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课文评点的实践与功效浅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古人评阅文学作品,除加评语以外,还喜欢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加上圈点,故有“评点”之谓。而所谓的评点之“点”,实际上就是圈点之意。它不像“评”那样以明确的语言来作评判,论说高低,分辨优劣,而是用一种符号来作提示或标记,通常有点和圈两种,也有用画线条来作标示的,其意义则与圈、点相同。汉代所谓的“点”,是指用笔在不必要的、多余的、写错的或不适当的字旁加点去掉,称为“点灭”。到宋代,有些入在诗、文的关键之处用笔抹画或点出来,称为“抹”“涂抹”或“抹笔”,以作提示,并与简短的评语结合在一起,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评点。
  就评点的形式而言,诗歌散文,多为眉批、尾批、旁批、题下批、夹批。小说戏剧,除以上形式外,书前还有一段读书法,谓之“总评”;每个章回还有回前总批或回末总批;评点的墨色以朱笔和黄笔为主。评点中的评语有长有短,通常说来,诗歌、散文的评点以精练见称,而小说、戏剧中的评语篇幅稍长,较重文采和口语,特别是一部小说前的读法之类,如金圣嘆的“读水浒传法”、毛宗岗的“读三国演义法”、冯镇峦的“聊斋志异读法”、太平闲人的“石头记读法”等,都是文茂思深的上好评点,是我国文学评论中的优秀和典范之作。
  中国古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已经不完全是以单纯的文学形式存在,而往往与评点结合在一起,以一种评点文学的形式出现和存在,有些甚至不止一种。也就是说,这种批评和文学同时并存的特殊文学现象或文学形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普遍存在着的。评点赋予作品以崭新的生命,且生生不息。有的评点与作品水乳交融,构成庞大的体系,甚至成为一门庞大的学问。比如《红楼梦》及其各种评点、研究,共同构成了“红学”。
  将这种优秀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效果该当如何呢?
  二
  在课文读解过程中运用评点方法,常常能够直击文章灵魂,激发思维的火花;评点思维的灵动性与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相结合,常常使得课堂活泼而谨严。这种神来之“评”“点”,往往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评点往往能一语点破精妙,生动传神,引发读者醍醐灌顶式的顿悟,甚至能直接在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评点法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问题,如艺术技巧、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涉及的文学领域也十分广泛,诗、词、曲、赋、骈文、散文、小说、戏剧,乃至民歌都有人做过评点。借鉴文学评点所涵盖的主要理论,在课文读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就某些字词或句段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的艺术特色进行评说,或对作家的创作特色、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等进行探讨。
  其一,古人评点常从整体着眼,对文学创作的性质、规律、特征等进行理论总结,包括创作动机问题、心理与情感问题、艺术思维以及谋篇、布局、语言等问题,还有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问题等,均可为我们所借鉴。
  在课堂评点活动中,注重提升整体阅读的意识。比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这里的“省”字,教材注释为“曾经”,有些费解、曲折。很多参考书把它注释为“省察”,读音xing,但这与对句的“空”字不对仗,因为“空”是副词,而“省察”之“省”是动词,失对。那么“省”怎么解呢?我们认为,“省”有“减少”的意思,然后再引申为“略微”,是副词,读音sheng。“省识”就是“略识”、就是“不识”,这样既与“空”形成对仗,同时这一句又紧承“一去紫台连朔漠”,指出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且具有讽刺与批判的感情色彩。“环佩空归夜月魂”紧承“独留青冢向黄昏”,同情昭君的愿望,具有感伤色彩。颈联与颔联既具有“转”的关系,颔联主事,颈联主情;又具有“承”的关系,第五句承第三句,第六句承第四句。如此阅读评点,整体阅读意识得到加强。
  还可作比较评点。如《苏武传》中,张胜“许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许之”;《鸿门宴》中,项王“许诺”。三处“许”,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评点中,学生揭示出这三处“许”的要点:(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张胜之“许之”,何其轻易也!为一己私情,不顾国家大局,自私轻率“许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项王此时“许诺”与开篇“大怒”形成鲜明对照。这两处表现,表明项羽办事情很情绪化,属于“跟着激情走”的人,理性不足,缺乏政治的敏感与警觉。总结:项羽有勇无谋,缺乏智谋,寡谋轻信,愚蠢“许诺”。(廉颇送赵王赴渑池之会,相约“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赵王爽快许诺,显示人物性情与心胸:赵王识大体,信任廉颇,有所担当,有胸怀——勇敢“许诺”。司马迁用极为经济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三处“许诺”,三种个性胸襟。
  其二,历代文学评点都非常注重对作家主体的研究,像对小说家兰陵笑笑生研究、《红楼梦》的“索隐派”所作的研究等;再如诗歌评点过程中评点者会自觉地为诗歌进行编年,甚至由此延伸出文品与人品的辩证关系讨论,这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理论。从宏观角度来讲,历代文学评点都极具时代意识。而在课文点评的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作者的生活印记。
  比如,欣赏《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时候,就有同学一眼发现了题目中的“再”字,指出作者与康桥告别,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次再离别,情感自然别有不同。从“再”字人手,关注徐志摩在康桥的经历,挖掘文本背后的生活真实,对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进行思考与探索,别有趣味。
  其三,古人对各体文章都有批评与认同,如两汉对赋的批评,魏晋南北朝的文体辨析(文笔之辨),唐宋时期的诗词评论,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和戏曲批评,等等。这些批评当中夹杂着文体间的互相比较,如“诗庄词媚”等,都是适应当时文体的流行状况而展开的,这种传统延续到晚清至民国,影响到各类文集编选家的文学观念和评点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不同文体的特色,也关注不同文体的“异‘体’同工”之笔。举例如下:   朱自清《荷塘月色》首段末句: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的结尾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首段“悄悄”一词,突出主观心理状态,似乎是一种主动的逃避;而“带上门出去”这一动作,突出主观心态的不宁静。尾段“轻轻地推门进去”,与首段照应。文章就像“画了一个圆”,作者从家里出发,现在又回到了家;作者的心情,又回到了不宁静的状态吧!
  再看《再别康桥》首段和尾端的艺术效果:
  首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尾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两段,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格局意思相似。从开头到结尾,中间经历了这么多的追溯与抒情的过程,似乎仍然还在原来的地方踟蹰,也“画了一个圆”,作者在原地徘徊的情态毕现。首、尾段外在形式上的相似与呼应,传达了更深的情感意义。
  《荷塘月色》与《再别康桥》,一篇散文,一篇诗歌,而艺术形式上的这种相似,不能不说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其四,在完成一次文学鉴赏时,评点主要有三种途径:评点者与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保持一致,做到“披文以入情”;评点者从作品的声、色着手,鉴赏诗文的形式之美;品味诗文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甚至进行接受美学意义上的再创造。在课文鉴赏与读解过程中,不仅需要鉴赏的眼光与犀利的眼神,还需要灵感,需要有理性支撑;不仅注重内在情感的体验与揣摩,还需关注外在形式的作用,对作品或其中的形象进行再创造。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开头: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把句中“必”改为“或许、大概”,会有怎样的效果?学生评点说:“改了的话,就显得不坚决了,国君听起来或许会有怀疑。”佚之狐进言郑伯也是有风险的,不成功就会受到责怪。从这个“必”字看来,佚之狐慧眼识人,敢于担当责任。管住一个“必”字,深探了一个人的思想,这是颇有意味的。
  烛之武说秦伯,那段话含义深刻明澈,语气委婉多变,有很高的话语表达技巧。评点时划分为5层,分别从内容、语气、作用等侧面依次分析。
  第1层:郑既知亡。谦卑,示弱。(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2层:亡郑利晋。沉着,离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3层:存郑利秦。诚恳,利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第4层:回顾旧事。愤慨,激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第5层:分析未来。坚定,危言。(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最后作出总结(以“利”说服对方):抓住对方心理,晓以利害关系,激起往日仇怨,预测并提出建议。提请关注烛之武切入的角度、选用的句式、语序所包含的逻辑性,乃至用语的精心选择,如连续使用八个“君”来称呼对方,打动对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关系复杂微妙,如何分析利害得失,达到化敌为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由此催生了论辩术的发展。评点活动中,关注这个特点,增加了阅读的清晰度和趣味性。
  三、评点的其他功效浅探
  首先,要找到好的评点“点”,学生须亲近文字,敏锐洞悉文字信息,全面把握文字的作用与价值。评点得多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就会更加敏感。其二,在作局部评点的时候,要求我们瞻前顾后,通观全局,窥一斑而见全豹,或窥全豹而择一斑谈,这就能够锻炼学生兼顾局部与全体的文本驾驭能力。其三,评点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找评论点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譬如,“这些动词为什么这样吸引我的注意?”“这个文学形象为什么让我如此感伤?”评点的过程充满启发。其四,评点能锻炼思维品质。评点的角度多种多样,在评点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也丰富多彩。在对一个“点”进行评点的时候,需要展开多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得思维品质逐渐提升。其五,评点过程中,往往需要把所评点的内容放在一定的创作环境或文字背景下进行审视,否则,评点就可能流于肤浅。这将促使学生进行更为扎实的学习研究。其六,评点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评点不需要组织成文,而是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形式灵活机动,活泼自由。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论,提升语言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从本质上来说,评点经常是感知型的,容易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易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其次,太琐碎,难以搜寻主要观点。易忽视对课文整体上的把握或观察,缺少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针对这些情况,教学中需加以注意。
其他文献
四川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前兆分项目建设已通过中国地震局监测司的验收,四川前兆钻孔应变仪台站观测系统已运行一年多,从观测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值得总结和分析的必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报和科学研究。
随着元人地震监测点的不断增加,其防盗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文章介绍了在无人地震监测点安置防盗装置,在检测到有人非法入侵盗窃的信号时,其报警消息通过手机Modem板以手机短信
无髓牙修复是牙髓治疗与牙体修复二者的结合。丧失牙髓后牙体固有强度减弱,因此在无髓牙的修复中预防牙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模拟无髓牙下颌第一磨牙He面1类洞采用三维有
本文简要阐述了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地震中,四川强震台网的记录情况。在"十五"中国数字强震动观测网络分项目完成并通过台网验收后,四川省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为震害评估和救灾提供了依据,并为四川省今后能获取高质量的强震动记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光学探生仪主要用于在地震等灾害造成的残垣断壁中快速、准确地寻找被困人员。因此,在研制光学探生仪时。必须充分考虑灾害救助现场的恶劣工作条件和对仪器的特殊要求。本文首
摘要: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并且还可以抒发思想感情,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作文是反映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基于语言学来分析作文中社会和语言的影响。  关键字:语言学 语文作文 社会 语言 影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语言学理论出发,结合教学实
根据△-∑AD转换器原理,通过编程将给定的输入信号转换为1位串行△-∑数据流。用此数据流可以仿真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滤波抽样过程,检验设计构造的各级滤波参数能否满足地震观
摘要:艺术传播作为人类艺术信息交流的社会性活动,具有其内在的特性与功能。将艺术传播与课堂艺术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优化艺术传播效果、还能实现崇高的审美体验与多元的社会实践。  关键词:艺术传播 传播效果 艺术教育  引言  “动”与“静”原本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态,当我们将这两种元素运用于艺术传播和艺术教学时,通过艺术文本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人们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关于变革培养模式,着重提升体育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当务之急。而本文则针对这一热点,试着提出一种将语文教育和体育人才培养相融合的崭新培养模式,既能够保证体育人才的竞技水平和比赛状态,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有一举两得之效。  关键词:体育人才 语文教育 人才培养 人文情怀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