教材管理模式各有特点。综合型的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公办高校采用较多,但这种模式存在经营教材的性质。采用双轨管理型模式的学校不多,该模式主要是将经营和管理职能分离,有效保障课前到书,但经营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不顺畅易造成教材工作分隔和脱节,给教材建设和研究也造成一定困难。委托供应型模式有一般委托和完全委托之分,一般委托制主要通过供应商订购教材,由教材供应科向学生发放和结算[3]。完全委托制管理模式学校只负责提供教材使用计划、使用数量和时间,教材的采购、发放、结算完全委托供应商完成。社会化管理型模式将供应职能市场化,教材供应按教师推荐、学生自主购买的方式进行,不再强求课前到书和人手一册,教材建设与研究等工作由教师来承担。
2 三亚学院教材管理优化模式
2.1 现行模式优化简介 三亚学院秉承“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无不紧扣时代的脉搏。我校的教材管理创办时只设一个教材管理岗,到2007年成立了教材科,再到2011年并入了教学督导的职能,更名为教学保障科。随着这样的更迭,教材管理的职能不断开拓,从单纯的保障教材供应发展到现在的教材与督导一体化的阶段。从职能上来说,我们的教材管理模式偏向于一般委托供应型模式,但又并非完全的从属,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命名为委托供应型优化模式。这一模式保留了委托供应的特点,以保障课前到书率,也为教材管理人员从事教材研究腾出了时间,同时与传统的委托供应型模式相比增加了督导的职能,利于教材评估工作的开展。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几次修订、调整管理办法。2011年出台了《三亚学院教材选用、编写与管理办法(修订)》分别从教材选用的原则和标准,自编教材、教材申报的条件、审定与出版,教材管理与流程的各个实施环节进行优化。2012年,增加了教材评价的工作内容。2013年,总结了前两年的优化成果,同时也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对原有的教材管理办法进行了更深入的修改,新的教材管理办法将加入教材评估、教材建设、教材研究等细则。
2.2 优化模式下教材管理和建设的初步成果 三亚学院优化模式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特点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1 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遏制各种不规范的行为。规范、优化教材管理制度,用制度将教材选用行为规范化,责任到人,要求征订单上的各级申报、审核人员签字,增强了申报、审批人的责任感。严把自编教材使用的审批关,对于正式出版教材至少要以自编讲义的形式在校内试用两次,且评价优秀者方可将其正式出版教材纳入我校教材征订范围。强化了教材使用评价功能,每学期对教材进行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为优或良的教材方可在下学年继续使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进一步促进教材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各校之间的教材建设,改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
2.2.2 部门间积极协作,有效提高课前到书率。确保“课前到书”,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民办高校尤其重视教学秩序的稳定问题,绝不允许出现师生没有教材就上课的现象。总结往年影响到书率的因素,转专业问题为其中一大因素。经过沟通协调,学籍科将转专业的申请提前至征订学期来进行,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转专业造成的补订及退订工作,也大大提高了课前到书率。而对于因教材增补等环节造成的问题,我们也通过与教学运行科协调,提前开展下学期教学任务落实,以便征订工作得以提前展开。提前开展征订工作对于个别停版教材的重订争取到了足够的处理时间,这点也极好地保障了课前到书率。
2.2.3 着眼于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教务处工作人员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以改促建。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尤其是特色课程及新兴专业的专业课,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编写教材。如根据我校“311”的人才培养规格,目前已经编写并出版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如《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测试课教程》、《大学英语写作教程》等。
2.2.4 公开招投标,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维护学生利益。国家明确规定教材代办工作不得有任何的赢利性行为。学校既要维护学生的利益,又要确保教材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因此我校成立了教材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对教材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整个教材采购供应工作公开、透明,杜绝了违规违法现象的产生。既能稳定教学秩序,又能确保、方便师生用书。
2.2.5 明确科室归属,有利于教材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教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教材管理工作人员既要熟悉教材的供求规律,又要懂得教学规律;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各学科教材的发展过程,又要掌握其最新的动态。在优化模式下,教材管理工作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管理人员谙熟教学运行机制,熟悉和了解教材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建设、教材研究工作。
2.3 优化模式尚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①随着教材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教材管理软件的使用推广迫在眉睫。②教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须进一步提高,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③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材信息,推进优质教材的使用和建设。④创新思维,及时调整。根据教学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管理模式,使之切合高校教材管理实际。
参考文献:
[1]郭红,罗殷.民办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61-63.
[2]周宣.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2):24-27.
[3]徐美凤,梁敏雅,钟福祥.高校教材管理现状及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6):1-5.
关键词:高校教材管理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适用性人才。三亚学院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恪守教材管理工作做好教材供应和保证课前到书的基本准则。但随着学校由早期的规模建设过渡到内涵建设,教材管理的职能已不再是单纯的保障课前到书,而更多地纳入了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评估等职能。在借鉴各高校教材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民办高校教材管理现状
一所学校的教材管理水平是该校的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教材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更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如何通过改革,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进程,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当前各高校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1.1 教材管理的特性 教材管理是一项前瞻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具有前瞻的眼光及行动。教材管理工作的首要要求就是课前100%到书率。因此,教材必须提前预订、提前供货、提前到货,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管理人员的工作还应有计划性。教材管理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计划征集教材计划,制订教材使用计划,确定教材的品种和数量以及使用范围。只有严格按照教学教材计划才能保证教材的正常供应。教材管理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人性化服务是教材管理部门的宗旨。
1.2 教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教材选用不严谨。目前,除了思政课教材是由教育部统编,全国统一推广使用外,其余教材的征订一般由任课教师提出,审核程序普遍流于形式。而多数任课教师因各种原因,选订教材的质量难以保障。部分教师单纯参考教材目录,选用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偶然性;部分教师凭经验沿用老教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获得新知识;还有部分教师使用自编教材,而自编教材往往存在自编自销的现象,教材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此意见较大。
1.2.2 教材的增补等环节较为被动。从教材预订阶段开始,就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已经停版的教材,教材管理部门不得不要求老师重新征订,这必然对教材的课前到书率造成影响;另外,在做教材征订计划时,来不及考虑学生转专业等异动情况,教材发放时,总会出现教材缺少现象,而少量的补订,出版社常常响应较慢,到货时间大大拉长。
1.2.3 教材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1]。教材管理这项工作专业性特别强,它要求教材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教材的供求规律,又要懂得教学规律;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了解各学科教材的变革及最新动态。多所民办高校乃至公办高校中,专职从事教材管理工作的人员少,普遍素质不高[2]。
1.3 高校现行的几种教材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高校通行的教材管理模式分别是:综合管理型、双轨管理型、委托供应型、社会化管理型。这四种教材管理模式各有特点。综合型的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公办高校采用较多,但这种模式存在经营教材的性质。采用双轨管理型模式的学校不多,该模式主要是将经营和管理职能分离,有效保障课前到书,但经营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不顺畅易造成教材工作分隔和脱节,给教材建设和研究也造成一定困难。委托供应型模式有一般委托和完全委托之分,一般委托制主要通过供应商订购教材,由教材供应科向学生发放和结算[3]。完全委托制管理模式学校只负责提供教材使用计划、使用数量和时间,教材的采购、发放、结算完全委托供应商完成。社会化管理型模式将供应职能市场化,教材供应按教师推荐、学生自主购买的方式进行,不再强求课前到书和人手一册,教材建设与研究等工作由教师来承担。
2 三亚学院教材管理优化模式
2.1 现行模式优化简介 三亚学院秉承“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无不紧扣时代的脉搏。我校的教材管理创办时只设一个教材管理岗,到2007年成立了教材科,再到2011年并入了教学督导的职能,更名为教学保障科。随着这样的更迭,教材管理的职能不断开拓,从单纯的保障教材供应发展到现在的教材与督导一体化的阶段。从职能上来说,我们的教材管理模式偏向于一般委托供应型模式,但又并非完全的从属,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命名为委托供应型优化模式。这一模式保留了委托供应的特点,以保障课前到书率,也为教材管理人员从事教材研究腾出了时间,同时与传统的委托供应型模式相比增加了督导的职能,利于教材评估工作的开展。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几次修订、调整管理办法。2011年出台了《三亚学院教材选用、编写与管理办法(修订)》分别从教材选用的原则和标准,自编教材、教材申报的条件、审定与出版,教材管理与流程的各个实施环节进行优化。2012年,增加了教材评价的工作内容。2013年,总结了前两年的优化成果,同时也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对原有的教材管理办法进行了更深入的修改,新的教材管理办法将加入教材评估、教材建设、教材研究等细则。
2.2 优化模式下教材管理和建设的初步成果 三亚学院优化模式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特点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1 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遏制各种不规范的行为。规范、优化教材管理制度,用制度将教材选用行为规范化,责任到人,要求征订单上的各级申报、审核人员签字,增强了申报、审批人的责任感。严把自编教材使用的审批关,对于正式出版教材至少要以自编讲义的形式在校内试用两次,且评价优秀者方可将其正式出版教材纳入我校教材征订范围。强化了教材使用评价功能,每学期对教材进行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为优或良的教材方可在下学年继续使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进一步促进教材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以提高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各校之间的教材建设,改进高校教材管理工作。
2.2.2 部门间积极协作,有效提高课前到书率。确保“课前到书”,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民办高校尤其重视教学秩序的稳定问题,绝不允许出现师生没有教材就上课的现象。总结往年影响到书率的因素,转专业问题为其中一大因素。经过沟通协调,学籍科将转专业的申请提前至征订学期来进行,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转专业造成的补订及退订工作,也大大提高了课前到书率。而对于因教材增补等环节造成的问题,我们也通过与教学运行科协调,提前开展下学期教学任务落实,以便征订工作得以提前展开。提前开展征订工作对于个别停版教材的重订争取到了足够的处理时间,这点也极好地保障了课前到书率。
2.2.3 着眼于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将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鼓励教务处工作人员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以改促建。利于教学研究的开展。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材研究。针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尤其是特色课程及新兴专业的专业课,鼓励教师深入研究,编写教材。如根据我校“311”的人才培养规格,目前已经编写并出版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如《中文应用写作》、《大学英语测试课教程》、《大学英语写作教程》等。
2.2.4 公开招投标,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维护学生利益。国家明确规定教材代办工作不得有任何的赢利性行为。学校既要维护学生的利益,又要确保教材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因此我校成立了教材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对教材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整个教材采购供应工作公开、透明,杜绝了违规违法现象的产生。既能稳定教学秩序,又能确保、方便师生用书。
2.2.5 明确科室归属,有利于教材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教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要求教材管理工作人员既要熟悉教材的供求规律,又要懂得教学规律;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各学科教材的发展过程,又要掌握其最新的动态。在优化模式下,教材管理工作在教务处的领导下开展,管理人员谙熟教学运行机制,熟悉和了解教材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建设、教材研究工作。
2.3 优化模式尚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①随着教材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教材管理软件的使用推广迫在眉睫。②教材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须进一步提高,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③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教材信息,推进优质教材的使用和建设。④创新思维,及时调整。根据教学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管理模式,使之切合高校教材管理实际。
参考文献:
[1]郭红,罗殷.民办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9):61-63.
[2]周宣.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1(2):24-27.
[3]徐美凤,梁敏雅,钟福祥.高校教材管理现状及新模式的构建[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