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089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型的经济结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协作创新网络平台构成了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在复杂的跨州管理背景下,纽约湾区通过区域一体化的规划协调机制,统筹资源配置,驱动技术革新等经验做法,对于我国粤港澳大湾区准确把握湾区经济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纽约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一、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借鉴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正在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助力纽约湾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动力之源。其中,科学的城市规划、扎实的基建基础、庞大的资金支持为纽约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区域规划助力纽约湾区科技发展
  历史上看,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相继进行了四次思路各有侧重的区域规划,效力持久的城市规划成为纽约湾区不断增强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珐码,影响十分深远。通过适时调整法律政策和协调机制,纽约湾区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规划配置,整合经济、公平和环境推动区域发展,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效应,现已形成高水平城市集群。
  1.第一次区域规划。1929年,RPA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都市区的全面规划”——《纽约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规划》,应对城市爆炸式增长、物质空间建设落后于经济增速等挑战。该规划提出了全新的治理思路,采取跨越行政边界建设有活力的、宜居的、可持续的城市社区的做法,对交通、管理和社区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纽约在20世纪中期成为全球领先城市。
  2.第二次区域规划。1968年,为了解决纽约郊区蔓延和城区衰落等问题,加快以纽约为核心城市的都市圈发展,RPA完成了第二次区域规划,提出“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塑造多样化住宅、改善老城区服务设施、保护城市未开发地区生态景观、实施公共交通运输规划”五项原则,将就业集中于卫星城,恢复了区域公共交通体系,促进了纽约湾区城市的再发展。
  3.第三次区域规划。1996年,为了提高纽约湾区的宜居性,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和劳动力保护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PA发布了第三次区域规划——《危机挑战区域发展》,提出以重建公平环境、优化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式来应对各类危机。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下,该规划重点强调了形成高效交通网络的重要性,促进了纽约湾区城市群的发展。
  4.第四次区域规划。2013年4月19日,RPA宣布启动第四次区域规划,为接下来25年的纽约地区发展和管理提供策略。该规划确定了“经济机会、宜居性、可持续性、治理和财政”四个议题,旨在创造就业,改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家庭的住房開支,为居民提供更加富裕的生活和更便利的服务设施。
  (二)产业、金融与科技联动效应显著
  纽约湾区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日益完善且不断创新的产业链,功能齐全、服务广阔的消费市场,是资源极其丰富的经济集聚中心,2017年《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中23家总部设在纽约湾区。作为美国乃至全球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纽约湾区一直坚持挖掘区域个性,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增强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从产业构成看,纽约湾区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现已形成以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其中,高新科技和泛金融业是拉动纽约湾区第三产业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由于金融、科技搅动新的经济转型,纽约湾区独享全球“金融湾区”的美誉。2015年,纽约湾区GDP总量为1.6万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9.89%,相当于同年全美各州排名第2名和世界国家排名第10名的经济水平。同年,纽约湾区实际人均资本收入达到48,600美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0.64%。
  与此同时,通过打造成功迭代升级的创新产业生态系统,纽约湾区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湾区创业生态系统和风险投资氛围十分浓厚,名列前茅的科技创新人才密度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哺育着“金融+科技”生态圈,时刻推动着纽约湾区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同行的创新前沿。例如,“硅巷”(Silicon Alley)是一个位于纽约曼哈顿城的无边界高科技园区,拥有众多的以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及移动应用软件为重点的初创企业。这一位于纽约城区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企业群,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已经成为纽约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硅谷和波士顿一并构成美国三大科技中心。
  (三)纽约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成果斐然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创新活动并非均衡分布,而往往集中于知识密集型部门和创新要素集聚的区域。近年来,全球所有的科技创新中心都是创新网络中的枢纽性节点城市,也是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
  1.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非技术中心。大多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从经济中心发展而来,但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不是一个组织概念,它通常是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一些开放度高、有产业配套和技术吸纳能力、创新要素和产出密集的城市群组成。例如,纽约湾区就是凭借其独特的金融、行业、人才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强势崛起,并以区域整体利益为先,将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加以通盘考虑,形成全面协同的创新行为和生产布局,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吸附效应的科技创新中心。纽约湾区的成长路径和演化趋势充分表明,高水平创新要素的持续集聚以及良好互动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湾区科技创新的基本组织框架。
  2.集聚更多优质创新经济要素。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才和资本高度聚合的创业生态圈的哺育,城市决策者的长远规划、金融行业拥抱数字时代等因素,持续孵化着各类创新创业集群,推动纽约湾区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在这种集聚效应下,纽约湾区所有企业就像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信息、资源、人才、资金在这个网络中通过相近的节点实现着最低成本的高速自由流动,持续吸引众多的科技巨头企业踊跃落户。从企业的成长到行业的成熟,纽约湾区快速形成了哺育科技企业繁荣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和足以驱动各细分市场的创业生态环境。其中,创新孵化平台、城市产业体系、技术研发组织、科技行业风投等综合要素与区域环境互动产生的高汇聚效应、低机会成本、高创新效率、强服务能力等,都是创新生态系统产生的综合效应。   3.支持创新的政府科技投入政策。纽约湾区科技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因地制宜的环境保障,近年来,纽约湾区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先后出台了“NYC Talent Draft”(纽约人才引进草案)、“科技天才管道”倡议、“Applied technology”(应用科学计划)等政府文件,致力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深层次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纽约湾区政府在营造优质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其具体表现在:(1)在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一直加大投资建设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纽约湾区不间断地在信息基础设施、科技公司成长等领域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以便更好地支持创新经济发展。(2)政府在给予科技企业成长资金支持方面不遗余力。纽约湾区不只拥有雄厚的投资资金以及科技相关行业,同时各级政府也会对一些行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例如,纽约政府目前设有纽约种子期基金(NYC Seed Fund)、纽约合作基金(Partnership for NYC)两大资金,可投资于金融技术、医疗健康、网络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处于种子期或扩张期的公司。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科技行业风投交易总数以及投资金额方面,纽约湾区一直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3)纽约湾区政府以实现产业升级为根本目标,构建和谐的产业互助系统和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迅速崛起的创业社区、充裕的资金和人才、和发达的媒体等,构成了纽约湾区特有的创新经济魅力。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对策
  从世界湾区发展来看,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城市、经济及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粤港澳大湾区既有作为核心引擎的中心城市,也有功能互补的节点性城市,具备经济规模庞大、产业体系完备、创新主体集聚、科研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互通等优势,应当率先形成驱动发展模式,通过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间的分工协作、互补发展,力争成为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从历史维度来看,各国资源禀赋、经济体制、产业基础等各有不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通常取决于经济长周期内增长因素和波动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发展定位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往往具有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经济辐射性等特质,可归纳出“创新集群类”、“国际枢纽类”、“制造网络类”等类型;从湾区演进路径来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保证。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可以打通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湾区在产业、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专注于推进金融、贸易、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迅速实现创新发展商业化转化和投资盈利;可以前瞻把握市场动向,精准研判产业趋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业,在医疗卫生、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方面尽享科技进步的便利;可以通过数据与服务的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形成更完善的行业机制与更广泛的聚集规模,引领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
  2.开放创新往往体现在创新资源汇聚的国际化、创新活动组织的国际化、创新规则的国际接轨、创新能力的全球辐射等方面,其中,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产业结构高端链接是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科技水平的主要途径。为了面向国际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应当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可在科技基础雄厚、具有创新优势的地方,同步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数字商贸中心和国际教育中心。
  3.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协同创新发展格局。稳固现有的制造业基础,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输送、资金扶持等举措,形成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强大的制造業骨干企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协同性,落实合作设想的核心目标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应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完善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改进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部署,合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1.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发挥创新型城市引领作用。具体工作应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创造自主研发、跨界融合、容错纠错的创新生态,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氛围的营造,特别突出创新创业及其在法律、会计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二是突出支柱产业体系、科技产业组织等与创新活动和服务对接,特别是金融、贸易、航运、媒体、制造业等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对接,通过“科技+金融”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的转型与升级,引领区域制造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三是加强城市综合创新服务环境建设,特别需要重视科技风险投资、多元化文化环境、活跃创业社区、优良的商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完善。
  2.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国际化创新型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供给等方面协同一致,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布局一批海外创新中心,搭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开展开放式科技创新合作;建立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就业、发展的系统制度安排,设计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和创新活动,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体系;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技术标准,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和发展空间。
  3.粤港澳大湾区应当鼓励创新主体围绕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组建一批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发起和牵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快推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深化粤港澳产学研合作,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目录,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设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前沿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创新创业基地和特别合作区。
  参考文献:
  [1]谢许潭.借鉴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知名湾区的互动新态势分析[J].城市观察,2018(02).
  [2]武廷海 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J],2016(12).
  [3]何诚颖 张立超.国际湾区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借鉴及横向比较[J].特区经济,2017(09).
  滕丽为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滕小硕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一带一路”这一倡议在提出之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而言。作为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进步的关键战略部署,亦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关键措施。不仅如此,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增强了区域和区域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共同合作的新方式。“一带一路”的定位给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发展活力,使整个中国(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朝着比以往更快速的轨道上前进,不同经济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发展,我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也在快速发展。在2014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交易总额已经达到3000多亿美元,因此,在两国的国际贸易中,双方都占据较高的地位水平。由于近年来,我国与韩国的贸易水平在不断提升,跨国贸易投资的进程较快。资本的流动速度也越发快速,使得中韩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自从成立中韩自贸区以来,我国与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更加紧密,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期刊
摘要:建立采购所有权总成本(TCO)模型是一项精细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资源。本文分析了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TCO模型分析和建立了人民集中采购管理成本模型,并就应用TCO模型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采购成本 总拥有成本 成本分析  一、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规范集中采购行为,人民银行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人民银行采取的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
期刊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层央行会计财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在金融科技的强势挑战下,基层央行会计工作亟需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央行会计工作“服务央行履职、促进央行履职”的职能作用。  关键词:金融科技 基层央行 会计转型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异军突起,加速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推动金融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摘要:互联网金融扶贫是扶贫开发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P2P网络融资具备靶向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基因,对于推动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贫困地区扶贫、脱贫为核心,阐明贫困地区发展P2P互联网金融精准扶贫的必要性,重点研究在完善和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征信、金融知识、保险发展的基础之上,P2P如何与小贷公司、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相结合,突破金融扶贫的瓶颈,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关键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原油价格的长期低迷和巨幅波动,给原油贸易的参与方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信用证实务出发,分析了原油交易的定价机制及原油信用证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原油价格波动给信用证各参与方带来的风险,并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关键词:原油价格 信用证 风险应对  一、原油价格的研究背景  2020年1月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席卷全球,给后金融
期刊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金融业的统计工作展开论述,研究此方面综合统计分析框架的构建工作。文章对这一框架体系的构建原则作以简单概述,指出其应以目标为导向,并适度前瞻,同时分析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现状,提出几点优化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 综合统计 统计分析框架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金融统计问题的出现,各国对金融统计高度重视。2018年国务院推出的金融业统计相关文件,是我国金融业统计革新的重
期刊
摘要: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5号)。因资产损失种类繁杂,商业银行财务人员往往对各类不同的资产损失进行税前扣除的条件、政策依据以及如何进行税前扣除难以掌握透彻。为此,本文结合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对商业银行所适用的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进行梳理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
期刊
摘要:本文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入手,探讨人民银行财务预算制度,分析人民银行现行财务预算制度的不足,并借鉴国际中央银行经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人民银行 独立财务预算  一、人民银行独立财务预算制度的内涵  人民银行财务预算制度在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包涵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财务的独立性、编制的规范性和监督的有效性,是人民银行独立财务
期刊
摘要:当今,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让共享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以共享的方式拥有自己心仪的物品,在此情况下,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日常消费品租赁即新型租赁,将会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型租赁具有目标客户众多、租赁物品广泛、租金与传统租赁相比更具弹性、门槛低和免押金等特点,可被看作是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新路经。本文分析了新型租赁和消费金融的内在关系,指出了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