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孟浩然是一个以山水田园为乐的不世出之人。毕竟连李白都为之倾倒,“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困了累了,就“春眠不觉晓”;想喝酒了,朋友就经常“邀我至田家”;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烟花三月下扬州”……令人很是艳羡。但每多了解一些,就越发明白,果然天地为局,众生为棋。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大唐开元十六年(728年)。40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在这个传说中遍地是诗人的大都市里,向来自信满满的他,心情有些沉重。老家襄阳的人都知道,曾经一句“文不为仕”,他被视为异类。而今,他自食其言,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还是来长安参加了科考。然而,又落榜了。
离家时,母亲、弟弟、还有他那仍然没有名分的老婆孩子都满含着期待,他若这样回去,该以何颜面?他想回去,可理智又告诉他,哪怕还有一线机会,他都该留在长安。眼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连蝴蝶都已成双成对,前路茫茫的他,只能在客栈的大堂里,以茶代酒,回忆往昔。他很想问自己:曾经罢考私奔都不带犹豫,怎么就走到了去留两难?
长安五年(705年),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年份。这年正月,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廷要员,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李氏江山匡复,改元神龙。对于远在襄阳的孟浩然来说,同样很高兴。首先,作为张柬之的同乡,他与有荣焉;其次,作为孟子的后人,他们家向来以孔孟之道传家,这下,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了,并在来年的县试中,轻松上榜。还有幸拜访了已经告老还乡的张柬之。那时他十七八岁,最美好的年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以为好不容易匡复的大唐也该如此。
然而,很快发现,并不是。
张柬之是被逼离开朝堂,中宗李显昏懦,皇后韦氏还想着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在孟浩然等待府试开考的日子里,自回襄阳就忙着筑堤泄洪没怎么休息过的张柬之突然遭到流放,八十二岁的老相国就这样含冤死在了异乡的黄尘古道上。听到消息,孟浩然感到愤怒,愤怒后又很是失望。然后做了个全家都反對的决定:罢考。
他的父亲却觉得他太不成熟,竟拿前途儿戏,两人见面就吵。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长辈甚至当地官员,也都跑来对他百般相劝。他还是毫不松口,甚至放言,读书只为明智不为入仕。闹到最后,他搬出家,住到了鹿门山。
26岁那年,孟浩然的父亲去世。至死,他都没有原谅儿子。曾经以为一辈子还很长的孟浩然突然发现,原来人生真的会来不及。他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和好,就永远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儿还没有见过家人,就彻底失去了被认可的可能。守孝三年后,孟浩然决定结束自己在鹿门山的山居岁月。父亲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心愿未成,他不能继续让他含恨九泉;而妻儿想要被认可,还可以通过一纸诰命。
724年,孟浩然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这年,自认将大唐带向盛世巅峰的李隆基,打算泰山封禅,以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下达了招贤海内的公告。一时间,众多文人名士汇集洛阳,洛阳瞬时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其中,就有孟浩然。
不过比起洛阳的繁华热闹,他好像更爱洛阳的文气。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朋友:贺知章、张九龄、王维、綦毋潜、包融、袁仁敬……比起谋求仕途,他好像也更热衷于走山访友。
不知道是不是还是因为不够用心,待在洛阳三年,孟浩然的仕途依然一片渺茫。眼见皇帝都封完禅又搬回长安去了,没有理由再待在洛阳,于是应朋友之邀,孟浩然打算南下去吴越一带,在大好山川里好好想想。
当时长安有很多文化聚会,就在这个空档,朋友众多的他受邀参加了秘书省的联句活动。酒过三巡,一人一句诗。而当孟浩然缓缓道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全场突然鸦雀无声,很快活动结束。
作为一个落榜生,孟浩然的才子之名终于大范围传播开来。而让他最终名扬天下的,是与唐玄宗的一次正面接触。
那天,王维见孟浩然一个人,便邀请他到自己的官署去坐坐。谁也没想到,两人谈到尽兴之时,唐玄宗突然到访。圣颜不是随便见的,一个不小心都可能获罪。为了不连累王维,孟浩然就躲了起来,但还是被发现了。好在当时玄宗心情不错,因为很多人在他面前提过孟浩然的名字,就问了句:最近可有什么新诗?
这可是在皇帝面前的表现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答得好了平步青云也不是不可能。但孟浩然念了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还没念完,唐玄宗就让他打住:“你自己不想做官,怎么能怪到我头上?”然后,甩袖离开。孟浩然知道,自此,他都将与仕途无缘。
为什么放弃大好机会?他也不说清,也许从张柬之死于异乡开始,也许在一次次应酬俗务时看过太多虚伪的假面,也许皇帝封禅时好大喜功的样子与想象中求贤若渴的明君相去甚远……总之,他感到厌倦,他不喜欢,一个冲动,就变成了这样。
孟浩然回到鹿门山已有七年。期间,让李白都想结识的韩朝宗好不容易说服唐玄宗再见他一面,结果被他放了鸽子。期间,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时,请他去做自己的幕僚,他去了没几天又跑了回来。可这些都比不上他的鹿门山。七年里,也有很多朋友来看他,他会领着他们看看自己种的满园瓜菜,然后宾主尽欢。
数年后,《孟浩然集》天下流传,四卷,存诗218首。在追逐功名利禄的世界,他一生布衣,没有活成世俗意义的成功。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世界,他活成了永恒,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选自《古典书城》
大唐开元十六年(728年)。40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在这个传说中遍地是诗人的大都市里,向来自信满满的他,心情有些沉重。老家襄阳的人都知道,曾经一句“文不为仕”,他被视为异类。而今,他自食其言,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还是来长安参加了科考。然而,又落榜了。
离家时,母亲、弟弟、还有他那仍然没有名分的老婆孩子都满含着期待,他若这样回去,该以何颜面?他想回去,可理智又告诉他,哪怕还有一线机会,他都该留在长安。眼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连蝴蝶都已成双成对,前路茫茫的他,只能在客栈的大堂里,以茶代酒,回忆往昔。他很想问自己:曾经罢考私奔都不带犹豫,怎么就走到了去留两难?
长安五年(705年),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年份。这年正月,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廷要员,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李氏江山匡复,改元神龙。对于远在襄阳的孟浩然来说,同样很高兴。首先,作为张柬之的同乡,他与有荣焉;其次,作为孟子的后人,他们家向来以孔孟之道传家,这下,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了,并在来年的县试中,轻松上榜。还有幸拜访了已经告老还乡的张柬之。那时他十七八岁,最美好的年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以为好不容易匡复的大唐也该如此。
然而,很快发现,并不是。
张柬之是被逼离开朝堂,中宗李显昏懦,皇后韦氏还想着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在孟浩然等待府试开考的日子里,自回襄阳就忙着筑堤泄洪没怎么休息过的张柬之突然遭到流放,八十二岁的老相国就这样含冤死在了异乡的黄尘古道上。听到消息,孟浩然感到愤怒,愤怒后又很是失望。然后做了个全家都反對的决定:罢考。
他的父亲却觉得他太不成熟,竟拿前途儿戏,两人见面就吵。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长辈甚至当地官员,也都跑来对他百般相劝。他还是毫不松口,甚至放言,读书只为明智不为入仕。闹到最后,他搬出家,住到了鹿门山。
26岁那年,孟浩然的父亲去世。至死,他都没有原谅儿子。曾经以为一辈子还很长的孟浩然突然发现,原来人生真的会来不及。他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和好,就永远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儿还没有见过家人,就彻底失去了被认可的可能。守孝三年后,孟浩然决定结束自己在鹿门山的山居岁月。父亲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心愿未成,他不能继续让他含恨九泉;而妻儿想要被认可,还可以通过一纸诰命。
724年,孟浩然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这年,自认将大唐带向盛世巅峰的李隆基,打算泰山封禅,以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下达了招贤海内的公告。一时间,众多文人名士汇集洛阳,洛阳瞬时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其中,就有孟浩然。
不过比起洛阳的繁华热闹,他好像更爱洛阳的文气。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朋友:贺知章、张九龄、王维、綦毋潜、包融、袁仁敬……比起谋求仕途,他好像也更热衷于走山访友。
不知道是不是还是因为不够用心,待在洛阳三年,孟浩然的仕途依然一片渺茫。眼见皇帝都封完禅又搬回长安去了,没有理由再待在洛阳,于是应朋友之邀,孟浩然打算南下去吴越一带,在大好山川里好好想想。
当时长安有很多文化聚会,就在这个空档,朋友众多的他受邀参加了秘书省的联句活动。酒过三巡,一人一句诗。而当孟浩然缓缓道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全场突然鸦雀无声,很快活动结束。
作为一个落榜生,孟浩然的才子之名终于大范围传播开来。而让他最终名扬天下的,是与唐玄宗的一次正面接触。
那天,王维见孟浩然一个人,便邀请他到自己的官署去坐坐。谁也没想到,两人谈到尽兴之时,唐玄宗突然到访。圣颜不是随便见的,一个不小心都可能获罪。为了不连累王维,孟浩然就躲了起来,但还是被发现了。好在当时玄宗心情不错,因为很多人在他面前提过孟浩然的名字,就问了句:最近可有什么新诗?
这可是在皇帝面前的表现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答得好了平步青云也不是不可能。但孟浩然念了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还没念完,唐玄宗就让他打住:“你自己不想做官,怎么能怪到我头上?”然后,甩袖离开。孟浩然知道,自此,他都将与仕途无缘。
为什么放弃大好机会?他也不说清,也许从张柬之死于异乡开始,也许在一次次应酬俗务时看过太多虚伪的假面,也许皇帝封禅时好大喜功的样子与想象中求贤若渴的明君相去甚远……总之,他感到厌倦,他不喜欢,一个冲动,就变成了这样。
孟浩然回到鹿门山已有七年。期间,让李白都想结识的韩朝宗好不容易说服唐玄宗再见他一面,结果被他放了鸽子。期间,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时,请他去做自己的幕僚,他去了没几天又跑了回来。可这些都比不上他的鹿门山。七年里,也有很多朋友来看他,他会领着他们看看自己种的满园瓜菜,然后宾主尽欢。
数年后,《孟浩然集》天下流传,四卷,存诗218首。在追逐功名利禄的世界,他一生布衣,没有活成世俗意义的成功。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世界,他活成了永恒,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选自《古典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