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适量、适度,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与老师之前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交流,又有丰富的情感交流,它是以学生的“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每一堂课中老师都会对学生提出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创新的源泉”,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精致而巧妙,犹如一石击水,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然而,现实的课堂提问,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察课,为了体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双边互动,为了追求热闹而欢悦的课堂,老师设计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过于随意,且流于形式。老师只问“对不对”、“是不是”或“好不好”,几乎成为其“口头禅”,学生齐答“对”、“是”或“好”,这种空洞的提问效果很差;有时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便突然发问,甚至问很刁钻的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老师借机发难整治“不听话”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畏惧感,从此不再“配合”老师的齐问齐答。
  2015年4月我随福建教育学院组织的培训班观摩江苏的特色课堂,由扬州中学青年教师钱丽娟执教的《城市的空间结构》。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想听、爱听,学起来兴趣盎然,知识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节观摩课受到一致好评。课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进一步的思考,结合教学体会,从提问的数量、质量、时机、难度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有效提问应讲求“适量”
  演员演戏时如果不在状态,其演出的戏肯定不好看,高明的导演往往能很快就把演员引入最佳状态。一个高明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好的导演,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难点、重点出现之时,就是启发学生、点燃火种之时,让学生处于一种“如饥似渴”的状态,这是老师提问的最佳时机,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热度”。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与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等学科都有关联,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当出现此类问题时,学生似懂非懂,很想弄清楚这些问题,处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能而未得”的状态,这时,老师应尽量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些“不同一般”的问题,就能激发其“学而知不足”,“启而有发”。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自己解答出问题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近几年市县组织的观摩课、教学比武课,作为一个评委,我认为此种类型的公开课,往往形式重于内容,为了加强课堂互动,表面上看起来热闹一些。2015年12月县里组织教学开放周活动,我校高二的一位老师开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公开课,在讲解一个案例后,展示一个新案例,并提出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没想到被提问到的学生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出乎老师的意料,未出现“对答如流”的美好情况,这时老师开始心急并不耐烦地重复问题,未及时予以启发诱导,立即叫其他学生回答。老师根本没有留给这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被提问的学生只能陪站,充当一个配角而己,这样提问的效果很不理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三地理备课组承担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题研究,进行了相关实践研究,高三两位年经老师的课堂进行同课异构,如《工业区位》专题复习课,从设问上进行双模式教学,经过课堂对比,我们发现,老师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能耐心等待,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后能适当点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随意回答或难于回答的情况少了,即使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也会给出更合理的答案,甚至给出令人惊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答案,虽然科学性和严谨性方面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这就启发老师,掌握更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学生就能创造出奇迹,你给学生“一棵小草”,他们回报你“一个春天”。
  二、控制提问的次数,有效提问应做到“适量”
  刘禹锡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的道理,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老师一上课就不停地发问,无论小问题还是大问题,都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就可能目不睱接,无法静静地思考,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被破坏。问题设计的落脚点放在知识的重难点处,问题设计的激发点放在“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处,问题设计应追求少而精。根据课堂需要,一般每堂课设计二至三个大问题、若干个小问题为宜,且小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问题。以高考专题复习课《高考真题解读》为例,分析2015年高考综合题第37题,可围绕题目本身的设置三至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设置若干个小问题,如:“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结合材料信息,可将该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小问题:(1)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相比,谁的气温低?(2)为什么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更低?(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年平均气温为什么更低?
  同理,“2.图8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也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样不仅降低了解题的难度,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掌控问题的难度,有效提问应力求“适度”
  以钱丽娟老师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例,上课伊始,老师就提出四个问题,并用课件展示出来:1.说一说扬州的主要用地类型;2.讲一讲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3.议一议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4.找一找扬州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这四个要求,从“说一说”、“讲一讲”到“议一议”“找一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也顺应学生能力的增长点。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地方。”
  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轻而易举、“动动脚”就能回答出来,失去提问的价值,等于浪费时间;反之,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学生就会失去思维的动力,久而久之,对地理课堂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设计的问题应是层层递进,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难度适中的问题,精妙奇特的问题,总能触动学生心弦,总能吊吊他们的“胃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通过同伴的帮助,最终能得出满意的答案,获得真知和创意,就会从心底里感到喜悦和满足,从而增强信心,大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永金.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改革进行数年,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课程改革要提高政治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政治教师的教育质量提高了,专业素质上去了,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政治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观念 教学氛围 主体地位 导学案  虽然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至今仍和教师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所有的教师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
摘 要: 作者根据学困生组织纪律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和注意力不能长久的认知特点和表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长处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主导者为指导者,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个别化教学优势,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程序和步骤,调动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困生慢慢“脱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困生 脱困  我从教二十多年来,所任教的每一届学生中“学困生”都占有一定比
在电子机柜结构设计时,常需要将面板镶在机架上,以提高机柜外观质量,这样就需要设计模具压制Z型弯。由于机柜规格各异,为防止压制时抽料现象的产生,必须设计配套模具分别压制。该文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至今已五年,近期经调查研究,又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诸如:工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的分类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工资货币化进程相对滞缓,缺乏科学合理的
会议
摘 要: “动脑筋小栏目”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可以合理适当地加以利用,就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很好地应用这些“动脑筋小栏目”需要对其作用进行分析探究,掌握它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整合,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动脑筋小栏目”的价值。  关键词: 动脑筋 小栏目 初中历史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摘 要: 如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老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呢?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在高中起始阶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 历史课堂 主体性 缺失原因 发挥作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学科地位变得十分尴尬,特别是笔者所在的三星级高中,历史学科既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又要做好与语数外学科的匹配。由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