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新疆棉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l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家海外品牌抵制新疆长绒棉的消息,引发了强烈反响,也让新疆长绒棉走入公众视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之一,与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包揽了世界棉花产业80%以上的产量。而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就是新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6.1万吨,较前一年增长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87.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棉仓。

新疆种植棉花的历史不少于2000年


  新疆的棉花种植业是一段历史的传奇,既是远古的回响,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的见证。
  棉花何时传入中国,至今没有定论,但分南北两线传播途径没有争议,即所谓“南道棉”和“北道棉”。
  “南道棉”指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传入,“北道棉”指的就是连接中亚地区的新疆。新疆种植棉花的历史不少于2000年。出土的棉纺织品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尉犁营盘的汉晋古墓中还出土了棉铃壳和籽棉,属于原产非洲的草棉,证明棉花已经在新疆“落户”了。不过,“北道棉”长期止步于新疆地区,与今天驰名世界的新疆长绒棉并无直接联系。
  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原产中南美洲。虽然原产地包括了西印度群岛,但其得名却是因为1786年在美国乔治亚州的圣西门岛栽培成功。
  “海岛棉”的正式命名来得很晚,在此之前的数百年宋元时期,长绒棉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南方地区传播,并出现了本土化的品种,比如1918年发现的著名云南名种“开元木棉”。但因为种植环境的限制,纤维更长、质地更好的海岛棉,并没有成为古代中国本土棉花种植的主力。

  根据新华社2020年9月的报道,2019年末,新疆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3%,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拥有采棉机2500台,机采棉面积达1080余万亩,棉花机采率达82%,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

  长绒棉在19世纪已经传入了新疆地区,却也没有大规模发展。即使在1919年后中国多次引入现代海岛棉品种,也主要在南方推广,与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的新疆地区无缘。
  新疆与长绒棉的正式牵手要到上世纪50年代。新疆地区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绝佳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新政权的目光。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就开始了海岛棉的引种试种工作。1955年,又成功引入了苏联培养的中亚型長绒棉品种,长绒棉在新疆“安家”获得了成功。
  新品种的引入、社会安定后的农业发展,为新疆现代棉花种植业发展带来了第一次高潮。1949年新疆只有棉田33350多公顷,总产10万余担。到1959年棉田已发展到14万多公顷,总产114万余担,较1949年总产增加10倍以上。
  新疆种植棉花的环境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挥。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地偏碱性,是棉花生长的乐园;冬季气温低,有利于杀死棉铃虫等病虫害,省下了不少劳力和费用;收获季节多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采摘。
  而且,长绒棉的生育期较长,需要较多的积温和更充足的光照,更适于种植在干燥、有灌溉条件又便于人工控制的地方,和新疆更是“天作之合”。
  可经历了一轮爆发式的发展后,因诸多客观和人为因素制约,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在六七十年代放缓了发展脚步。改革开放前,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止步于20万公顷,仅占全国棉花产量的3%。尽管此时新疆长绒棉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瓶颈难以突破。

“采棉百万大军”从四面八方进入新疆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新疆棉花种植业又引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0万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171.86万公顷,占全国棉产量的比例由3%上升到40%。
  改革给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开放让新疆棉花大规模走向海外。2018年的新疆,每一分钟就有6.4吨棉花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棉花市场最重要的产区之一。
  这一轮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基础建设,水利、公路、铁路等设施配套的高速发展,无疑是棉花种植产业的强劲助推;同时,这还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成果。
  开发和改良的新疆长绒棉品种,不仅更适应本地环境,而且提高了生长维度,大幅提高了种植面积。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打破了人口流动的限制,每年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内地省份浩浩荡荡进入新疆的数十万采棉大军,对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地广人稀,是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到了棉花收获季,优势就成了劣势,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无法本地化解决。
  即便是改革开放前人口流动高度管制之下,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已经默许甚至一定程度鼓励农民入疆采棉了。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更为方便,劳动报酬水平也更为市场化,采棉大军浩浩荡荡进疆,就成了8月下旬到10月下旬新疆棉花采摘季的风景。
  2008年,新疆棉花大丰收。《中国经济周刊》专门报道了各省份采棉工“百万大军”进疆的壮观场面。这一年,新疆建设兵团季节性采棉工68.6万人。其中河南18.1万人、甘肃13.7万人、重庆1.9万人、宁夏1.4万人、青海0.5万人,其他10.2万人,疆内22.8万人。接受采访的兵团干部表示,2007年兑现拾花工工资14.3亿元;2008年,随着拾花工人数的增加和拾花价格提高,兑现拾花工工资的数目肯定要高于上一年。
  按此计算,采棉季节两个月,采棉工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上。采棉工由雇佣方供食宿,这1000多元基本上是纯收入,远高于内地农村的人均水平。

新疆棉花种植业走上机械化道路


  但随着农民工收入上升、人口结构老化,采棉工的人工成本急剧上升,来源数量也在减少。2018年,采棉工月收入5000元以上,甚至出现了月入万元也难招到人的现象。新疆的棉花种植业,注定要走上机械化的道路。
  其实,棉花采摘的机械化早就提上了新疆棉花种植的议事日程。1996年,新疆建设兵团就投资3000万元,实施“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
  2011年,兵团机采棉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0%左右,还提出了3至4年时间在全兵团实现机械化采棉,可谓未雨绸缪。
  根据新华社2020年9月的报道,2019年末,新疆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3%,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拥有采棉机2500台,机采棉面积达1080余万亩,棉花机采率达82%,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
  棉花的机械化采摘,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涉及种植和加工技术、经济核算等复杂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新疆棉花种植业已经在机械化程度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总之,历史悠久的新疆棉花种植业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已经形成庞大的种植规模。再加上地广人稀的土地条件,未来发展必定是走向大规模机械化、工业化生产。

新疆棉种更新换代


  “新疆历史上大面积推广的重大品种有‘军棉1号’‘中棉所35’和‘中棉所49’,在当时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严根土介绍。
  “军棉1号”于1979年选育,其推广之际,新疆被确定为无病棉区,与黄河、长江流域棉区分属不同的生态区,少有内地棉花引进新疆试种。20世纪90年代初,新疆棉区枯萎病蔓延,不抗枯、黄萎病的“军棉1号”无力招架,不得已从黄河流域引进“中棉所12”“豫棉15”等抗病品种。
  随着棉花种植区域向干旱、盐碱地转移,黄萎病危害进一步加重,而且铃重偏小、衣分偏低、品种种性退化等瓶颈问题更加突出。严根土指出,这对棉花品种的抗性要求更加全面,对铃重与衣分的协同改良更加迫切,对种性纯度的要求也越来越急迫。
  “再加上近10年来,新疆棉花的种植技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滴灌、精量播种、适宜机械化采收等新技术的涌现,也是棉花品种推广应用中必须研究的课题。”严根土说。
  针对上述难题,严根土带领科研团队多次到新疆棉花主产区实地考察,确定了“高产优质为基本点,突出耐旱碱低温和抗病”的育种目标。
棉工在新疆石河子总场六分场三连棉田内机械采棉。图片|中新社

  在育种方法上,他们一改当时的习惯,以高密度种植模式为主,在新疆设立了3个棉花育种试验点,开展跨生态区、低世代大群体穿梭、高强压力鉴定等综合选择,其中低世代和大群体对大棵作物是首创。
  在骨干亲本的创制上,选用种间和地理双异缘材料,主攻生物与非生物两个方面逆境抗性。既聚合了对多个逆境的抗性,又实现了铃重与衣分的协同改良,这是棉花育种长期以来孜孜追求而难以实现的目标。
  严根土团队培育的“中棉所49”及研发的育种方法,不仅为我国科研提供了良好的遗传素材,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棉花育种的理论与技术。该品种与育种方法已被国内多家育种单位借鉴和采用。
  “‘中51504’直接育成的品种还有‘新陆中45号’‘新陆中66号’等。通过我们的技术途径还育成了10多个棉花新品种和一批优异新材料,为同类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材料及技术支撑。”严根土介绍。
  2005年,“中棉所49”通过国家审定第二年,推广面积就占新疆南疆面积的16.5%,近两年平均上升到65%以上;在全国棉花总面积的比重由2.1%增加到15.5%,对棉花产业的稳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目前累計推广面积7118.5万亩,其中2013—2015年累计推广面积2650万亩。
  “与现有推广品种相比较,‘中棉所49’仍然是优秀的品种,综合表现在众多品种中位居前列。”严根土分析,首先,品种良种繁育措施到位,种性稳定,一直没有退化。其次,有一套成熟配套的栽培技术,通过长期的技术培训,棉农已经完全接受并掌握,得到了效益,所以也不愿意随意换种。
  团队创建了基于“中棉所49”的棉花种植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了棉花生产全程标准化模式,实现了科研、生产、监管的一体化,为我国棉花种植的规范化提供了一个先例。
  数据显示,与非示范区相比,示范区每亩增产30公斤籽棉,增收180元/亩;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比非示范区提高20%;机械采摘原棉品质3级及以上达到90%,示范区比非示范区亩增效20%。
  ◎ 来源|综合新京报、中国科学报
其他文献
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南岸,一圈高墙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区包围得严严实实。墙外有众多保卫值守,拒绝外人和陌生车辆的靠近。墙内,连日来文物的发掘和提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并被置于聚光灯下。  对墙内上百名工作人员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考古界的盛筵。此次三星堆考古发掘行动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具体实施,全国有3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其目标是三星堆新近被发现的6个祭祀坑。远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所
期刊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面对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呼唤,女科学家们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怕苦、不怕累,凭借着工作中的细致、认真、执着、坚韧的特质,在各领域潜心钻研,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志,为建设新中国作出卓越贡献。  图片| 扫描自《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第四册)》  1979年,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只身来到云南麻风寨,与病人同吃同住,
期刊
当今,女科学家已是我国科技大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她们中,有人奔走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在多个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使中外科技擦出灿烂的火花;有人年纪轻轻敢为人先,面向学科前沿主动攻关原创研究,从源头上做创新。  陈化兰带队的中国农业科學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依靠自主研制的多项国际领先成果筑起安全“防疫墙”,为世界多国阻击禽流感贡献着中
期刊
在中国,  有许多优秀的女性从事科研工作,  更脱颖而出过许多成就斐然的女科學家,  林巧稚、何泽慧、谢希德、夏培肃、屠呦呦、张弥曼……  她们满怀对科学的信仰、对生于斯长于斯土地的深情,  在各自的领域,奉献自己,  用智慧和力量实实在在地改变中国,  也改变世界。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批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科学家毅然归国,其中,女科学家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虽然备受时代限制,但她们无所畏惧、反抗世俗传统的勇气,追求真理、坚持科研的决心,胸怀祖国、不忘初心的担当,为后世致力于科研事业的女性树立了榜样。她们的名字将永远铭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中,成为科学家精神最有力的注脚。  图片| 扫描自《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第四册)》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
期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曾经感慨谜一般的古蜀文明。扬雄《蜀王本纪》也曾载“蜀之先王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卑)、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90年代以成都新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四川史前城址群的发现,2000年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群的
期刊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在科学界,熠熠闪耀着女性科学家的靓丽身姿和智慧之光。  她们执着、坚韧、严谨、睿智,在科技道路上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竞放"女性风采"。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诠释心有大我、至誠报国的浓烈情怀,真正撑起了祖国科研事业的"半边天"。
期刊
3月10日,考古人员利用电脑现场查看新发现的象牙雕并进行记录。图片|新华社  当年,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广汉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发掘。老照片里,为免压坏文物,派体重更轻的女队员下坑清理;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只能多人合作一起抱出坑外。  如今,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对新发现的3号坑至6号坑的发掘,再也不是当年夜以继日的紧张和“小米加步枪”的困窘。考古发掘及
期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一台装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大型播种机开足马力播种棉花。图片|中新社  2021年3月24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瑞典快时尚品牌H&M公司遭遇猛烈的舆论“炮轰”。该公司在官网发布的一项声明称,不再采購新疆棉花。随后,H&M在中国娱乐圈的商业伙伴,如演员黄轩、宋茜等宣布与H&M“切割”。截至3月25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已屏蔽或下架H&M的线上商店和相关商品
期刊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近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了23.04%。  一代代治沙人、播绿人、守林人让赤土长出“秀发”,让荒山披上“绿衣”,创造出一个个“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綠色传奇。  传奇的背后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一道道绿色屏障又是如何筑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