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间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品性、地区特色、文化特征及方言特点,同时也一定有其新的特点。中日皮钦语的特点是词性种类多样,量大且适用性强,流动速度快,产生频率高。可目前对中日皮钦语先行研究不足,主要集中对中英皮钦语方面的研究,因此中日皮钦语的研究情况尚待挖掘。
关键词:皮钦语;中日皮钦语;语言接触;中间语言;社会语言学
1.引言
谈起皮钦语,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中英皮钦语。其实,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间产生的皮钦语并不少,特别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協和语的研究潜力更为深刻。本文主要阐述何为皮钦语及其概况。
2.何为皮钦语
在语言交流中,人们有时无法用同一种语言传情达意,只好简化本土语言和外来语,并将两者结合一起使用,以达简单交流目的。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皮钦语是由不同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它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
2.1.皮钦语产生条件
一般认为,皮钦语产生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移民迁入和殖民的情况,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不得不产生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国家、民族的邻界接触和间接接触,远距离的经济需求和文化交流。
2.2.皮钦语的一般性特征
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混合语,有着区别于各自母语所没有的特征:⑴带有各自语言的特点;⑵词汇构成不符合双方语言规则,个别词汇甚至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⑶尚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语法特点无法追究考察,更加无法依一定的规则、词法、句型来复制扩充它,因此不可能自然习得。如果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会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⑷语音的发音特点受当地音系的影响;⑸一般只有口头形式,并采取简缩的策略,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⑹数量很少,无法与母语庞大的词汇量相提并论;⑺使用范围狭窄,仅限于当地人和外来者间使用;⑻很容易随着时间消失,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然,也有部分皮钦语被长期留存下来,渐渐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如果继续扩大词汇,严密语法,发展丰富起来就成为当地国家民族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例如克里奥尔语①。
3.中国最早的皮钦语
中国皮钦英语当属中国最早的皮钦语。在汉语交谈中,不时夹杂外语,这样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客观存在。马伟东(2004)“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演变”一文中提到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中葡混合语、广州英语、洋泾浜英语、后洋泾浜英语。在中国皮钦语中,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洋泾浜英语最为典型。
洋泾浜是什么?洋泾浜是上海一条河流,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在上海设立租借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借的界河,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河两岸,因此它成为对外贸易一条重要河流。由于商人间语言交流不便,为了能沟通交流,洋泾浜英语就诞生了。洋泾浜英语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由于最初流行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滩,当时被人戏谑地称之为“洋泾浜”。
[1] inside吱吱吱 outside 喵喵喵glass克朗当
摘自戴玮栋《新编英语语言学》第八章 语言接触
上海租借内外国人主人回家后发现家里玻璃窗碎了,问中国仆人原因,不懂英语的中国仆人很流利用这种洋泾浜英语回答,洋主人一听就知道,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可以看出: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特征,都不符合汉语,也不符合英语。非但没有影响彼此的交流,反而更有趣的是在那个时候,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中国人也会用洋泾浜英语进行交流,他们觉得比用各自方言交流更方便。类似这种洋泾浜英语还有很多,毕竟是特定年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潮流,它们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4.近现代中日皮钦语
4.1协和语
协和语是最早期的中日皮钦语。协和语的称呼来自于日语“協和(きょうわ)”一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在日伪统治者的奴化政策高压下所产生的一种汉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亦称兴亚语、日满语、大东亚语。伪满洲国的宣传口号是满洲国是一个没有民族歧视的国家,五族共荣。因此,协和语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
由日语转变来的协和语有“~~桑(さん)”、“花姑娘”、“哪里的有”、“大大的有”、“开路”、“米西米西(めしめし)”、“拿来拿来”等。
汉语式协和语也好,日语式协和语也罢,其本质特点都是汉语和日语的某种程度的混合表述,模糊了母语的表达规则,又带有各自的语言特点。无论是哪种协和语,都是语言规律外的不中不日的“语言怪胎”,在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相互地不断接触、碰撞、浸润中,多来自于日本人和中国人对对方语言的误读、误判和误解。
4.2台湾地区为主的中日皮钦语
协和语作为一种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中间语言,随着中日战争的结束难免要退出扮演战争年代中介语言的角色。“大大的有”、“开路”等词语现在不可能再使用,但是,极少部分的协和语仍然被保留下来。例如“纳尼”,“搜嘎”(日语そうか、原来如此之意)。
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动漫等文化交流,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中日间的交流愈加密切,出现了大量的中日皮钦语,这些皮钦语被人们广泛使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人会理会其本身究竟是汉语表达抑或是日语表达。
参考文献
[1]邵宇.2006.《中日外来语词汇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李敬.2009.《大陆与台湾外来词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
[3]宫雪.2014.《“协和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李淑珍.2015.《当代中日间语言接触研究-以汉语新词对日语的影响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
[5]马伟林.2004.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演变[J].《修辞学习》第3期.
注释
①克里奥尔语:一种由皮钦语过度来的,混合了多种语言词汇,有时也会掺杂一些其他语言文法的一种语言。本文主要解释皮钦语,对克里奥尔语不作详细分析。
作者简介
彭靖,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6级日语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皮钦语;中日皮钦语;语言接触;中间语言;社会语言学
1.引言
谈起皮钦语,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中英皮钦语。其实,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汉语和日语间产生的皮钦语并不少,特别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協和语的研究潜力更为深刻。本文主要阐述何为皮钦语及其概况。
2.何为皮钦语
在语言交流中,人们有时无法用同一种语言传情达意,只好简化本土语言和外来语,并将两者结合一起使用,以达简单交流目的。从纯粹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皮钦语是由不同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它只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阶段,在没有共同语言而又急于进行交流的人群中间产生的一种混合语言,属于不同语言人群的联系语言。
2.1.皮钦语产生条件
一般认为,皮钦语产生最根本的条件就是移民迁入和殖民的情况,殖民者与来自不同独立语言区之间的劳工,通过出现信息交流而不得不产生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交际语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国家、民族的邻界接触和间接接触,远距离的经济需求和文化交流。
2.2.皮钦语的一般性特征
当地人和外来者交际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混合语,有着区别于各自母语所没有的特征:⑴带有各自语言的特点;⑵词汇构成不符合双方语言规则,个别词汇甚至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⑶尚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语法特点无法追究考察,更加无法依一定的规则、词法、句型来复制扩充它,因此不可能自然习得。如果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会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⑷语音的发音特点受当地音系的影响;⑸一般只有口头形式,并采取简缩的策略,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⑹数量很少,无法与母语庞大的词汇量相提并论;⑺使用范围狭窄,仅限于当地人和外来者间使用;⑻很容易随着时间消失,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然,也有部分皮钦语被长期留存下来,渐渐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语,如果继续扩大词汇,严密语法,发展丰富起来就成为当地国家民族共同交际语言或独立语言,例如克里奥尔语①。
3.中国最早的皮钦语
中国皮钦英语当属中国最早的皮钦语。在汉语交谈中,不时夹杂外语,这样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客观存在。马伟东(2004)“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演变”一文中提到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中葡混合语、广州英语、洋泾浜英语、后洋泾浜英语。在中国皮钦语中,引人注目的有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协和语两种,而洋泾浜英语最为典型。
洋泾浜是什么?洋泾浜是上海一条河流,十九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在上海设立租借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借的界河,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河两岸,因此它成为对外贸易一条重要河流。由于商人间语言交流不便,为了能沟通交流,洋泾浜英语就诞生了。洋泾浜英语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由于最初流行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滩,当时被人戏谑地称之为“洋泾浜”。
[1] inside吱吱吱 outside 喵喵喵glass克朗当
摘自戴玮栋《新编英语语言学》第八章 语言接触
上海租借内外国人主人回家后发现家里玻璃窗碎了,问中国仆人原因,不懂英语的中国仆人很流利用这种洋泾浜英语回答,洋主人一听就知道,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可以看出: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特征,都不符合汉语,也不符合英语。非但没有影响彼此的交流,反而更有趣的是在那个时候,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中国人也会用洋泾浜英语进行交流,他们觉得比用各自方言交流更方便。类似这种洋泾浜英语还有很多,毕竟是特定年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潮流,它们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4.近现代中日皮钦语
4.1协和语
协和语是最早期的中日皮钦语。协和语的称呼来自于日语“協和(きょうわ)”一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在日伪统治者的奴化政策高压下所产生的一种汉日语杂揉的语言变体,亦称兴亚语、日满语、大东亚语。伪满洲国的宣传口号是满洲国是一个没有民族歧视的国家,五族共荣。因此,协和语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
由日语转变来的协和语有“~~桑(さん)”、“花姑娘”、“哪里的有”、“大大的有”、“开路”、“米西米西(めしめし)”、“拿来拿来”等。
汉语式协和语也好,日语式协和语也罢,其本质特点都是汉语和日语的某种程度的混合表述,模糊了母语的表达规则,又带有各自的语言特点。无论是哪种协和语,都是语言规律外的不中不日的“语言怪胎”,在汉语和日语两种语言相互地不断接触、碰撞、浸润中,多来自于日本人和中国人对对方语言的误读、误判和误解。
4.2台湾地区为主的中日皮钦语
协和语作为一种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中间语言,随着中日战争的结束难免要退出扮演战争年代中介语言的角色。“大大的有”、“开路”等词语现在不可能再使用,但是,极少部分的协和语仍然被保留下来。例如“纳尼”,“搜嘎”(日语そうか、原来如此之意)。
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动漫等文化交流,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中日间的交流愈加密切,出现了大量的中日皮钦语,这些皮钦语被人们广泛使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人会理会其本身究竟是汉语表达抑或是日语表达。
参考文献
[1]邵宇.2006.《中日外来语词汇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李敬.2009.《大陆与台湾外来词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
[3]宫雪.2014.《“协和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李淑珍.2015.《当代中日间语言接触研究-以汉语新词对日语的影响为中心》[D].辽宁师范大学.
[5]马伟林.2004.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演变[J].《修辞学习》第3期.
注释
①克里奥尔语:一种由皮钦语过度来的,混合了多种语言词汇,有时也会掺杂一些其他语言文法的一种语言。本文主要解释皮钦语,对克里奥尔语不作详细分析。
作者简介
彭靖,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6级日语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