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学会质疑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我们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前提,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大都源于疑问。因而,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指导方法,学会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虽然有意引导学生质疑,但实际效果并未如想象的那样理想,出现了学生质疑流于形式、学生质疑数量虽多但有价值的却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应重视学生对质疑方法的指导,将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引向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上,使学生的质疑触及到课文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让学生因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是非,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多角度质疑
阅读文章时应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读出创意,提高阅读质量。进行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阅读的角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着眼于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或是某一情节,由此阐发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笔者指导学生从人物质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再从不同人物入手质疑。学生找到了质疑的着眼点,质疑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上满是高举的小手。他们提出了“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救下来?”“你认为爸爸的做法好吗?”“杰利是怎样一个孩子?”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接着,笔者又指导学生从情节入手,抓住“遇险”和“脱险”两个情节质疑,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多角度质疑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小说、叙事性较强的散文,可以完成对人物复杂性格、多义性主题的探究。
2.抓开头关键句质疑
我们写文章是很讲究开头的,它对后面的内容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开头的关键句,品味用词的精妙,进而体会其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笔者提示学生注意文章首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后来我有发生了什么变化?”“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问题。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3.抓题目扩展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交代人物事件,或交代文章线索,或指出议论的话题、论点等。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他们学会抓住这双“眼睛”,去透视文章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发问,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这是谁的背影?”“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背影会留给作者这样深刻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不用‘父亲’做题目,而选用‘背影’呢?”等问题。发现并探究这些问题,学生无论是在文章的理解方面,还是在写作方面都会受益匪浅。
4.抓结尾分析质疑
记叙文的结尾往往与开头呼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结尾,从表达方式、重点句子等方面入手,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抓住了这个重点语句,理解了它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5.依据文体特点质疑
文章文体不同,其结构与表现手法就不同,因而,我们鉴赏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像小说、叙事散文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往往有精彩的细节、生动的景物描写。其中,精彩的细节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诵读之后,去发现这些细节,从精彩词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质疑。另外,小说、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也不是闲来之笔,往往蕴含了作者的某种意图,这些地方也是值得质疑之处。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这些景物描写,可从它的内容、作用等方面提出疑问。而议论文、说明文也都各自有其不同的文体特点,其严密的结构、准确的语言、所用的议论方法、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等都是学生值得研究探讨之处,也正是学生可质疑之处。
当然,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途径也不仅以上提到的这些。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着眼点不同,思维过程也各有差异,教师只能给一些基本的方法,抛砖引玉,使“巧妇为炊”时不再犯“无米”之难。
三、自我反思,提高质量
在质疑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活动后的经验总结,也可称之为自我反思。每一堂课,我们都应有意给学生安排时间,让他们对自己这堂课的质疑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交流质疑的体会。这样,日积月累,取长补短,学生便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中获得理性经验,在实际质疑应用中举一反三,质疑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敢于并很好地“说疑”,意味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独立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充分的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努力开创探究学习的新天地。
关键词:学生;质疑能力;培养
一、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前提,世界上的发明创造大都源于疑问。因而,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指导方法,学会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虽然有意引导学生质疑,但实际效果并未如想象的那样理想,出现了学生质疑流于形式、学生质疑数量虽多但有价值的却很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应重视学生对质疑方法的指导,将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引向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上,使学生的质疑触及到课文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让学生因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是非,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逐步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多角度质疑
阅读文章时应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读出创意,提高阅读质量。进行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阅读的角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着眼于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或是某一情节,由此阐发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笔者指导学生从人物质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再从不同人物入手质疑。学生找到了质疑的着眼点,质疑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上满是高举的小手。他们提出了“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救下来?”“你认为爸爸的做法好吗?”“杰利是怎样一个孩子?”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接着,笔者又指导学生从情节入手,抓住“遇险”和“脱险”两个情节质疑,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多角度质疑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小说、叙事性较强的散文,可以完成对人物复杂性格、多义性主题的探究。
2.抓开头关键句质疑
我们写文章是很讲究开头的,它对后面的内容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开头的关键句,品味用词的精妙,进而体会其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笔者提示学生注意文章首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后来我有发生了什么变化?”“文章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问题。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3.抓题目扩展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交代人物事件,或交代文章线索,或指出议论的话题、论点等。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他们学会抓住这双“眼睛”,去透视文章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发问,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这是谁的背影?”“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背影会留给作者这样深刻的印象?”“作者为什么不用‘父亲’做题目,而选用‘背影’呢?”等问题。发现并探究这些问题,学生无论是在文章的理解方面,还是在写作方面都会受益匪浅。
4.抓结尾分析质疑
记叙文的结尾往往与开头呼应,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帮助学生抓住结尾,从表达方式、重点句子等方面入手,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抓住了这个重点语句,理解了它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5.依据文体特点质疑
文章文体不同,其结构与表现手法就不同,因而,我们鉴赏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像小说、叙事散文等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往往有精彩的细节、生动的景物描写。其中,精彩的细节是文章的亮点,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诵读之后,去发现这些细节,从精彩词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质疑。另外,小说、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般也不是闲来之笔,往往蕴含了作者的某种意图,这些地方也是值得质疑之处。我们要指导学生关注这些景物描写,可从它的内容、作用等方面提出疑问。而议论文、说明文也都各自有其不同的文体特点,其严密的结构、准确的语言、所用的议论方法、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等都是学生值得研究探讨之处,也正是学生可质疑之处。
当然,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途径也不仅以上提到的这些。而且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着眼点不同,思维过程也各有差异,教师只能给一些基本的方法,抛砖引玉,使“巧妇为炊”时不再犯“无米”之难。
三、自我反思,提高质量
在质疑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活动后的经验总结,也可称之为自我反思。每一堂课,我们都应有意给学生安排时间,让他们对自己这堂课的质疑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交流质疑的体会。这样,日积月累,取长补短,学生便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交流中获得理性经验,在实际质疑应用中举一反三,质疑能力逐步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敢于并很好地“说疑”,意味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独立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充分的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努力开创探究学习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