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设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应切实有效,不能哗众取宠。初中历史教师应认真备课,努力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境;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教学初中历史,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可以 “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的距离。创设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应切实提高其有效性。
一、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具有感染力
语言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是架在“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重自身语言的准确性,努力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初中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必须与史实相吻合。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融合了作者的思考,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作品与历史史实有所出入甚至大相径庭都是司空见惯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初中生更喜爱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那里的人物更丰满,那里的情节更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语言必须准确、到位。要让学生清楚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并非就是历史真实,千万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当作历史事件而直接传授给学生。当然,为了历史教学课堂丰富有趣,教学中渗透一些历史故事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必须向学生说明清楚。
历史教师的语言准确还包括概念准确、读音准确、符合语言的时代特色等。比如,“王权”和“皇权”是国度不同的两个概念,“宦官”和“太监”是时代不同的两个概念。一次,互听课中,某个历史老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表达就不确切。实际应该说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饱含真情实感,具有感染力。教師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发蒙、启智、激励、引悟、赞美和督促。
二、情境中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以此造成悬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历史教师经常采取的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有效手段。合适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下课前,结合本节课以及下节课的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可以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之中。
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问题设计得难易适中,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过难的问题学生则无从思考,失去问题的价值。初中生通过思考,如果能获得一定的感受,得到一定的认知,他们就乐于思考,也就容易学会思考。情境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指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深处,便于学生深刻地把握教材内容,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比如,学习《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秦的暴政引起了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各地农民起义,并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灭亡后将会建立怎样的政权?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呢?通过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就很浓。
三、情境须具有生活性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应贴近生活,贴近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人和事。
比如,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雕版印刷术”,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块橡皮擦,在上面反刻上自己的姓名或者格言,并谈谈刻字时的想法,以及对这种印刷术的认识。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让学生谈谈宋代京城的风貌与我们今天的城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宋代社会风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 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向阳. 历史教学论[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情境;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教学初中历史,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可以 “拉近”学生与历史时空的距离。创设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应切实提高其有效性。
一、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具有感染力
语言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工具,是架在“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重自身语言的准确性,努力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初中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必须与史实相吻合。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融合了作者的思考,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作品与历史史实有所出入甚至大相径庭都是司空见惯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初中生更喜爱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那里的人物更丰满,那里的情节更曲折离奇扣人心弦。历史教师要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语言必须准确、到位。要让学生清楚文学作品中的人与事并非就是历史真实,千万不能把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当作历史事件而直接传授给学生。当然,为了历史教学课堂丰富有趣,教学中渗透一些历史故事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必须向学生说明清楚。
历史教师的语言准确还包括概念准确、读音准确、符合语言的时代特色等。比如,“王权”和“皇权”是国度不同的两个概念,“宦官”和“太监”是时代不同的两个概念。一次,互听课中,某个历史老师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表达就不确切。实际应该说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饱含真情实感,具有感染力。教師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发蒙、启智、激励、引悟、赞美和督促。
二、情境中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以此造成悬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历史教师经常采取的推动课堂教学进程的有效手段。合适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下课前,结合本节课以及下节课的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可以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之中。
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问题设计得难易适中,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过难的问题学生则无从思考,失去问题的价值。初中生通过思考,如果能获得一定的感受,得到一定的认知,他们就乐于思考,也就容易学会思考。情境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指导学生进入历史知识的深处,便于学生深刻地把握教材内容,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比如,学习《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秦的暴政引起了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各地农民起义,并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灭亡后将会建立怎样的政权?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呢?通过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就很浓。
三、情境须具有生活性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应贴近生活,贴近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人和事。
比如,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雕版印刷术”,我要求学生拿出一块橡皮擦,在上面反刻上自己的姓名或者格言,并谈谈刻字时的想法,以及对这种印刷术的认识。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让学生谈谈宋代京城的风貌与我们今天的城市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宋代社会风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 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张向阳. 历史教学论[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