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课程资源,丰盈品德课堂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xiaox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认为要科学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用心开拓社会资源,多方拓展丰盈课程资源,才能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选择优化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乐于探究的精神,陶冶学生的感情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给我们呈现的只是范例和话题,“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为使本课程的教学生动有效,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功能,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并找寻其可再生点,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呢?
  一、挖掘教材资源,让课堂丰满灵动
  1.合理开发,重组教材。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不是教材的传授者、执行者,而是主动建构者。因此,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重组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应把握教材的“基准点”,抓住儿童的“兴趣点”,瞄准情感的“引发点”,发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把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拓展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品德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如笔者在执教《我爱家乡》一课时,针对班中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因为前段时间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我爱家乡的山与水”,学生对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山水美景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次的品德课上,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删减、压缩,重点放在感受家乡的新气象,新变化。我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看新闻等形式,找出家乡五年中的变化。活动中,学生搜集了大量资料,拍了不少照片,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经济建设、人文环境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家乡的一员,他们希望自己快快长大,用科学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最后联系实际,指导行为,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2.学生参与,拓展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参与教材的利用、挖掘、拓展。教材只有得到学生的有效开发,深入拓展,科学整合,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在品德课前、课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选择、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生搜集整理的这些课程资源都来自自身的生活实际,他们有着直接的体验,有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同时,在对课程资源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如在《江山多娇》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搜集祖国山河的资料,学生有的上网查阅,有的去图书馆查找,有的把旅游时保存的照片、音像、门票、纪念品等加以整理。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带来的教育资源,设计了“小脚丫游祖国”“大眼睛看祖国”两个板块。学生参与教材的拓展,使课堂变得丰满灵动。学习《军民鱼水情》一课时,在老师的联系下学生到附近军营进行采访,了解到解放军叔叔在今年夏天家乡的抗洪抢险中一天一夜未合眼,保水库、抗山洪、防倒塌,查险除险,冲锋在前。对当时的情景学生亲耳所闻,对当时的图文资料学生亲眼所见,崇敬之情在他们内心激荡。对此次采访,学生加以整理带到了课堂上,与教材进行整合,拓展了教材的深度,优化了课堂教学。
  3.创设情境,重构教材。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因此,我们应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选取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材料,适时创设情境,使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深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如《走近残疾人》一课的教学中,先让每个学生蒙上眼睛,独自一人在教室里行走,体验无助甚至恐惧;接着学生一部分扮演盲人,另一部分扮演帮助者,重新体验;然后全体学生都扮演盲人,但两人一组,互相帮助;最后学生们交流扮演的体会。在由文本延展出的情境中,学生感受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自助与他助是行为的,信任与被信任是心理的,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自己投入到情境中,而这个情境恰恰就是社会生活。创设文本情境,开发课程资源,旨在提升和引导生活。
  二、巧用生成资源,让课堂精彩活泼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品德课堂上,师生或生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会涌现和生成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偶发性、差异性、创造性。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去捕捉和运用这些意外生成的资源,就会给课堂增添更多的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笔者执教《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教室突然断电,屋内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多媒体播放系统也停止工作,孩子们不禁骚动起来。原本课件正在播放各行各业的人们默默地付出,大家刚刚进入情境之中,却因断电戛然而止。
  我略加思索,问道:“孩子们,我们现在最需要谁的帮助?他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学生们静了下来,思考片刻,纷纷回答:“现在最需要电力维修工人的帮助,他能给我们带来光明。”“渴望校工叔叔的到来,他修理学校的电器、桌椅、门窗,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舒畅。”这时窗外传来后勤人员架梯子,开电箱的声音,孩子们兴奋地说:“马上就有电了!”我灵机一动,临时设计了“听声音 找劳动者”的环节,孩子们个个屏神凝听,“我听到120急救车的声音,想到医生、护士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正忙碌着”“我听到建筑工地上传来的敲打声,正是工人叔叔的辛勤付出,才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听到附近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孩子们用心寻找着身边的劳动者,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课堂上的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视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聪慧地利用生成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这种意外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
  三、开拓社会资源,让课堂丰盈充实
  我们所构建的品德课堂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品德教学体现实践性这一特征。所谓实践性指“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善于将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参与、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如在教学“爱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引导学生对家庭、社区里产生的垃圾、空气、水的污染,以及人们如何处理等情况展开调查。然后教师带学生参观毗邻学校的市环境监测站,那里的工作人员结合实物、仪器给孩子们讲解关于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并接受了孩子们的采访。最后老师、同学再共同经历课堂学习,就更容易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学生在调查、参观、采访的活动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以纯真的眼光看社会,以纯洁的童心感受社会,并将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填补了课程原有的空白点,使品德课因学生参与生成而丰盈充实,具有鲜活的生命感。
  总之,我们要科学挖掘教材资源,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用心开拓社会资源,多方拓展丰盈课程资源,把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神圣职责。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存在形式,其职能也从藏书建设转变为数字资源建设。近年来,数字图
<正> 作为传递文献信息重要载体的报刊,以其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因此,我馆自建馆以来就将馆藏200多种期刊、30多种报纸对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三级师范正在过渡到二级师范,小学师资学历要求也正在向专科过渡。中等师范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社会竞争力,有的并入高校,有的改办为其他学校,有的合校升
<正> 2 关于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2.1 信息意识有待提高,尤其是运用图书馆的意识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 (1)我国正处于教育转轨时期,普及素质教育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国
<正> 报刊是记载新闻时事、政策评论、文学作品、学术动态与研究等各种信息的定期连续出版物。它具有时间性强、报道及时、内容广泛、观点新颖等诸多特点,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出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中小学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然而,在两者基点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是谈不上为之服务的。据统计,自新中国成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河长制.贯彻落实&#39;河长制&#39;相关文件精神,结合&#39;河长
<正> 期刊,特别是教育类期刊,由于其内容新颖,信息含量大,传递着最新的教育、教改动态,反映了最新教学、教研信息和研究成果,必然成为学校获取教育、教学等方面信息、探讨教
以完整的掷标枪过程中的人、标枪、地面以及气流来流之间等各方位形成的角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各投掷角在掌握标枪技术中的作用及对标枪飞行远度的影响,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