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舞蹈神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何为神韵及现代意识,并且以民族舞剧《乳娘》为例,着重分析该舞剧中人物形象的神韵及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所表达的现代意识以及两者的相互融合,从而探讨出新一代的编导在创作时如何将民族舞蹈神韵与现代意识更好地融合于作品。
  【关键词】 神态;韵律;现代意识;胶州秧歌;三道彎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60-02
  一、神韵及现代意识的概述
  “神韵”从字面上来看,可以将其拆分为“神”“韵”,在舞蹈领域,“神”通常会被人们理解为神态、神情、眼神等,它是舞者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形式。“韵”则通常想到的是韵律、韵味、气韵等,它产生于先秦两汉,孕育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范畴中,曾被广泛地用来评价诗词、小说、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而舞蹈中的“神韵”是指舞者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而形成的身体动态所形成的神态和韵律,即在表演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美、精神美和气韵美。神韵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它是由舞者通过对舞蹈本体及其相关文化的探索与了解后,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或某种舞蹈语汇,经过科学地思考、理解后进行能量转换的结果,是在一定范围内继承、适当创新的艺术结晶,是一部优秀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民族舞蹈的“神韵”主要是通过自觉性的意识和意念来对身体动作进行支配和控制,不是身体动作的盲目支配,而是有其内在的韵律和含义去表达编创者所塑造的审美理想,从而达到神态与韵律、情感与内涵的微妙境界。民族舞蹈不仅需要舞蹈人员能够和舞蹈本身进行神态、韵律等方面的沟通及交流,而且要逐渐做到人舞合一的状态。
  所谓现代意识,就是反映当今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揭示社会发展的流向,表现着我国人民以至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意识。概括地说,就是现时代的时代意识。现代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着政治、哲学、文化、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凡是社会意识形态各个领域里出现的一切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新的意识形式,都可以谓之为现代意识。在舞蹈领域,“现代意识”一词可以追溯到清朝以后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后,大批人文学者、艺术学者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自此以后,我国有了大批现实主义者,比如吴晓邦、戴爱莲先生等,也出现了大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舞蹈作品,如吴晓邦的《傀儡》《义勇军进行曲》等,戴爱莲的《前进》《思乡曲》等作品无一不驱动着中国人救国救民的心,现代意识从这个时候起一直驱动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舞蹈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现时代说起来“现代意识”,其含义已不同于五四时期。人们必须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上来谈论这个话题,比如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更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因此,舞蹈艺术也应呼应当今的“现代意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民族舞剧《乳娘》不仅更好地传承了齐鲁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紧密围绕民族舞蹈元素的神韵与灵魂,而且拥有其自身的“现代意识”——传承并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给予舞者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洗礼,同时又给众多新一代编导以更多的探索与发现:在今后民族舞蹈的创作中,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编创更能激励、鼓舞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歌唱时代主旋律的舞蹈作品。
  二、民族舞剧《乳娘》之神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讲述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山东乳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故事。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此后10多年时间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该舞剧从叙事结构来看,分别为“生”“离”“死”“别”四幕,主要讴歌了山东女性在峥嵘岁月中所展现出的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
  首先,编导在主题内容表达上,具有强烈的“红色意识”,即以红色题材为主要内容,选材“正”,符合主流价值观及主旋律。其次,从舞蹈表现形式上看,编导在运用山东传统汉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前提下,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现代舞的编舞技法,可谓具有现代舞编舞的“现代意识”。
  从故事情节发展角度看,在第一幕“生”中可以看到一位怀有身孕且面临临产的秀珍,她迈着凝重的步伐走进了观众视线,伴随着那如战场上硝烟弥漫的炮火声及节奏的变化,又停下来抚摸即将出世的孩子,并将她的手与眼神向外延展,也无限延伸了对新生命的期待与渴望。同时,编导对舞蹈节奏与动作进行了巧妙地处理——稳中有变、变中有稳,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战争年代的兵荒马乱,又充分展现了秀珍的内心世界——对即将出世孩子的殷切盼望,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支前”队员原芳即将临产。这些有着真感情、真神情、真韵味的神态与韵律,为接下来淳朴、真实的乳娘埋下了伏笔。此外,该幕的又一亮点便是前线正在征战的战士们紧迫护送临产的原芳,此刻原芳身体的种种痛苦、被折磨的神态与战士们埋下身体紧迫护送的身体状态形成压倒式的“紧逼”与“危急”,而编导巧妙地将两者的神态、动作韵律形成鲜明对比,一是给观众营造了一种急切的心理,二是通过原芳的神态与木板下其他队员紧迫的动作、调度的对比及衬托,也从侧面彰显了党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现代意识。
  在第二幕“离”中,面对即将奔赴前线的支援战士,秀珍与众多乡亲依依不舍地送别。从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上看,该处的女子群舞体现了卡农的编舞意识,如面对众多乡亲依依不舍地看着战士们奔赴前线的背影,演员由二度空间的站立变为集体一度空间的蹲下,再随着一拍的卡农一个个迅速起身,从而形成既恋恋不舍,又无比担心战士们能否平安归来的神情。在动作设计上,运用生活中极为日常的“双手额前探望”“挥手道别”的神态、胶州秧歌中的正丁字碾步的动作素材与现代舞步伐相融合,并将胶州秧歌“三道弯”、双臂绕八字的姿态特征及其韵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西为中用、水乳交融”的编创手法尤为体现编导良好的现代编舞技法意识。   第三幕“死”中,伴随着乡亲们辛勤劳作的生活动作,男舞者运用传统鼓子秧歌中基础步伐与姿态的韵律、女舞者用胶州秧歌“三道弯”姿态和倒丁字碾步的步伐来表现播种的喜悦。但突如其来的是,这种喜悦与秀珍的丈夫春望战死前线的噩耗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说编导的“现代意识”——道具的巧妙使用。春旺的牺牲以秀珍送给他的“信物”转变为“遗物”来表现;杏花和利民的人物关系围绕山东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虎头鞋”来表现,并以此引出一段具有传统、民俗性的“虎头鞋”群舞;乳娘与利民的情感关系用特殊道具——竖向的床铺,它完成了利民与床的一番“折腾”及乳娘的细心呵护——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孩子盖被等艺术化了的生活常态来表现。而整个舞蹈大部分调度的场景,几乎都以两个巨大的道具——可移动及固定的“斜坡”。通过此道具来虚拟化、抽象化现实生活的路、坡等场景,从而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最后一幕在斜坡一端的乳娘、利民和另一端的亲生母亲,犹如天平一般,难以抉择、又难以平衡的情感,在这个看似庞大的道具上展现得细致入微。又如,直到最后,乳娘依然站在“山坡”,向哺育过的乳儿利民道别、远远望去,望得弯了背。再如,舞台正上方悬挂着的“红布”与“蓝布”其实象征着杏花和利民两个孩子,用“红布”的突然坠落正好落在杏花身上,以此形式来表现杏花已经去世,可谓是巧妙。
  第四幕“别”中,战争结束,人民终于得到解放,原芳回来寻找曾经托付的儿子——利民。这一幕中编导应用了一段传统男子的鼓子秧歌及胶州秧歌中女子的正丁字碾步、倒丁字碾步、八字绕扇正丁字碾步的动律,来表现解放后人民无比欢乐的神情。其中,乳娘与乳儿的双人舞——乳娘对乳儿难以割舍又不得不分离的神态、乳儿对乳娘难舍难分的神情,通过接触双人舞中借力发力、不接触、“比翼双飞”“各自为政”及“对称”形式的编舞技法,将情感表达得非常细腻流畅。但直到最后乳娘毅然归还了乳儿,独自想念。别离的滋味荡漾在她的心中,这里以一段女子群舞将乳娘的内心“外化”,突出表现了乳儿走后乳娘内心无比挂念的心理状态,将正丁字碾步、“三道弯”的元素及动律创造性地转化为对乳儿惦念地都白了头的神态,也拉近了乳娘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三、升华与启发
  民族舞剧《乳娘》主旨在于歌颂山东女性为哺育革命战士的后代不计劳苦、不辞辛苦的“乳娘在、乳儿在”的人间大爱。她们不仅有力地支援了在前线战斗的战士们,也背负着革命战士及党新一代的希望。当代编导编創作品也应当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将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神韵、当代“红色意识”、当今时代主旋律与西方“现代编舞技法意识”有力融合,使之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创作能够激励人民、唤醒人民心中中华人民共同体意识,创作真正属于人民的优秀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倩.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以《乳娘》为例[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201):7-11.
  [2]尹航.论民族舞剧《乳娘》中乳娘的身体意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201):1-6.
  [3]于平.这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大型民族舞剧《乳娘》观后感[J].艺术评论,2018,(181):72-75.
  作者简介:
  李莎,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胶州秧歌与齐鲁民俗。
其他文献
【摘要】 北京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商业改造、传承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探索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途径(如借助VR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既不影响城市的建设,又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弘扬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本文阐述借助VR技术并以南新仓为例再现北京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风貌,让使用者体验漕运仓储管理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从而继承弘扬运河文化
期刊
【摘要】 刘以鬯的小说一直被学界认为具有影像化叙事的特点。本文立足于叙事学研究刘以鬯小说中的蒙太奇技巧,举例说明他小说中三种蒙太奇范式——交叉蒙太齐、线性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并且探究刘以鬯小说中蒙太奇叙事发生的内外语境。  【关键词】 刘以鬯;叙事;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23-02  基金项目:吉首大
期刊
【摘要】 多年来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计划,让各地区逐渐形成自觉,试图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地方特色,透过创新思维与行销手法创造地方产业的新价值,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发挥创意,投入这一块处处充满商机的产业里,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十年在中国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目前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需求量还比较大,但人才匮乏。本文主要是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漫产业的多样化融合创新模式以及目前国内对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方
期刊
【摘要】 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开端,研究其发端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的文章,然而具体对画家们作品进行图像分析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画家们的代表性作品为依据,从画家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中的基本绘画元素进行分析日本浮世绘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 浮世绘;印象派;后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升级,被应用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包括传统的戏剧舞台,一个是传承多年的文化精髓,一个是前沿先进的科技新星,两者的结合是一次碰撞也是一种必然。本文从现代戏剧舞台中多媒体技术的概述出发,阐述了在现代戏剧舞台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期刊
【摘要】 獨龙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该民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音乐体系,其音乐表现形式仍以民歌为主;现代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原住民的人生态度;机遇与变革使得独龙族民间音乐当下面临一种“矛盾”的处境;独龙族的音乐文化能否有效传承下去,关键还要看民族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以及族群对于自身信仰的守护与变通。  【关键词】 独龙族;民间音乐文化;社会发展;机遇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中,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着新媒介的使用,无论是摄影、影像和装置,艺术家们一直试图在架上绘画的呈现方式中得以创新,20世纪新媒介的广泛使用影响着每一位先锋艺术家,这种新媒介可能是启发艺术家进入新思维、新阶段的钥匙,也可能是影响改变艺术家传统绘画方式的工具。 直到今天,都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并且在当下的快速媒体时代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接纳和使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非遗文化与动漫形象衍生品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非遗文化元素的应用,让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更加鲜活、真实、多元。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加快我国动漫市场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 非遗文化;动漫形象;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
期刊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下,故宫博物院以互联网为主要销售渠道,在文创产品销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大部分文创爱好者的目光。而其在文创上的创新设计研究为同样是非遗产品的香云纱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故宫文创的设计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对香云纱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新的思路,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为香云纱在市场上的发展空间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经几千年发展,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步入全球化时代,中国对西方文化格外重视,在世界文明中,英美文学一直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起源于不同国度,所以二者的审美差异甚是明显。由于文化传统迥异,英美文学所形成的特殊气质,和中国文化存在本质差别。英语属于国际通用语言,英美文化之所以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其文化的特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