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炳鑫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jinwei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有幸跟随我的导师胡建君老师参与到上海大学“上美?足迹”系列丛书编纂工作中,我非常荣幸地随导师采访了已故连环画大师顾炳鑫的儿子顾子易。从与先生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关于顾炳鑫的成长历程与求学经历,由衷感叹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始终坚持自学的毅力。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顾炳鑫其人并不熟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发达的网络媒体使动画片、动画电影成为当代儿童成长的印记;而在我们的父辈儿时,一本“小人书”里面的连环画故事则是他们童年快乐的来源。顾炳鑫老师作为现代连环画创作大师,他的作品更是伴随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其中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就有《小经理》《蓝壁毯》《渡江侦察记》《英雄小八路》,等等。我相信若是有一位勤俭持家的外婆,定能在家中找出几本压箱底的小小连环画来,而这其中作者一栏也一定不缺顾炳鑫老师的身影。
  除了连环画,顾炳鑫老师也创作版画、漫画、单线描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他始终致力于探索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连环画创作,一生共创作出不同形式的连环画作品100余件,可谓是“多产画家”,也是“全才画家”。然而随着对顾老师早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了解,最让人由衷叹服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完全通过自学自成一家,最终成就了连环画界的“南顾北刘”。
  一、出身草根
  顾炳鑫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父亲是竹匠,靠为人打造竹架篱笆为生,母亲为人做织补活计。由于家境困苦无法负担学费,他曾两次被迫辍学,虽然内心十分渴望知识,可是残酷的现实无法为他提供学习条件。10岁那年,又逢“八·一三”抗战爆发,年幼的顾炳鑫随父母被迫过上难民生活。期间,他曾申请加入免费的教会学校学习,由于自身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求,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好景不长,难民避难所时常变更,也使得他无法在一个学校自始自终地学习下去,往往都不得不中途放弃,几经周转,终是难得安定,其艰辛程度是如今我们这些1990年代出生的学生实难想象的。
  度过多年流亡生活后,十多岁的顾炳鑫终于和父母在当时上海静安区常德路一户人家的晒台上安顿下来,住在竹篱笆与苇编就成的小屋中。虽不能进入学校学习正规的学问,但顾炳鑫从来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他开始在晒台楼下楼梯拐角的窗边自己学习,整天安静地坐在窗边,一方小小的高台便成了他的书桌,伏于其上学习画画。长期下来,顾炳鑫比同龄的孩子少了一分调皮,也多了一分安静与执着,他这份独特的安静被一位偶然经过窗下的共产党地下党员所察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顾炳鑫身上那份少年少有的沉静与坚持,使他被推荐到了第四补习学校。第四补习学校是地下党组织的沙龙性质的夜校,顾炳鑫在四补夜校中得以见到当时许多从事木刻以及漫画的专业人士,在与这些专业学习过绘画技巧的长者交流的过程中,顾炳鑫第一次丰富了自己的绘画知识,也正式从事起绘画工作来。自此,艰难困苦的童年宣告结束。
  义务夜校的学习是顾炳鑫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时代原因,夜校的学习很快也就结束了。1943年,顾炳鑫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他并未将美术作为职业,而是一边打工一边从事绘画创作。期间,他做过地产公司小职员,也在电车上当过售票员,靠工资养活家小,但他对于美术的热爱并没有因此减弱,在工作之余,他依旧以笔名向许多刊物投稿,坚持创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在没有正规学习过一天绘画的情况下,顾炳鑫在画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艰难学画
  对绘画的热爱仿佛是一种天生的使命,流淌在顾炳鑫的血液里。儿时,家境贫苦,父母将年幼的顾炳鑫寄养于乡间,由于缺乏纸笔,田间地头任何能刻画形象的物品都成了他的画笔。他曾用双脚将泥巴踩平整之后用树枝在上面作画,也曾捡拾灶头里烧剩的木炭在墙壁上、地面上画画,这犹如神笔马良的意境都出自于年少的顾炳鑫对绘画的执着,那是一份与生俱来的热爱。
  由于没有条件去学校学习,更无缘觅得一位良师,顾炳鑫的学画之路异常坎坷、艰难,任何能够学习的机会对于极度热爱绘画的他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馈赠。少年时期,顾炳鑫将父亲做竹匠用剩的竹根一劈两半,在瓦片似的竹简上刻画形象。一旦捡到旁人丢弃的废旧报纸包装纸,只要上面有任何一点能用于作画的空白,他都会用作练习,从不浪费哪怕一点小小的纸面。他的这一习惯保持终身,在老年时对待每一张纸依然会作细心的规划,铅笔也要用到无法再用的笔头才罢休,决计不愿浪费。
  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顾炳鑫对学画的热情没有丝毫地减少,幼年没有条件,他便临摹能找到的一切图画,不管是报纸还是广告纸,只要有画,他便照着学,一丝不苟。自然万物都是他的老师,他画他能见到能想到的事务,在竹片上的刻画也为之后他画木版画打下了基础。少年时求学于四补夜校时,顾炳鑫的绘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肯定,经常被要求帮助学校出板报、画板报画。随后学校中的木刻漫画班将年少的顾炳鑫第一次真正带入了美术的世界,沙龙形式的木刻漫画班里有许多画木刻版画和漫画的专业画家,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顾炳鑫这才了解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绘画形式,画素描,画写生,画速写,顾炳鑫也再不是当初只知用树枝在泥地里作画的儿童。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前辈们所说的技巧与经验,开始关注创作与漫画。1941年夏天,18岁的顾炳鑫创作了他的第一幅版画作品《穷缝妇》,发表于《艺玖画报》。《穷缝妇》所表现的主人公正是顾炳鑫的母亲,当时他的母亲靠给人做针线活补贴家用,一位瘦弱温柔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大多数贫苦百姓的生活现状。顾炳鑫在《我的小传》中称,当时他画了很多漫画,均无回应,倒是这第一幅木刻作品一上去就被发表了,令他十分意外,也备受鼓舞。
  从此,虽仍没有机会专业从事绘画创作,但顾炳鑫以“甘草”等笔名陆续在《民主》《周刊》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后,才真正开始专业从事美术工作。
  三、人格大师
  顾炳鑫之所以在美术界拥有一席之地,他作品严谨质朴的气质、新颖独特的创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也许更是他刻苦执着的意志、谦逊耿直的为人和成就他人的美德。   少年时,顾炳鑫热爱绘画,但父母并不赞同,时逢乱世,绘画看似是养不活自己的职业,顾炳鑫的父母也像众多父母一样希望孩子从商,做个帐房先生也是一份稳定的营生。为此,顾炳鑫的母亲曾将他所有的画稿和绘画工具付之一炬,做了当天晚饭的一捧柴火。顾炳鑫为此大受打击,却依旧不改对绘画的热爱,也仍旧不愿学习做生意。因为他看着父亲从竹匠做到小工头,这其中老板克扣了工头的钱,工头便只好压缩材料,压缩了材料也必然要压榨人工,一环接一环,如此便要被迫昧着良心做事,耿直如顾炳鑫是断断不愿从事这种营生的。作为一个初长成的少年,有一份原则在他心中是绝对不可侵犯的。
  即使家人不甚支持,生活也几近困顿,顾炳鑫对于创作的热情却始终不改。在成年之后,为养活家小,顾炳鑫到处打工,翻砂工、五金工、测绘员、售票员,甚至修自行车的活计他都做过。但不论从事哪种职业,只要有闲暇时间,他一定是在进行绘画创作,这期间完成的多是版画和漫画,以笔名投稿,内容也多是反映现实生活,与前人漫画都讲述英雄美人古代故事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顾炳鑫曾说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绘画创作,哪怕结婚当天他也在画画,任何事情都无法干扰到他的创作。正是这份坚持成就了顾炳鑫扎实的画功和独特的创作,使他的作品丝毫不逊色于学院派画家。
  1984年,顾炳鑫离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来到上大美专从事美术教育。作为教师,他严谨的教学和对学生无私的奉献一直以来都被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无限感念着。他常托人到北京的书店为学生买来纸笔,上课时就发给学生用来绘画,也时常将学生邀请到家中,拿出自己收藏的古版本画稿供学生学习临摹,有朋友需要也是主动无私地拿出珍藏供大家一起研究。从事教学几年后,顾炳鑫受邀去美国亨特学院交流讲学,他为此足足准备了三个月,将中国画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厘清,又将现代中国连环画中优秀的代表作品制成幻灯片一并带到美国,向国际展示了中国连环画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自始至终,他都并未考虑过多展示自己,而是将自己放在一个传播者和桥梁的角色,其人格魅力才真正让他成为“大师”。
  四、结语
  正如顾炳鑫老师在自己文章中和许多人在写到他时所提及的一样,他出生寒微,童年清苦异常,历经战乱,流离失所。虽外在条件恶劣,但他偏从小爱上了美术,即便没有纸笔也能以地为纸、以树枝为笔学习绘画,在断断续续的学校学习和自学中,他完成了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与积累。即便困难重重,但他也一往无前,从未想过退缩或者放弃,直至成长为一位正直谦逊、热心为人的大师。
  顾炳鑫虽非学院出身,也没有师承,但在自学成才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他并不急于求成,也从未认为自己成就卓著,而是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前去美专任教之前,他也曾异常谨慎地询问了身边朋友甚至是学生的意见,为自己是否有资格为人师表做过认真的考量。他质朴谦逊、热情宽厚,除了绘画和学习,似乎世间其他都不甚重要,以最真挚之心待人,以最严谨之心对己。作为优秀的画家和教师,顾炳鑫不仅有优秀的绘画作品流传,更有通达从容、谦逊真挚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孟庆江.功夫不负有心人——画家顾炳鑫的成材之路[J].美术大观,1994,(02).
  [2]吕明.来自连环画的电影——“南顾北刘”中的顾炳鑫[J].知识就是力量,2012,(04).
  [3]甘礼乐.辛勤的开拓者、探索者——顾炳鑫与连环画艺术[J].美术,1980,(09).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当今时代席卷全球的无论是在教育、科技,还是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当今的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他们具有创造性,主张从我们生活中观察的事物来诠释艺术的美,创造出一个活动主题,并围绕它来用一种综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海洋装置作品案例,阐述跨学科教学在现在美术教育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环境;社区  美术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是涵盖多个领域、并以不同的认知方
期刊
历史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有一个人,夜晚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梦里的天空之城,有一点儿蓝、带一点儿绿,是如许的澄澈与纯净……醒来后,这个任性的孩子,命工匠烧制犹如仙境般天空颜色的瓷器,执念又浪漫。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这种介乎于蓝绿之间的天青色的器皿。这个任性的孩子是宋徽宗;而这些质如美玉的瓷器,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汝瓷”。一抔泥土一抔魂。经过碓舂、练泥、镀匣、
期刊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这阙《苏幕遮·燎沉香》,描述了鸟雀鸣叫呼唤晴天,拂晓词人窃听鸟雀檐下呢喃的情景。雨过天晴,晴空万里,荷叶上初阳晨光,晒干昨夜喜雨,水面荷叶,一一清圆,挺出水面。如此良辰美景奈何天,不独周邦彦一人独享。当朝皇帝宋徽宗,也分享了那荼
期刊
作者简介:  作品名称《禅意系列》  邱莉莉,女,汉族,湖南汉寿,本科,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作者简介:  陈畅,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教师(助教)。  作品简介:  作品名:马戏团  该作品以马戏团元素为创作灵感,将马戏团中常见的对象进行组合、构图,并搭配以丰富的颜色,从而展现一个充满活力与乐趣的马戏团场景。  类别:绘画类  尺寸:540mm×380mm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继续的传承与发扬则依赖于当前教育体系的推动。剪纸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成功地走进美术课堂。构建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谈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实施策略,展现出民间艺术的内涵,完成对艺术、文化的传承,以期丰富小学美术教学体系并拓展其内涵。  关键词:乡土文化;小学美术;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期刊
作者简介:  路瑶函,女,中共党员,1987年5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201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国画方向)专业。现就职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展作品:  2010年9月作品《青花瓷》获毕业创作一等奖并被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07年12月《家园系列》 获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美展三等奖。  2008年作品《雾》获《河南省第七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奖。  2009年11月
期刊
天知道,前门楼子和胳膊肘子之间有没有关系?地知道,马屁股和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确实有关系。这需引入一个理论:“路径依赖”。此理论的创立者道格拉斯·诺思,在1993年因运用该理论成功阐释经济制度的演进,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简言之:一旦人们做了某选择,就好比走上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个选择不断强化,让人泥足深陷。这一理论适用各个领域。而马屁股和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背后联
期刊
作者简介:  吴小丽,女,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16级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期刊
作者简介:  胡民君,女,安徽巢湖市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15级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