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活成世俗 意义的成功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孟浩然是一个以山水田园为乐的不世出之人。毕竟连李白都为之倾倒,“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困了累了,就“春眠不觉晓”;想喝酒了,朋友就经常“邀我至田家”;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烟花三月下扬州”……令人很是艳羡。但每多了解一些,就越发明白,果然天地为局,众生为棋。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大唐开元十六年(728年)。40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在这个传说中遍地是诗人的大都市里,向来自信满满的他,心情有些沉重。老家襄阳的人都知道,曾经一句“文不为仕”,他被视为异类。而今,他自食其言,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还是来长安参加了科考。然而,又落榜了。
   离家时,母亲、弟弟、还有他那仍然没有名分的老婆孩子都满含着期待,他若这样回去,该以何颜面?他想回去,可理智又告诉他,哪怕还有一线机会,他都该留在长安。眼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连蝴蝶都已成双成对,前路茫茫的他,只能在客栈的大堂里,以茶代酒,回忆往昔。他很想问自己:曾经罢考私奔都不带犹豫,怎么就走到了去留两难?
   长安五年(705年),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年份。这年正月,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朝廷要员,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李氏江山匡复,改元神龙。对于远在襄阳的孟浩然来说,同样很高兴。首先,作为张柬之的同乡,他与有荣焉;其次,作为孟子的后人,他们家向来以孔孟之道传家,这下,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科举了,并在来年的县试中,轻松上榜。还有幸拜访了已经告老还乡的张柬之。那时他十七八岁,最美好的年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以为好不容易匡复的大唐也该如此。
   然而,很快发现,并不是。
   张柬之是被逼离开朝堂,中宗李显昏懦,皇后韦氏还想着成为第二个武则天。而在孟浩然等待府试开考的日子里,自回襄阳就忙着筑堤泄洪没怎么休息过的张柬之突然遭到流放,八十二岁的老相国就这样含冤死在了异乡的黄尘古道上。听到消息,孟浩然感到愤怒,愤怒后又很是失望。然后做了个全家都反對的决定:罢考。
   他的父亲却觉得他太不成熟,竟拿前途儿戏,两人见面就吵。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长辈甚至当地官员,也都跑来对他百般相劝。他还是毫不松口,甚至放言,读书只为明智不为入仕。闹到最后,他搬出家,住到了鹿门山。
   26岁那年,孟浩然的父亲去世。至死,他都没有原谅儿子。曾经以为一辈子还很长的孟浩然突然发现,原来人生真的会来不及。他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和好,就永远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儿还没有见过家人,就彻底失去了被认可的可能。守孝三年后,孟浩然决定结束自己在鹿门山的山居岁月。父亲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心愿未成,他不能继续让他含恨九泉;而妻儿想要被认可,还可以通过一纸诰命。
   724年,孟浩然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这年,自认将大唐带向盛世巅峰的李隆基,打算泰山封禅,以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下达了招贤海内的公告。一时间,众多文人名士汇集洛阳,洛阳瞬时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其中,就有孟浩然。
   不过比起洛阳的繁华热闹,他好像更爱洛阳的文气。在这里他结识了一群朋友:贺知章、张九龄、王维、綦毋潜、包融、袁仁敬……比起谋求仕途,他好像也更热衷于走山访友。
   不知道是不是还是因为不够用心,待在洛阳三年,孟浩然的仕途依然一片渺茫。眼见皇帝都封完禅又搬回长安去了,没有理由再待在洛阳,于是应朋友之邀,孟浩然打算南下去吴越一带,在大好山川里好好想想。
  当时长安有很多文化聚会,就在这个空档,朋友众多的他受邀参加了秘书省的联句活动。酒过三巡,一人一句诗。而当孟浩然缓缓道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全场突然鸦雀无声,很快活动结束。
   作为一个落榜生,孟浩然的才子之名终于大范围传播开来。而让他最终名扬天下的,是与唐玄宗的一次正面接触。
   那天,王维见孟浩然一个人,便邀请他到自己的官署去坐坐。谁也没想到,两人谈到尽兴之时,唐玄宗突然到访。圣颜不是随便见的,一个不小心都可能获罪。为了不连累王维,孟浩然就躲了起来,但还是被发现了。好在当时玄宗心情不错,因为很多人在他面前提过孟浩然的名字,就问了句:最近可有什么新诗?
   这可是在皇帝面前的表现机会,多少人求之不得,答得好了平步青云也不是不可能。但孟浩然念了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还没念完,唐玄宗就让他打住:“你自己不想做官,怎么能怪到我头上?”然后,甩袖离开。孟浩然知道,自此,他都将与仕途无缘。
   为什么放弃大好机会?他也不说清,也许从张柬之死于异乡开始,也许在一次次应酬俗务时看过太多虚伪的假面,也许皇帝封禅时好大喜功的样子与想象中求贤若渴的明君相去甚远……总之,他感到厌倦,他不喜欢,一个冲动,就变成了这样。
   孟浩然回到鹿门山已有七年。期间,让李白都想结识的韩朝宗好不容易说服唐玄宗再见他一面,结果被他放了鸽子。期间,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时,请他去做自己的幕僚,他去了没几天又跑了回来。可这些都比不上他的鹿门山。七年里,也有很多朋友来看他,他会领着他们看看自己种的满园瓜菜,然后宾主尽欢。
   数年后,《孟浩然集》天下流传,四卷,存诗218首。在追逐功名利禄的世界,他一生布衣,没有活成世俗意义的成功。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世界,他活成了永恒,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选自《古典书城》
其他文献
父亲病了。  昨晚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黑暗中闪动的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爸爸”,父亲已经很久很久没主动给我来过电话了,好像是一年,也好像是两年。接起电话,那边沉默了很久,问了一句“睡了吗?”没等我开口,他用颤抖的声音问我:“明天能请个假吗?我想让你去车站接我。”我突然就慌了,黑暗中直直地坐起来。  “怎么了?”  “今天在工地上受伤了,不能做活了,得回去做检查。”  眼泪唰的一下就下来了,大脑一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快递员小哥给我打电话时,我有些迷惑。因为那段时间,我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拿到快递时,我打电话问了周围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回事。就在我疑惑不解时,微信里显示了一条消息,是瑶姐发来的:“妹妹,书收到了吧?”  这时我才知道,这一套我心仪很久的书,是瑶姐送的。我有些惊讶,因为我和瑶姐是在网上认识的,从未见过面,仅仅因为都喜欢看书写文,关系就近了一些。  我也只
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   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   但是,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的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是某种阴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的书(由于必要的选择,很理想);还有长辈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是透过玫瑰色
都说文字越改会越好。我觉得所谓改,其实是重读的过程;重读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会逼你思考;思考会逼你去改动文字;可能改了就好了;也可能改了几次才发现第一次写的最好,于是不改。   海明威说,他的《战地春梦》第一章改了五十几次;他觉得第一次起草的文字必定是狗屁。王尔德说,他花了整个上午去校对他的一首诗,把一个逗号删掉了;到了下午,他又把逗号放回去了。他们两位都是大作家,作品有价值也有人读。最可怕是绣花
1983年初,我离开读书四年的学校,入职北京日报社,开始了所谓的编辑生涯。  初到“五色土”是1985年,老编辑程淑英即将退休,报社领导安排我来接班。程老做了一辈子编辑,经验丰富。我跟着她,从排字车间到编辑部,跑了三个多月。程老的言传身教,让我真正领会到,做一个好编辑,应有怎样的品质和素质。她有一句话,我至今不敢忘。她说:“尊重你的作者是必要的,但不要盲目地相信他们,所有的引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贝多芬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直以来,关于贝多芬失聪后还能写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一点,人们既好奇又震惊!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年轻的贝多芬被认为是继莫扎特之后最重要的音乐家。在他25岁左右的时候,他随海顿学习,并被誉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演奏家。到30岁的时候,他已经创作了几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他的第一部交响曲。对贝多芬来说,未来本是一片光明。然而,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26
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究竟是什么可以让一张照片有别于一幅画,一座雕塑,又或者是一首诗歌呢?  也许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答案,毕竟每个人按下快门的动机都不相同,但是重要的一点是:照片立即记录下现实,用光影和时间重现一个瞬间,让历史凝固在按下快门的这一刻。不同于文学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摄影的具象再现可以直观地将现实传递给观看者。  这就使得摄影术被发明之后,摄影成为历史以及当今人类记录事件以及情感的重要
说到《水浒》主题,总要说到“逼上梁山”,“官逼民反”,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林冲。其实,《水浒》的深刻还不仅在此,它除了“逼上梁山”,还有“逼下梁山”,除了“官逼民反”,还有“贼逼民乱”。其代表人物,还是林冲。林冲是《水浒》中最窝囊苦闷的人物。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步步紧逼,最后不得已在沧州大军草料场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往东逃命,在柴进东庄上住了五七日。沧州那边,下令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
一中药“远志”,别名“小草”。《世说新语》载,东晋大臣谢安,初隐居东山不出,后下山做了桓宣武的司马官。一天,有人给桓公送来一味中药“远志”,桓宣武遂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以一药两名?在场的郝隆抢答:“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以诙谐反喻讥笑谢安。清·龚自珍曾赋诗《远志》,抒发抱负远大而不被重用的心境和愤世之情:“远志真看小草同”,“青灯夜雪阻山东。”二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数载,公正廉明,人以“杨
公元748年,杜甫第三次向曾为河南尹的尚书左丞韦济呈诗,请求其向朝廷推荐自己,这就是著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陈述自己入仕无门、困居长安的境况,政治抱负不能施展,慨叹道:“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表示虽然困顿艰蹇,但仍且行且歌,決不是避世的隐士。这两句既是诗人此前蹭蹬失意、骑驴长安的写照,也是此后20余年漂泊岁月、歌吟人生的预示,似成“诗谶”。杜甫留给我们的1400余首诗歌,记录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