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人才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是化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象征着人的灵魂的思想品德如果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其他方面发展得再好也是毫无价值的。因此,教师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高度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育德育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教育,而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依赖于德育教育。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既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又能增加趣味性,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1、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2、追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3、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有几毫克的差别。对此,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在科技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天才都难以各科精通。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更使学生做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三、结合试验过程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指导化学试验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结论,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潜移默化,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很重要。如:在学习酸、碱、盐中的酸碱指示剂时,我给学生讲了玻义耳因为紫罗兰花瓣溅上酸变红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的故事,然后提示学生:看起来玻义耳是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但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
四、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通过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世界,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教材中,有关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及时地穿插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塑造出新一代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育德育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教育,而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依赖于德育教育。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样既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又能增加趣味性,既教书又育人,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1、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
2、追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3、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有几毫克的差别。对此,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二、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懂得:在科技进步、专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天才都难以各科精通。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更使学生做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
三、结合试验过程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指导化学试验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结论,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在研究,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潜移默化,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很重要。如:在学习酸、碱、盐中的酸碱指示剂时,我给学生讲了玻义耳因为紫罗兰花瓣溅上酸变红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的故事,然后提示学生:看起来玻义耳是无意中注意到这一现象的,但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一贯认真观察实验的好习惯所带来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但必须细致观察,尊重事实,认真思考。
四、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通过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世界,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学教材中,有关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及时地穿插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塑造出新一代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