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判断,认识到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差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区域间金融因素的差异是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市场化原则以及加强农村金融供需主体行为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越来越突出,不可避免地,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也在不断加剧。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和国家层面,着眼于农村地区,针对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研究相对薄弱。鉴于农村金融包含的所有社会阶层都应该受益于金融发展的内在理念,对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对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基本判断,并尝试探讨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虽然农村金融问题研究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关注。但是针对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关于农村地区的研究尤显不足。国内近年来研究则侧重于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和基于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分析。李阳(2008)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通过对其区域农村金融总量、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的分析,认为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进程、地方政府行为等,并提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实施有差别的金融制度。蔡军、刘超(2012)认为解决农村金融区域差异性问题,合适的金融发展模式才是关键。杨德勇等(2014)通过选取我国30个省份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发展农村金融不仅要关注区域间差异,还要重视区域内差异问题。并且提出农村金融发展不仅要考虑到金融改革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基本判断
  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但是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差异化发展,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到的问题。实际上,差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乃至不同的发展阶段。差异化发展是绝对的、经常的,均衡化发展是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它是相对的、暂时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身就处于一个区域系统中,空间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并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来。
  区域差异化发展的现实已经揭示了,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展的,金融活动也不例外。虽然金融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是区域差异的观念非但不能忽视,反而更需要加以重视。金融需求与供给在区域上的不均衡性也充分说明了农村金融不应是简单的均衡化发展,农村金融所体现的惠及所有社会阶层所有经济领域的含义是相对而言的。不同地区在地理区位、资源配置以及发展战略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而且很可能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体现在量的差异,还有不同地区质的不同。在沿海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农户的金融知识日益丰富,金融内生化力量不断增强,市场化作用更加明显,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化。而在内陆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模式创新阻碍重重,农村经营主体的金融知识较为欠缺,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政府行为的作用仍然较为重要,行政力量仍然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一)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从根本上说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所造成的。以省际数据为例,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广东以6.78万亿元居首位,而排名靠后的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的总和都抵不上广东一省。同一时期各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业)占比都保持在10%左右,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从我国区域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战略发展理念优势,其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受益于经济高速发展。中部地区主要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相较于西部地区而言,其发展速度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西部地区则缺乏地理区位优势、人才流失严重,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同时还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既有向其他区域流失的情况,也有向同一地区工业以及服务业转移的现象。
  (二)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在这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历程中,由于地理区位、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以及发展战略的不同,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变化不一,农村地区同样如此。沿海地区优先获得了这一发展机遇,推动了其所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从沿海到内陆,市场化程度不断降低,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也不断下降,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梯度化发展。东部地区因其市场化改革较为完善,其经济与金融发展呈现有效的协调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保证了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而西部地区则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改革滞后现象,在全国的市场化布局中已经处于劣势,其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村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失衡,更多地依赖政府行为的支持。中部地区面临的情况则更加复杂,既有不完全市场化竞争导致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失衡的现象,也有金融发展自身难以实现有效需求的现象。
  (三)区域间金融因素的差异
  1.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差异。其一,主体需求满足程度的差异。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农村金融需求十分强烈,而且其金融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农户、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这些需求主体自身都获得了较的发展,而且对金融产品有需求处于一个十分良性的稳定增长过程,农村金融受益于内生性发展。其二,主体信息获取程度的差异。信息障碍是导致金融发展差异的又一重要因素,沿海农村地区由于其受教育程度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信息障碍对于农村金融影响较小,而在内陆地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低,需求主体对于自身金融的需求了解程度十分匮乏,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区域差异更加明显。   2.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差异。其一,金融成本的差异。通过银监会金融机构许可证查询可以明显发现我国不同区域间的金融机构数量差异明显,沿海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远高于内陆地区。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成本控制,金融机构网点设置需要考虑其盈利性,成本控制是首要环节。其二,金融服务的差异。金融服务涵盖万千,但是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金融有效渗透以及提高金融便利化程度。沿海地区金融服务发展较为完善,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农村地区,而内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十分单一。其三,金融产品创新的差异。金融产品创新是推动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沿海地区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有针对性地产品创新不断推动其金融深化发展,农村地区也同样受益于此。而内陆地区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存在的一些金融产品创新也多数是借鉴沿海地区已有做法。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对策分析
  (一)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在认识到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原因之后,应该因地制宜提出相关对策。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遵循适度差异原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还存在的城乡差距更是必然存在的问题。坚持适度原则,可以推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农村金融的效率提升。沿海地区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内陆地区金融差异十分明显。内陆地区目前应该找到可跨越发展的金融领域,积极实现金融创新以适应金融环境发展,而不是按部就班,坚持固有金融模式的发展。其次,推动不同地区金融合作。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事实,而金融资源的有限也导致的不同区域的竞争,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整体,金融体系还有协调合作的一面。具有不同特色的农村地区可以进行互补,相邻区域的金融发展也应该充分体现合作,以此促进资金的有效融通以及提高金融效率。沿海地区可以积极拓宽自身金融资源影响力,通过有效地金融资源流动带动内陆地区金融活力,例如沿海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陆地区开设营业网点并且合作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
  (二)坚持市场化原则
  要想实现农村金融的目标,建立一个惠及所有社会阶层的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区域差异良性发展的金融体系,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則。如何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金融供求关系、加强市场监管、推动金融市场推出机制等都是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东部地区目前主要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金融制度,同时不断尝试新型金融模式,为市场化改革深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中部地区既面临一定程度上的行政力量影响,同时又出现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自发性金融行为,需要在实现市场主导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增长,由此实现金融内生性发展。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全方面的支持引导,在市场化程度有所作为的领域政府行为应该不断减少,而在政府行为不能完全退出的领域仍然需要政策引导。
  (三)加强农村金融供需主体行为能力
  1.合理运用区域农村金融政策。其一,差异化的金融制度安排。政府政策实施首要考虑的就是制度安排合理化。沿海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相关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金融制度发展都较为健全。其政策应该更多地体现金融合作,引导金融多元化发展,减少政策的波动性,政府努力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内陆地区金融制度缺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利用好政策性金融以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健全,通过财政支农等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引导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其二,有区别的金融政策工具。这一政策工具主要是针对内陆地区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下的短期政策举措,可以扩大农村地区资金规模,推动区域金融发展。
  2.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其一,推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服务。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沿海地区,要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深化,拓宽金融服务范围。而在内陆地区,仍然要加强现有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现有金融服务,同时依靠政策支持和市场化力量,共同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其二,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存在于沿海地区,民间资本介入也较为明显,其发展方向已经初现端倪,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内陆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现有金融机构仍然存在较为僵化的经营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放开对于民间资本的控制,引导民间资本为农村金融服务。
  3.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所谓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并不是完全抛弃以往的农户、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的概念,而是在理念上加以创新,推动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转变。对于已经出现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沿海地区,应该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另外,针对民间资本,仍然需要加强监管,相关行业标准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而在内陆地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概念还较为陌生,需要针对农户、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进行必要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同时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引导现有发展较好的经营主体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转变,必要时可以进行资金支持,以保证其发展所需资本。
  参考文献
  [1]李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1:51-54+59.
  [2]蔡军,刘超.我国农村金融多元化改革的思考——基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分析[J].上海金融,2012,07:92-94+118.
  [3]杨德勇,陈妍,辛士波.区域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08:22-30.
  作者简介:曹志文(1990-),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期金融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发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法复位后,对本组患者予以3个月随访时间,并将其复发因素进行
【摘要】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当前我国创建一流大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又一艰巨任务。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当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
上了年纪,因为吃饭或说话不小心咬伤舌头很常见。可是,如果老人经常不经意地咬伤舌头,就得格外当心了,因为他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種叫腔隙性脑梗死的病。  医学专家从多年对脑血管病人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又比较特殊的脑梗死,多发生在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占脑梗死患者总数的近20%。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之初,症状不明显,可能会有讲话不太利索、口角稍有流涎、吃饭吞咽
急性氰化物中毒的抢救需要专业技能和急救护理的经验.过去,急救护理是不需要专业技能的,无论是院前急救、阶段性急救、儿科急救、创伤急救、伤员分配,还是高级诊所的急救护士
目的:观察分析一性次球囊宫颈扩张器在足月待产孕妇中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如何安全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综合科的足月待
【摘要】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世界各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贸出口总量以及商品结构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贸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显著,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出口大国,应加强对贸易进出口的重视程度。由于西方各国为了保护本国贸易,设置贸易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外贸出口的持续发展。应对这一
【摘要】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个人生命中的一大重要转折,能否在这样的转折中,尽早形成对社会的准确的认知,从而能够在观念、心理、实用技能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在面对自己今后选择的职业生涯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具体长远的设计,这是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由象牙塔内向社会阶层的正确转换,这还是逐渐走向职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时段。高校大学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和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和不断的了解自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治企理念;不断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监督管理体系。上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出新要求管理理念带来的变化。以前,
早在魏晋时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就提出了“背宜常暖”的主张。现代中医研究证实,人体背部和脚部有许多穴位,是内外环境的通道。寒冷刺激可通过这些穴位影响肌肉、骨骼和内脏的功能,使人致病。所以,在寒冷的冬天,老人需要特别注意背部的保暖,除了穿一般的棉袄外,最好再加一件紧身的棉背心或皮背心。  老年人脏器老化,阳气衰弱,如能防止背部受寒,就可帮助老年人安全地度过严冬。对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病、风湿性
目的:分析观察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而提升该类病症的就诊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结合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以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的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