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北京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物质文化遗产遭破坏、商业改造、传承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探索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途径(如借助VR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既不影响城市的建设,又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弘扬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本文阐述借助VR技术并以南新仓为例再现北京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风貌,让使用者体验漕运仓储管理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从而继承弘扬运河文化。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40-02
一、前言
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从南到北绵延数千里,以此为象征和载体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狭长的带状分布,因此被称作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所在的最北段是其精华地段之一。漕运兴盛带动了北京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明清时期,除常规地扩建和修缮河道、码头、粮仓、闸坝之类设施外,还陆续建立起包括漕运总督、漕运组织、漕粮制度和仓储制度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漕运制度体系,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与漕运相关的各类活动(漕运制度及管理方法、民间文艺、传说故事)及其遗迹(码头、漕船、仓场)构成了北京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以下简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文化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北京的地域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特色。运河沿岸曾经的皇家粮仓(如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仓廒遗迹)成为当今北京珍贵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理应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这类文化遗产存在不可再生性(人为破坏和自然消亡)及参观者数量超载等问题。为能得到有效保护,有必要采取新的技术手段,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ty,简称VR)技术因具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可以实现此目的。一方面增加文化遗产的展示频率,另一方面将其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和重现。
本文从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借助VR技术并以南新仓为例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风貌。
二、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由于城市化急剧加速,运河沿线开始出现一系列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改造工程,然而却破坏甚至毁掉大运河中大量的历史遗迹。例如,2006年东城区启动“玉河”恢复工程。南段保护区中有18条胡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运河两侧建设的商业地产项目。这使大运河原有的价值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改造。曾是明清时期的漕粮终点的南新仓,保存了最完整的9座仓廒。昔日的粮仓重地,成了今天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曾经储放稻米的仓廒经营着各色美食,虽然“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得到传承,但是游人却无法体会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尽管他们也可以看到高大的仓廒建筑,却不知晓为何要这样建造、如何建造以及如何管理等文化内涵。
(三)传承利用水平不高。大运河沿线虽然文物资源丰富,但普遍存在遗产动态展示层次较低、传承形式和利用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推广方法不多等問题,难以充分展现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南新仓为例,在建筑学角度,缺少利用技术手段展示和还原古代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在历史学角度,缺少使用技术手段再现漕运史、仓储史(包括制度、管理、组织等)以及展现漕粮入仓的流程。
(四)缺少对大运河独有的活态属性的关注。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保留原始功能的活态文化遗产,依然发挥着灌溉、货运、泄洪和水资源调配等原始功能,但更多的是借鉴静态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没有更好地展示其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的特征。
三、VR技术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一)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由于VR技术的优势,学者开展了将其应用于大运河文化展示的研究与应用。2019年实施的“千年长河——京杭大运河上的文化地标VR”项目,以京杭大运河文化带为重点,利用VR立体呈现大运河文化景观。该项目从更大范围讲述大运河文化,北京地域特色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安徽段大运河VR项目,则在安徽大运河历史遗迹上利用VR技术研发一些虚拟场景、历史人物和事件,让游客主动参与,利用交互技术形成互动,增强其沉浸式体验。该项目注重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遗产的展示。
(二)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目前国外在运河研究中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鲜有提及,但对各国本地的运河文化遗产及遗产数字化方面都有研究和应用。
1.运河遗产价值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者以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运河为例,强调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特征识别并评估其价值,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挖掘出遗产廊道的文化价值、工程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教育价值等,促进伊利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2.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通过对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做的保护管理研究,学者得出多层次的运河治水方略。此外,有学者提出对运河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区域进行生态园林改建来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憩。
3.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一是通过三维建模重现德国南部运河的景观,二是加拿大里多运河360度VR体验项目,通过6个身临其境的叙事场景,让游客从任何角度探索与体验运河景观与人文精神。这种基于VR技术的文化遗产的虚拟旅游,具有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实物景点参观的压力和促进经营者的旅游营销的优势。
利用VR技术可以复制实物和遗址,但是文化遗产不仅是这些,还应包括发生其中的人类活动。如果文化遗产保护只是实物和遗址的复制,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VR技术应用的初衷。由于使用常规方法很难展现文化遗产曾有的实践活动及其内涵,因此,应重视利用VR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对承载文化内涵的实践过程的重现。 四、借助VR技术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风貌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难免存在矛盾,那么如何把真实的历史遗迹保存下来,而且不影响城市的建设,同时又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弘扬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呢?探索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途径(如借助VR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利用VR技术以具体的遗产点为例集中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风貌。
(一)选择遗产点
由于南新仓位于运河沿线与漕运仓储相关的重点区域内,而且建筑保存最完整,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尽管通仓(通州历史上的大运中、东、西、南诸仓)同样重要,但是没有遗址保存下来。由此,可以以南新仓为例开展大运河文化风貌的研究。而且,V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VR技术将再现北京大运河漕运史和仓储史的文化内涵,通过人机交互体现运河的北京地域性文化的活态特征,从而让用户体验漕运仓储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同时将仓廒建筑等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方式保存。
(二)应用价值
1.使用VR技术展现水体景观所承载的北京地域文化内涵。运河上修建的水坝、船闸、桥梁、码头在使用过程中也成为人们记忆的重要符号,它们与河道共同构成了运河水体景观。这些景观延续了历史与文化意义,更塑造了人们的记忆,这正是当代社会对大运河价值需求的体现。利用VR技术,以北京大运河为主线,将通州漕运码头、八里桥、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明清漕运的终点)和南新仓节点所承载的历史整合于一体,形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2.使用VR技术再现作为文化场所的仓廒与人的行为所蕴含的北京地域文化精神。人们的生产、经济和管理行为都赋予其所处场所以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是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构建了大运河的文化场所与景观。因此,大运河中的文化场所与对应的人们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而借助VR技术再现文化场所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展示和还原古代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用VR技术展现漕粮入仓流程,以及漕运和仓储制度、管理、组织、收支方式等内容。
(三)利用VR技术展示出北京大运河地域性文化风貌
利用VR技术开发北京大运河文化展示系统,使用VR头盔设备和手柄控制器,以不同角色进入虚拟场景,从而体验运河的文化的内涵。一是作为虚拟建设者以游戏方式营造仓廒,从地基建设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建材的组装等。二是作为虚拟仓储管理者以游戏方式将漕粮入仓。三是作为参观者进入仓廒中,该建筑相当于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与漕运仓储相关的主要文物模型,同时可以在墙壁的展板上演示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其他非物質文化遗产(如饮食、民俗、节庆等)的图文影像资料,通过这些过程的仿真重现仓廒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四是作为游客从漕运码头进入船舱,途径八里桥,最终抵达大通桥;漫游其中,既能欣赏运河两岸风光,也能以多种角色进入叙事情节(船运和人力入仓)之中,体验漕运仓储的艰辛,感受其中传递的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从而展现北京地域性文化风貌。
五、结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VR技术具有由于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且可以数字化保存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逐步得到应用。通过人机交互体现运河的北京地域性文化的活态特征,从而让用户体验漕运仓储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感受北京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唤醒其文化自豪感,提升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助于继承弘扬北京大运河文化。
作者简介:
杨学瑜,男,汉族,福建上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40-02
一、前言
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从南到北绵延数千里,以此为象征和载体在空间上展现为一条狭长的带状分布,因此被称作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所在的最北段是其精华地段之一。漕运兴盛带动了北京运河沿线城镇的发展。明清时期,除常规地扩建和修缮河道、码头、粮仓、闸坝之类设施外,还陆续建立起包括漕运总督、漕运组织、漕粮制度和仓储制度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漕运制度体系,使运河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与漕运相关的各类活动(漕运制度及管理方法、民间文艺、传说故事)及其遗迹(码头、漕船、仓场)构成了北京大运河漕运仓储文化(以下简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文化为北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北京的地域文化注入了鲜明的特色。运河沿岸曾经的皇家粮仓(如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等仓廒遗迹)成为当今北京珍贵的旅游资源,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大观中浓墨重彩的篇章,理应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这类文化遗产存在不可再生性(人为破坏和自然消亡)及参观者数量超载等问题。为能得到有效保护,有必要采取新的技术手段,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ty,简称VR)技术因具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可以实现此目的。一方面增加文化遗产的展示频率,另一方面将其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和重现。
本文从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借助VR技术并以南新仓为例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风貌。
二、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由于城市化急剧加速,运河沿线开始出现一系列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改造工程,然而却破坏甚至毁掉大运河中大量的历史遗迹。例如,2006年东城区启动“玉河”恢复工程。南段保护区中有18条胡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运河两侧建设的商业地产项目。这使大运河原有的价值遭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改造。曾是明清时期的漕粮终点的南新仓,保存了最完整的9座仓廒。昔日的粮仓重地,成了今天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曾经储放稻米的仓廒经营着各色美食,虽然“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得到传承,但是游人却无法体会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尽管他们也可以看到高大的仓廒建筑,却不知晓为何要这样建造、如何建造以及如何管理等文化内涵。
(三)传承利用水平不高。大运河沿线虽然文物资源丰富,但普遍存在遗产动态展示层次较低、传承形式和利用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的提炼与推广方法不多等問题,难以充分展现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魅力和影响力。以南新仓为例,在建筑学角度,缺少利用技术手段展示和还原古代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在历史学角度,缺少使用技术手段再现漕运史、仓储史(包括制度、管理、组织等)以及展现漕粮入仓的流程。
(四)缺少对大运河独有的活态属性的关注。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保留原始功能的活态文化遗产,依然发挥着灌溉、货运、泄洪和水资源调配等原始功能,但更多的是借鉴静态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大运河,没有更好地展示其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的特征。
三、VR技术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一)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由于VR技术的优势,学者开展了将其应用于大运河文化展示的研究与应用。2019年实施的“千年长河——京杭大运河上的文化地标VR”项目,以京杭大运河文化带为重点,利用VR立体呈现大运河文化景观。该项目从更大范围讲述大运河文化,北京地域特色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安徽段大运河VR项目,则在安徽大运河历史遗迹上利用VR技术研发一些虚拟场景、历史人物和事件,让游客主动参与,利用交互技术形成互动,增强其沉浸式体验。该项目注重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遗产的展示。
(二)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目前国外在运河研究中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鲜有提及,但对各国本地的运河文化遗产及遗产数字化方面都有研究和应用。
1.运河遗产价值的研究与应用。研究者以位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运河为例,强调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特征识别并评估其价值,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挖掘出遗产廊道的文化价值、工程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教育价值等,促进伊利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2.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通过对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做的保护管理研究,学者得出多层次的运河治水方略。此外,有学者提出对运河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区域进行生态园林改建来吸引当地社区居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憩。
3.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一是通过三维建模重现德国南部运河的景观,二是加拿大里多运河360度VR体验项目,通过6个身临其境的叙事场景,让游客从任何角度探索与体验运河景观与人文精神。这种基于VR技术的文化遗产的虚拟旅游,具有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实物景点参观的压力和促进经营者的旅游营销的优势。
利用VR技术可以复制实物和遗址,但是文化遗产不仅是这些,还应包括发生其中的人类活动。如果文化遗产保护只是实物和遗址的复制,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VR技术应用的初衷。由于使用常规方法很难展现文化遗产曾有的实践活动及其内涵,因此,应重视利用VR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对承载文化内涵的实践过程的重现。 四、借助VR技术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风貌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难免存在矛盾,那么如何把真实的历史遗迹保存下来,而且不影响城市的建设,同时又能够运用多种形式弘扬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呢?探索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的新途径(如借助VR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利用VR技术以具体的遗产点为例集中展现北京大运河文化风貌。
(一)选择遗产点
由于南新仓位于运河沿线与漕运仓储相关的重点区域内,而且建筑保存最完整,是北京大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尽管通仓(通州历史上的大运中、东、西、南诸仓)同样重要,但是没有遗址保存下来。由此,可以以南新仓为例开展大运河文化风貌的研究。而且,V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VR技术将再现北京大运河漕运史和仓储史的文化内涵,通过人机交互体现运河的北京地域性文化的活态特征,从而让用户体验漕运仓储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同时将仓廒建筑等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方式保存。
(二)应用价值
1.使用VR技术展现水体景观所承载的北京地域文化内涵。运河上修建的水坝、船闸、桥梁、码头在使用过程中也成为人们记忆的重要符号,它们与河道共同构成了运河水体景观。这些景观延续了历史与文化意义,更塑造了人们的记忆,这正是当代社会对大运河价值需求的体现。利用VR技术,以北京大运河为主线,将通州漕运码头、八里桥、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明清漕运的终点)和南新仓节点所承载的历史整合于一体,形成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2.使用VR技术再现作为文化场所的仓廒与人的行为所蕴含的北京地域文化精神。人们的生产、经济和管理行为都赋予其所处场所以文化意义,也就是说,是人们的生活实践行为构建了大运河的文化场所与景观。因此,大运河中的文化场所与对应的人们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而借助VR技术再现文化场所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展示和还原古代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用VR技术展现漕粮入仓流程,以及漕运和仓储制度、管理、组织、收支方式等内容。
(三)利用VR技术展示出北京大运河地域性文化风貌
利用VR技术开发北京大运河文化展示系统,使用VR头盔设备和手柄控制器,以不同角色进入虚拟场景,从而体验运河的文化的内涵。一是作为虚拟建设者以游戏方式营造仓廒,从地基建设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建材的组装等。二是作为虚拟仓储管理者以游戏方式将漕粮入仓。三是作为参观者进入仓廒中,该建筑相当于一个小型博物馆,陈列与漕运仓储相关的主要文物模型,同时可以在墙壁的展板上演示仓廒建筑风格与规制的演变、其他非物質文化遗产(如饮食、民俗、节庆等)的图文影像资料,通过这些过程的仿真重现仓廒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四是作为游客从漕运码头进入船舱,途径八里桥,最终抵达大通桥;漫游其中,既能欣赏运河两岸风光,也能以多种角色进入叙事情节(船运和人力入仓)之中,体验漕运仓储的艰辛,感受其中传递的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从而展现北京地域性文化风貌。
五、结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北京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VR技术具有由于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且可以数字化保存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逐步得到应用。通过人机交互体现运河的北京地域性文化的活态特征,从而让用户体验漕运仓储所付出的艰辛与展现的智慧,感受北京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精髓,唤醒其文化自豪感,提升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意识,有助于继承弘扬北京大运河文化。
作者简介:
杨学瑜,男,汉族,福建上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