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人的异化与超越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社会历史的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人们仍无法摆脱异化,现代人的异化也体现着诸多时代的特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的异化却呈现出生产异化、交往异化及人的主体性丧失等总体性态势,因此,必然要求对现代人的异化进行扬弃与超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化解,复归人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化;异化;超越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58-03
  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增长而达到了一个令人生畏程度。因此,学界在数十年来一直基于马克思理论,围绕人的异化展开深入研究而持久的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基础上,对现代人的异化状况做出分析,并对如何扬弃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做出一定思考。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异化理论与现代性异化
  异化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此概念最初被运用于经济领域,而后被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纳入哲学领域。但真正使异化概念作为核心范畴所流行起来的是马克思。在马克思后期,将异化概念置于商品拜物教之上,脱离了马克思研究的核心范畴之列。此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将异化理论重新拾起,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大门,不断揭示异化概念的现代性内涵与特征。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直接阐述
  “异化”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于经济学领域,代表着商品的出售与交换。而后,被运用于哲学领域,意为人将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创造出体现人本质力量的对象物,而对象物却不能由创造者本身占有,反而与人对立,成为奴役、控制人本身的存在。纵观德国古典哲学家对异化概念的探索,费希特首先使用异化概念以阐释“自我”与“非我”,“自我”异化为“非我”的结论,深刻揭露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现实;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异化概念成为其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范畴,将异化视为“自我意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介环节,进一步揭露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现实。马克思以历史的宏大视野,深刻剖析异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特征及作用,在辩证批判费希特与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基础上,“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生成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致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把异化引入对劳动的分析中,“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由浅入深的依次论证了异化劳动论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身劳动行为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四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的异化劳动理论;二是关于异化的产生根源。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入手,指出私有制与社会分工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异化现象;三是异化的必然性与暂时性。马克思在此指出异化是在商品交换历史中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的物化,它的出现有一定客观必然,但最终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消亡。
  (二)异化概念的现代性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个恒久的社会现象,在之前的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无法避免,唯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异化,复归人的本质力量。伴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物化现象也逐渐表现出全面异化、普遍物化的倾向,赋予异化概念以现代性特质。
  1.全面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劳动异化为主体,构建政治异化、宗教异化、文化异化等方面的具有系统性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伴随着信息化、工业化的步伐,体现出一种全面异化的特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提出“总体异化”的理论,认为现代工业文明已走向了全面异化的道路,其思想表明异化现象已经渗入到现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除去马克思重点关注的劳动异化,还包括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信息异化、教育异化、网络异化等各方面的异化,简言之,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出现了全面性、总体性的倾向。阿伦特则从人类活动本身出发,通过对人的劳动、工作及其行为构建起与“人的异化”相统一的“世界异化”,揭露出现代异化现象的全面性特征。
  2.普遍物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与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利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同,西方马克思学派代表人物卢卡奇则对物化理论进行全面探讨,继承和发展物化思想以作为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尽管物化与异化在内涵上有些类似,但却有着理论上的重大差别。异化侧重于主客体关系,而物化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化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倒化,将人的关系、特征与行为同化为物的关系、性质和活动。卢卡奇认为,现代性异化表现为物化的形式,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的病态社会就是物化的结果。大工业高度机械化的生产如同分工肢解社会般的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分解,使人们从属于物的世界,在客观上创造出一个与人类社会对立的物的王国;在主观上则物化人们劳动,使得劳动力成为这个商品世界的构成要素。
  二、异化的现代性表征:生产、交往方式与人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式谋求人的发展,其最终指向人的解放。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异化现象却愈演愈烈,总体上表现为生产的异化、交往方式的异化与人主体性的丧失,使得谋求人类解放成为空话。因此,必先深入分析分析异化的现代性特征,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逻辑基项。
  (一)生产的异化
  人类社会的生产在总体上表现为两大领域的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資料的生产表现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产品的生产,维持着人类生命的延续,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即在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精神生产指人类思想、观念与意识的生产,马克思指出我们在关注物资资料生产的同时,也缺不可忽视精神产品的生产。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高度机械化与信息化已是工业文明进程中不可逆的浪潮,其中科学技术的运作成为生产革新的重要环节,因而物质生产的异化集中表现为科技异化。科学技术作为提高物质资料生产、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手段,本该为人所掌控,在现代社会中却呈现出科技控制人的姿态,其表现有三种:一是人与科技产品的异化,如现代电子产品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却成为控制现代人的工具;二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科技发展为人与人之间创造了高效、便捷的社会联系方式,缩短了人与人的现实距离,却也隔断了人们之间情感联系;三是人与自我的异化,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改进了人们信息获取的范围与速度,人们却限于虚无的世界,思想观念也为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成为信息时代的奴仆。在现代化背景下,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精神生产却日益沦为资本的工具,受市场所调控,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在“知识工厂”批量产出,成为现代性的剥削剩余价值工具,沦为资本的附庸。
  (二)交往方式的异化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交往是发生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种普遍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交往是基于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是形成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的基础,“他们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在现代化背景下,受资本逻辑的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普遍发生了异化。
  现代社会总体上呈现的是马克思所描绘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但在其实质上,却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却在深层次体现为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异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总的来讲包含交往主体、交往手段及交往活动内容,交往方式的异化也体现为此三个方面的异化。从交往主体来看,正在进行交往活动的双方均为异化的人,其思想与行为皆受资本逻辑的影响,带着强烈目的性与功利性从事交往活动,使得交往主体整体呈现为一种手段化、功利化的主体;从交往手段看,现代化进程给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多样的、便捷的交往工具与交往手段,然而在现实中却并未真实促进人们的交往行为,往往体现出交往可能越高、现实交往越少的现象;从交往活动内容看,人们之间的现实交往更是无法脱离利益的范畴,资本市场的影响深入人们骨髓之中。
  (三)人的主体性的丧失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意识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与主导型。现代化背景下,受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影响,人的主体性逐渐地丧失,这是现代人的异化最為显著的特征。
  资本逻辑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在现代化进程中本应逐渐摒弃此类思维方式,却最终使得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笼罩这整个现代社会,追求人的解放的时代却成为异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时代。资本逻辑逐渐成为人们脑中固有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皆是朝着既定利益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现代化悖论,在既有的社会条件下消除现代人的异化,使得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真正指向人的解放,最终复归人的本质力量。
  三、扬弃与超越:从“人与自然”到“人与自我”的复归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类生存的世界体现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二重化,人与世界的关系即显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重关系。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异化具有全面性、总体性的特征,要消除、扬弃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就必须重新理顺人与世界的这三重关系,复归人的本质力量。
  (一)更新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人类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就从事着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交换的生产实践活动,以满足人类生命体征的存在需要,人们生活于这个世界,首当其冲并无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便是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其人化自然观,认为只有人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自在自然对于人类而言有亦于无,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行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这种人化自然观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在人们进行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必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人类现代化进程带来大工业的高度发展,异化的现代人为追求光辉灿烂的工业文明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只会造成人与自然的两面俱损。在此种现实下,必须重申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以及生态自然观,更新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实现“人向自然”的复归。
  (二)掌控资本,促进“人与社会”统一
  现代化进程中,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直接造成了经济领域的异化,从经济异化开始,异化现代蔓延至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使现代社会发生全面性、总体性的异化。究其根源,最终归结为经济领域内的资本滥用与失衡。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其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性,要扬弃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就必须合理掌控资本,促进“人向社会”复归。现代社会中,资本逐渐蜕变为“主体性”的存在,因此必须从资本自身加以批判与超越。一是要意识到资本本身便具有内在限制,要善于利用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限制来超越、消灭资本。“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二是要善于利用资本的优势。虽可以看到资本发展对于无产阶级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毒害,但不可否认资本对于人类社会进程的强大推动作用,极快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通向共产主义必须利用资本,同时利用资本的过程也是消灭资本的过程。
  (三)重塑理性,促进“人向自我”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过程表现为主体自我丧失的过程,即由自我认同转为他人认同。主体创造对象物,异化却使客体反客为主,成为控制主体本身的存在,使主体为我而存在转化为他而存在。对异化的扬弃就是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过程。
  工具理性侵入社会生活,趋势现代人盲目向既定利益走去,使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丧失自我,沦为资本市场的异己的存在。要消除此类现实必要重塑理性,将工具理性纳入价值理性范畴,促进“人向自我”的复归。首先,要否定私有制。马克思认为,私有制为人的感性欲望所驱使而建立,人要真正成为主体,就必须否定感性实现理性独立。为此,应否定私有制,以价值理性统帅工具理性。其次,要繁荣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表征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人对生存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也就越强烈。最后,要倡导社会道德规范。工具理性渗入道德领域,致使人们道德沦丧,延伸出现代人追名逐利的行为,为此,必要倡导社会道德,以价值理性引导现代人的行为,否定为实现目的而以万物为工具的行为倾向,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价值尺度,在现代人的主体行为中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促进“人向自我”复归。
  四、结语
  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人们虽无法摆脱异化现象,但人的异化却呈现出与人的发展要求相悖的、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现代人的异化本质,对于扬弃异化现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化解,复归人的本质力量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3]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04.
  [4]黄枬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04.
  [5]马克思.《资本论》大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6.
  作者简介:夏荣涛,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壤孕育了新的文学形式,漫长的民族斗争将现代文学创作推向高潮,民主革命的胜利让现代文学百花齐放。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映照,而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现状,对现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出发,结合经典作品出发分析其现实意义,并从展现国民性、启发国民思想、呈现民主革命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中国现
期刊
【摘要】宁夏作家李进祥,以记忆和生活经验为题,融入个人充满悲悯的思考,于其小说中灌注他的爱与批判,以管窥豹,以小见大,在荒芜之地上写出充满灵性的话语,展示出家乡土地上、清水河边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他以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和充满诗意的语言拥抱故乡大地上的女性,为她们立传,为她们挖掘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灵魂秘史,以此透视众多既复杂又清澈的灵魂,从中不仅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深刻烙印和血肉,更能体味命运的无常和人性
期刊
【摘要】贾平凹是一位以描写女性形象见长的男性作家。《废都》和《暂坐》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小说《废都》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女性,但她们依附于男性生存,展现出女性的物化状态。小说《暂坐》中塑造的女性是当下的“女强人”形象,她们是经济和意识独立的当代女性, “经济独立”就一定意味着女性真正的解放吗?从《废都》到《暂坐》女性的变化背后展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心理?本文从女性形象、女性的生存模式等方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的重视,决定了风云人物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题材,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对历史进行大量的考证,以求符合历史的真实,然而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剧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需要对其进行改编,文章主要通过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李玉的《千忠戮》四部作品来分析明清传奇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和戏曲艺术真实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明清传
期刊
【摘要】《圣经》作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经典,对群众价值观念和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都利用了《圣经》中的内容,由此体现《圣经》在英语语言文学中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本文从《圣经》的起源和发展入手,讨论《圣经》典故对于英语语言的影响,阐述《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最后分析《圣经》典故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圣经》典故;英语语言文学;影响  【中
期刊
【摘要】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神话都有与大洪水相关的故事,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本文从洪水起因、故事结构、故事过程与后续分析比对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等西方神话的大洪水故事,探讨其背后的东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东西方文化;洪水神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39-02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的批评观分析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潮。不同于以往的批评体系,刘勰在吸收了前人“文如其人”等观念的同时,进行了更进一步地推进,形成了“圆融汇通”的文艺批评观。《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系统性的文学著作,各篇之间有着互相联系的内在理路,想要探讨全书中所表现的整体文艺批评观,便需要了解刘勰构建其“批评论”的整体原则,以及《知音》中的具体批评方法,同时看到《宗经》《征圣》等经学视
期刊
【摘要】冯友兰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境界说。他根据个体对人生和宇宙觉解程度的高低,将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养是帮助人们提升和保持高境界的重要路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层思考,不仅对当时处于战乱的人们提升生活的勇气、寻找生活的方向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受工业文明的冲击,19世纪欧洲大量涌进移民,社会重新分工,资本分化和不确定性导致欧洲社会发生变化。《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研究19世纪巴黎的著作,主要针对的是诗人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诗集《恶之花》中主要描写了巴黎社会的底层人,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刻画着巴黎社会表面的穷奢极欲和实际上的遍地狼藉。与其说波德莱尔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不如说
期刊
【摘要】随着清代下层女性犯罪的研究出现,清代的宗室女性犯罪也开始得到关注。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宗室女性犯罪相关史料,以此视角分析宗室女性犯罪的具体原因,从而了解清代宗室女性的地位与社会生活状态。  【关键词】清代;宗室女性;犯罪原因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9-0056-0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对清代的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