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更应借助其文化传承载体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并了解传统文化,塑造學生的人品、提升其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该文首先阐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可行的教学策略,探讨通过深度发掘教材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在课堂上择机引经据典,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而促使其基于个人志趣自发阅读相关资料与经典作品,不断充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协同发展性。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有效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方法,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位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思想、技艺等文明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明确个人在道德、事业等方面的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未知领域。在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择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人格和品位的作用,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让语文学科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语文学科的本源即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体现其固有价值。首先,传统文化包含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均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流传和记载下来,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赋予学生顺畅的阅读、写作以及口头交流能力的同时必然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涉及对特定汉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演变的阐释,无形中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并逐步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其中收录的很多文章都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促使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进而形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文本中,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充分表达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并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对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思考,引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特有的乐器——口弦,并且将口弦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形成民族情怀。
(二)创新渗透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在渗透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渗透方式,从具体的知识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要新颖、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加深文章内容理解中,感受和感知传统文化。古诗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会接触和学习大量的古诗,教师要将古诗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渗透方式进行创新。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这首古诗中,其是诗人杜甫对当时特定社会形态的深刻描写,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加深诗文理解,感受诗文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思想,教师可将课堂作为舞台,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历史舞台剧编排,结合诗文内容展示具体情节,例如将“妇啼一何苦”等诗文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这一渗透方式,可以赋予课堂以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剧中感受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丰富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基于教材丰富本文内容,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领悟和思想的升华,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一文章中,其通过描述“石拱桥”表达了对古代匠人高超工艺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情怀以及爱国思想。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以结合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和人文视野的同时,帮助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又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中,神话故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为学生推荐“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促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好神话。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宁夏当地的神话故事,带有地域风情的神话故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育人价值。
(四)创设文化氛围
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氛围,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以多媒体作为辅助工作,通过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思想、情感与知识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这一作品中,其中表达了花木兰“谁说子女不如男”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将有关花木兰的影视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在观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以及孝道,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动画感悟文本。
总结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要想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其中,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解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0):106.
[2]朱景雪.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65-66.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协同发展性。另外,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培养初中生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有效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方法,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与品位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思想、技艺等文明成果的简单继承,而是同时完成对学习者人格和品位的塑造,使其具备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并且掌握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和道德准则,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明确个人在道德、事业等方面的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文字、语言这一工具,运用其探索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未知领域。在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求日益迫切、素质教育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择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之发挥塑造学生人格和品位的作用,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让语文学科体现其文化传承价值
语文学科的本源即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体现其固有价值。首先,传统文化包含的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均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流传和记载下来,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在赋予学生顺畅的阅读、写作以及口头交流能力的同时必然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涉及对特定汉字的起源及其字形、字义演变的阐释,无形中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并逐步学习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其中收录的很多文章都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充分结合,促使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进而形成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文本中,作者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充分表达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并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对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思考,引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特有的乐器——口弦,并且将口弦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形成民族情怀。
(二)创新渗透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在渗透过程中,要积极创新渗透方式,从具体的知识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要新颖、有趣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加深文章内容理解中,感受和感知传统文化。古诗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会接触和学习大量的古诗,教师要将古诗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渗透方式进行创新。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这首古诗中,其是诗人杜甫对当时特定社会形态的深刻描写,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加深诗文理解,感受诗文中蕴含的爱国爱民思想,教师可将课堂作为舞台,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历史舞台剧编排,结合诗文内容展示具体情节,例如将“妇啼一何苦”等诗文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这一渗透方式,可以赋予课堂以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剧中感受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丰富文本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基于教材丰富本文内容,将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领悟和思想的升华,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一文章中,其通过描述“石拱桥”表达了对古代匠人高超工艺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情怀以及爱国思想。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以结合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和人文视野的同时,帮助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又例如在学习《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中,神话故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为学生推荐“哪吒闹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促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好神话。同时,教师也可以推荐宁夏当地的神话故事,带有地域风情的神话故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育人价值。
(四)创设文化氛围
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氛围,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以多媒体作为辅助工作,通过文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传统文化,进而实现思想、情感与知识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这一作品中,其中表达了花木兰“谁说子女不如男”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将有关花木兰的影视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在观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以及孝道,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动画感悟文本。
总结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要想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其中,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了解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在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0):106.
[2]朱景雪.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