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及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策略,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104-01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中造成的污染也在随之增加,这就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巨大考验。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环境保护被大家所关注,且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于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新《环境保护法》。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让环境保护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新《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给出了最严格的规定,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成为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现状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需要数据管理审核人员运用综合分析方法,选取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评价环境质量情况,分析环境变化原因,为环境保护工作出谋划策。选取合理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确保数据质量的第一步,需要数据审核员对该地区环境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选取数据具备代表性,具体要代表该监测区域内污染源可能分布范围,重度污染分布时间段,监测过程取样注意周期。同时监测数据要具有可比性,具体表现为用于分析的监测数据值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还远远达不到上述标准,监测过程常出现误差,造成数据采集的缺失或质量降低;数据审核人员片面选取分析数据,导致监测结果质量不达标,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等。
3.2 环境监测数据影响因素
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获取监测数据时必须对二者严格加以重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为人员的主观能动行为,例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差,对监测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忽略了重点排查企业和工厂的环境监测工作,导致监测数据存在漏洞,影响数据质量;还有就是部分环境监测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对监测设备运用不熟练,对环境了解不足,容易忽视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数据的异常,导致检测数据的失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指人为活动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监测区域内工厂遍布,监测环境异常复杂,难以实现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又如环境监测设备质量差,造成监测数据失真,影响数据的最后分析处理结果等。
4 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4.1 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现场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综合处理三个方面。现场样品采集质量管理,包括对采样人员和采样方法的管理。采样人员必须持有环保部门颁发的环境监测上岗证或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采样方法及采样量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同时做好采样记录。实验室分析质量管理指由上级监测站对下级监测站或者由站内质量管理部门对实验室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消除实验室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综合处理质量管理是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先进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统计与管理,建立系统的数据分析工作制度。
4.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对策
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内部质控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三、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4.3 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
监测人员是监测工作的主体,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鼓励和督促环境监测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定期对其进行技术考核,以此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政治素质;最后,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4.4 贯彻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首次确认了公民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定期发布环境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作用,督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发布的环境信息更加准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环境监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杨驰宇陈艳杰.浅论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在监测数据审核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7(11):60-62.
[2] 王美侠.关于环境监测数据达到“五性”的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17(01):115-116.
[3] 林淑珠.淺谈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环境保护.2016(21):88-89.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104-01
1 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中造成的污染也在随之增加,这就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巨大考验。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环境保护被大家所关注,且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于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于2015年1月1日施行新《环境保护法》。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让环境保护法律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新《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给出了最严格的规定,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成为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现状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需要数据管理审核人员运用综合分析方法,选取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评价环境质量情况,分析环境变化原因,为环境保护工作出谋划策。选取合理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确保数据质量的第一步,需要数据审核员对该地区环境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选取数据具备代表性,具体要代表该监测区域内污染源可能分布范围,重度污染分布时间段,监测过程取样注意周期。同时监测数据要具有可比性,具体表现为用于分析的监测数据值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还远远达不到上述标准,监测过程常出现误差,造成数据采集的缺失或质量降低;数据审核人员片面选取分析数据,导致监测结果质量不达标,难以起到指导作用等。
3.2 环境监测数据影响因素
影响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两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在获取监测数据时必须对二者严格加以重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为人员的主观能动行为,例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差,对监测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忽略了重点排查企业和工厂的环境监测工作,导致监测数据存在漏洞,影响数据质量;还有就是部分环境监测人员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对监测设备运用不熟练,对环境了解不足,容易忽视重点监测区域和监测数据的异常,导致检测数据的失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指人为活动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监测区域内工厂遍布,监测环境异常复杂,难以实现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又如环境监测设备质量差,造成监测数据失真,影响数据的最后分析处理结果等。
4 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策略
4.1 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完善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现场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综合处理三个方面。现场样品采集质量管理,包括对采样人员和采样方法的管理。采样人员必须持有环保部门颁发的环境监测上岗证或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采样方法及采样量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同时做好采样记录。实验室分析质量管理指由上级监测站对下级监测站或者由站内质量管理部门对实验室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消除实验室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综合处理质量管理是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先进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统计与管理,建立系统的数据分析工作制度。
4.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对策
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内部质控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三、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4.3 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
监测人员是监测工作的主体,为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监测队伍,因此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鼓励和督促环境监测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定期对其进行技术考核,以此来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培养环境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其政治素质;最后,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环境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4.4 贯彻落实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首次确认了公民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定期发布环境状况,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作用,督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证发布的环境信息更加准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及综合评价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环境监测数据处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杨驰宇陈艳杰.浅论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在监测数据审核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17(11):60-62.
[2] 王美侠.关于环境监测数据达到“五性”的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17(01):115-116.
[3] 林淑珠.淺谈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环境保护.2016(2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