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名画,你或许理解错了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欣赏名画时,常常会想当然地调动之前接触到的“背景知识”加以理解。
  然而,这些固有认知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我们所认为的图像含意未必是作者的真实意图,艺术家的风格也未必是唯一的。

凡·高画的是《圣经》中的场景吗


  《夜色咖啡厅》是凡·高著名的油画作品。
  然而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普通夜色街景的风景画,很可能是一幅具有宗教象征意味的作品。许多专家推测,该作品实际上是凡·高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视觉再现。由于牧师之子凡·高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因此很多人相信他会将某些宗教意象纳入艺术作品。


夜色咖啡厅 凡·高油画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油画

  《夜色咖啡厅》描绘了一个咖啡馆的简单场景,里面坐着12个人,其中一个阴影人物从视线中滑了出来。站立的中心人物着白色衣服,其他人则着红色或黑色衣服。据推测,白衣人物代表耶稣,阴影人物代表犹大。该理论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虽然尚未得到证实。

拿破仑骑的其实是驴


  19世纪初,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受委托创作系列油画作品《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表现拿破仑大帝越过大圣伯纳德山口时的理想化情景。
  画中的拿破仑骑在直立的烈马背上,身上的披风随风飘动。他神情坚定勇敢,右手指向山峰顶端,极具英雄气概。
  然而,这幅肖像画其实只是象征性的理想表现,与现实的状况相差甚远。实际上,当时拿破仑骑的并不是马,而是驴。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雅克-路易·大卫油画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 保罗·德拉罗什油画

  因为要穿越雪山,论抗寒力和耐久力,驴都比马强。
  在保罗·德拉罗什的画作中,拿破仑衣衫不整,没有披红色斗篷,而是穿了一件皱巴巴的灰色风衣。这位伟人左手置于鞍座,右手习惯性地插在胸前衣服里(拿破仑患有胃病,因此常用手按着胃部)。他确实戴着一顶三角帽,却耷拉着,显得萎靡不振。
  比照“摆拍”和“偷拍”两个版本,我们发现,大卫的拿破仑有着古希腊雕像般的凛然,而德拉罗什的拿破仑则有一种旁人轻易便能洞见的疲惫和憔悴。
  当然,无论是否被神化,都无损我们对拿破仑的历史评判。一个显得有些萎靡的伟人,会因其真实而更有感染力。一幅作品的力量,也并不总是源自器宇轩昂的表象。

秋千背后的隐喻


  这幅著名的洛可可式油画,被称为“秋千上的快乐”,无疑呈现了热闹而令人愉悦的形象。它甚至短暂地出现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
  但是,弗拉戈纳尔的这幅作品其实具有比迪士尼的呈现更为成熟的含義——这幅精美的艺术品是关于性的。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在浪漫的花园里荡秋千,享受着年轻恋人的陪伴。画面中挤满玫瑰花丛——在洛可可艺术中,玫瑰花丛是关于女性性行为的经典象征。


秋千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油画


电影《冰雪奇缘》剧照

  而且,年轻的情人把帽子伸进了灌木丛。在那时,画家经常用男人的帽子来掩盖勃起,因此,灌木丛中的帽子是一个漂亮的低调双关语。另一个线索是女人的鞋子,在她的摇摆动作中鞋子被甩掉了。裸露的脚踝与性欲之间也具有传统的、长期的联系。
  尽管《秋千》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我们还是希望有人在儿童电影中播放该画面之前,已经教过我们背后的故事。

达利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奶酪吗


  《记忆的永恒》,俗称“融化时钟”,是一幅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它深受欢迎,甚至在卡通片《辛普森一家》中露面。
  虽然达利的作品广受欢迎,但在这幅画作刚刚被发现的1932年,甚至直到现在,它一直被许多艺术评论家甚至普通观众误解。


记忆的永恒 萨尔瓦多·达利油画

  许多人认为,画中柔软的怀表代表了我们的观念以及时间、空间的流动性和延展性。这种解释让人们相信,达利对相对论具有和爱因斯坦一样的理解。
  然而,当达利本人被问及为什么会这样表现钟表时,这位画家回答,他受到了“卡门培尔奶酪在阳光下融化”形象的启发。
  这确实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仍然非常符合达利的风格。

是反叛?其实是对传统致敬


  如今的普遍观念认为:“尽管未被大众接受,但女性裸体在古典艺术中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艺术家控诉社会不公、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人性平等与女性解放的象征。”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便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代表。
  然而,在西方古典绘画中,这种两名男子和裸体女子一起野餐的场景其实十分常见。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田园音乐会》。此外,《草地上的午餐》的构图完全模仿了《帕里斯的审判》中右下角三个人物的姿势(两个河神和一个水仙女)。


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油画


田园音乐会 乔尔乔内、提香·韦切利奥油画


帕里斯的审判 马尔坎托尼奥·雷蒙迪版画

  可见,马奈的这幅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典艺术作品的致敬,并且体现了作者迎合学院派传统规则的愿望。然而当这件作品被提交给1863年巴黎沙龙评审团时,却立即引发广泛的嘲笑和批评。马奈本人感到自己的作品完全被误解了。
  (醉花间摘自微信公众号“印客美学”)
其他文献
◆艺术是有法则的。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如果库图佐夫被我描画得很好,那么,这不是因为我愿意这样(这样与我无关),而是因为这个人物有艺术条件,而其余的人没有。  ◆在我写作的时候,我希望的只有一点,就是别人——跟我心性相近的人,能乐我之所乐,恨我之所恨,或泣我之所泣。我并未感到有向全世界说点什么的必要,但我知道无人分享喜悦或者无人排解忧患的痛苦。  ◆艺术家的目的并不在于无可争议地解决问题,而在于迫使
期刊
第一杯酒,我要敬的是山桃花。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并不是一树一树,而是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的。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铺展开来,偶尔中断,渐成连绵之势,再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穷苦都被它们抹消了。我知道,在更广大的地方,干旱和寡淡、荒瘠和贫寒,仍然在山坡与山谷里深埋。但是,风再吹时,这些都将变成山桃花,一簇一簇现身。山桃花,它们是多么赤裸和坚贞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
期刊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赠人蒜头会怎样呢?  这真是文学青年们不可想象的情景。他也许应该颤抖着双手,走过几条街,找个干净妥帖的洗手的地儿,如果那儿没有肥皂,就还是不行。  无论如何,蒜头的味道可不会太收敛,它们像是被严加管教却依然调皮的小学生。如果你只是用清水洗了几遍手,那只能是自己闻着没事了。但当你忽然遇到你一直很想打招呼的美丽女郎时,就算你的手在背后攥成拳头,蒜味依然会若无其事地、恰到好处地
期刊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多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个女孩,初中毕业。朋友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大樟树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
期刊
叶兆言  我想从自己生活经历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说起,这件事发生在1970年,那时候我十三岁,刚上初中。  那是一个不用去上学的日子,好像是星期天,老師突发奇想,把我们一个个都喊到学校去。去了也没什么事,都在操场上玩。在和同学们嬉闹的时候,我不幸被一块石头击中了眼睛。这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祸从天降,谁也没想过它的后果有多严重。并不是很疼,我捂着眼睛跌倒在地上。印象中有一位工宣队师傅走了过来,他草草地看
期刊
我从来不敢说结局可以控制,因为没有人能够真的控制。  我们在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其他优先考虑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通过改变每个人生命最后阶段的可能性这一方式,我们有机会重塑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  毕竟,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了。  有一天,我接到我女儿亨特的钢琴老师佩格·巴切尔德的丈夫马丁的电
期刊
9月,那是我上大学的日子。我行将离开我的家、我的天堂、我的保护、我的朋友,还有你。   整个夏天你都在为我做准备,费了不少力气。你的面庞变得焦虑、疲惫、憔悴不堪。你那有病的膝盖都已肿起,可你仍不停地忙啊,忙啊,一定要我带上所有需要的东西,就好像你将与我共读大学似的。有时候我真希望是这样,你一定也有同感,可你知道那样对我们并没有益处。   在家里的最后一天,我突然变得紧张不安,神情沮丧。我终于明白,
期刊
古罗马学者塞涅卡曾经把一个藏书家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他说:“那个家伙一下子藏了一百本书!一百本啊,谁能有工夫读完?读不完不是浪费吗?”  那个时代,书还是珍稀之物,那些被大众敬仰的学者,例如苏格拉底、柏拉图、色诺芬,以及苏格拉底前面的泰勒斯,传授学问主要靠嘴。自然,那个时代看书的人很少,读书人看的书也很少,区区一百本书,就把塞涅卡这个古罗马的高级辩才兼哲学家吓坏了。  如果塞涅卡听说几百年后,遥远的
期刊
一  外婆要去上海看望她的哥哥。出发前,她掰着手指数:“1、2……”我说:“两年没见了?”外婆说:“20年。”这个数字,外婆说得很淡然。  外婆出门没有我这么潇洒。我无论去哪里,大包一背就走了。宁波距上海也就200多公里,外婆却准备了3天,把那只古老且充满年代感的黑色手提包塞得满满的。  我问她:“你最远去过哪里?”外婆说:“城隍庙……好像再过去一点儿吧。”我笑起来:“哈哈哈,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
期刊
王世襄  搜集文玩器物,不论来源为何,价值多少,总有一段经历。经历有的简单平常,有的复杂曲折;有的失之交臂,有的巧如天助。越是曲折,越是奇巧,越使人难忘。前人往往将它说成是“缘”,颇为神秘,仿佛一切皆由天定。其实天下事本来就多种多样,如将“缘”和英文的“chance”等同起来,我看也就无神秘可言了。下面记几次个人的经历,当然买的都是些小东西,有的几乎是在“捡破烂儿”。一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