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美育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让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和谐美,知识结构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等。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创设审美情境,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等方法,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美育 审美知觉 探索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1-01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这种明显的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法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美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具体得说,就是要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一、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揭示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性、和谐性,数学定律和法则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要使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用色彩美的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积极地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在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个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简洁,又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这种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使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他们沉浸在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电化投影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在黑板上很难或者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知识,形成过程,并真正搞清了知识间的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觉与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色彩美、形象美、思维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就能协调我们的思维,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速法表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学生感受出数学的“次序”美。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次序美的同时,也牢固灵活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情感化是进行美育的的最基本特征。美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和共鸣。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如37-8,这题较普遍的计算方法是:十位退1当作十,17减8等于9,20加9等于29。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分解8;有的从37里拿出10,剩27,用10减8等于2;再用27+2等于29等,给学生肯定,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唤醒和激励。
在作业评讲和课堂反馈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是严厉的批评的指责,而是引导、点拨,循序渐进。这样,教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待进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突出了美育的情感性。
三、注重教师本身的审美意识。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所以说,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审美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为信息载体,是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研究和推敲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学,力求严谨周密。另外,我对整堂课的引述,提问,过渡,讲授,小结等阶段,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不机械重复,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辨别性。数学课使用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可靠的接受度,更能增加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直接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欣赏到教师教学的语言美。
其次,我精心制作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合理设计教学结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练习和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处,使之严谨有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在配以富于启发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到板书的布局美。
在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美育渗于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数学美育 审美知觉 探索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1-01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这种明显的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法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美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具体得说,就是要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一、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揭示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性、和谐性,数学定律和法则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要使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用色彩美的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积极地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在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个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简洁,又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这种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使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他们沉浸在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电化投影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在黑板上很难或者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知识,形成过程,并真正搞清了知识间的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觉与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色彩美、形象美、思维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就能协调我们的思维,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速法表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学生感受出数学的“次序”美。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次序美的同时,也牢固灵活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情感化是进行美育的的最基本特征。美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和共鸣。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如37-8,这题较普遍的计算方法是:十位退1当作十,17减8等于9,20加9等于29。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分解8;有的从37里拿出10,剩27,用10减8等于2;再用27+2等于29等,给学生肯定,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唤醒和激励。
在作业评讲和课堂反馈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是严厉的批评的指责,而是引导、点拨,循序渐进。这样,教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待进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突出了美育的情感性。
三、注重教师本身的审美意识。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所以说,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审美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为信息载体,是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研究和推敲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学,力求严谨周密。另外,我对整堂课的引述,提问,过渡,讲授,小结等阶段,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不机械重复,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辨别性。数学课使用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可靠的接受度,更能增加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直接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欣赏到教师教学的语言美。
其次,我精心制作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合理设计教学结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练习和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处,使之严谨有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在配以富于启发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到板书的布局美。
在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美育渗于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