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姿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颁布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不同,对资本约束的反应也不同;而且资本充足率提升渠道仍存在过于依赖资本金的增加且资本金补充渠道较为狭窄、次级债券发行过多的问题。应构建多元化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并有效控制风险资产增长。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金;资本金补充渠道;风险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0)02-0095-10
  
  一、引 言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004年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如果商业银行达不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监会将对该银行采取限制介入部分高风险业务、限制资产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购置、限制增设新机构和开办新业务等严厉措施。在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途径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没能够建立一个持续的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8月18日又推出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深入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径,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稳步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本充足率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前,张杰(1997)的观点最具影响力,他指出对于国有银行来说,居民存款实际上起着替补国家注资的作用,在国家信用有力担保下,国有银行完全可以把居民储蓄存款的相当一部分视作自有资本。童频(2001)等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郑鸣、陈捷琼(2002)阐述了银行资本与长期次级债券的互换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可能性。王晓枫(2004)在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策建议。巴曙松、王文强(2005)在分析我国次级债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对中外银行次级债的发行进行比较,提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发展战略。刘杨(2007)提出增加混合资本工具的发行来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李红坤(2007)从激励相容角度探讨了我国银行业资本现状。还有一些学者(白晓东,2008;胡坚,2008)站在中小商业银行角度探讨其应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
  2009年8月18日我国推出《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途径出现了新的变化。此次资本补充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核心资本要求。发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务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时,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其他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此前资本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二是限制次级债券在银行间的交叉持有,将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以外。要求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人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务等监管资本工具中全额扣减本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务及混合资本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的额度。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主要资本充足率提升途径,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提升资本充足率。
  
  二、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我国资本约束是否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呢?这里我们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整体达标情况进行分析,二是对各商业银行进行逐家逐年的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颁布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大幅度提高,说明我国资本约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探明资本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在这里我们挑选了我国17家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大概占据着我国银行业市场70%以上的份额。表2是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具体变化情况的描述。
  表2是我国主要的一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情况表。其中,CR、CAP和CR*分别表示资本充足率的变化、资本充足率和2003到2008年资本充足率的总变化。从表中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充足性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
  
  1.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不同
  从2004年开始实行资本充足性管制到2008年底,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并且,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这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在8%以上。不过我们发现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水平不一样,其中区域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最高,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在15%以上;国有商业银行次之,资本充足率基本在10%到15%之间;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大概在10%左右。
  
  2.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对资本约束反应不同
  从2004年资本充足性管制开始到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增长幅度不一样。
  首先,区域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幅最大,资本充足率增长基本上都在10%以上。主要原因是区域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筹资能力和信誉度均不如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了银行安全度和信用度,将资本充足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区域性商业银行资本金普遍底子薄,提升空间大。不过上海银行却和其他区域性银行表现差异巨大,资本充足率2008年底比2003年底只增加了0.48%。原因是上海银行处于我国金融中心上海,并且一直坚持走稳健、公开的发展道路,是我国最早披露年报的几家银行之一,资本充足率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所以上海银行面临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较小,资本充足率变化不大。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幅小于区域性商业银行,但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增幅在5%至10%之间。2000年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采取了不良资产剥离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开始逐步提高,但还没有达到8%的要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先于区域性商业银行,所以其资本底子要比区域性商业银行要厚;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国家隐性担保较为严重,所以其维持的资本充足率要小于区域性商业银行。
  最后,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最小, 基本上增幅都在5%以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受到的资本充足性压力较小,所以资本充足率变化不大;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个股东虽然大多是国有企业,但财政部不会直接对其进行注资,不能像国有银行一样获得国家注资,必须通过各种市场化的手段增加资本金,这增加了其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难度。譬如深圳发展银行直到2008年才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增加资本金而到达资本监管要求。
  
  3.金融危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大影响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相对于2007年我国资本充足率银行达标数从161家增加到了20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从79%增加到99.9%,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资本充足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是,对表2分析发现,2008年1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10家资本充足率较前一年下降,l家持平,只有6家资本充足率上升。而且这6家中,深圳发展银行和光大银行主要还是因为资本充足率没达到监管要求,在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下增加资本金,并且2008年是他们第一次达标。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而对未股改的城市商业银行影响不大,因为其资本金可以由当地财政来补充。金融危机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市场上增加资本金的难度增大了。
  
  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的渠道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等于商业银行资本除以风险资产,那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有增加资本和降低风险资产两种方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压力时,基本都是大幅增加资本,同时也增加风险资产。可以说资本金的大幅提高是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下面分别从资本和风险资产两个角度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
  
  1.商业银行资本的增加渠道
  增加资本金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资本金可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东权益,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准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券和其他附属资本。中国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由于自留收益转为资本金比较有限,商业银行更多的是选择对外融资的方式来增加资本金。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融资来增加资本金,主要包括IPO融资、增资扩股、国家(集团)注资和发行债券4种方式。
  (1)IPO融资
  IPO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简称,是商业银行增加核心资本金的一个重要手段。表3是我国商业银行2004至2009年通过IPO方式融资的一些情况。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共有14家上市商业银行,而其中有10家是在2004之后发行上市的。这一方面可能是业务拓展和银行发展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是在资本约束的压力下增加资本金的一种重要来源。
  (2)增资扩股
  对于那些已经上市或者还没达到上市要求但急需补充资本金的商业银行来说,增资扩股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我国目前增资扩股的方式主要有两个:增发股票和认股权证。增发股票一般是定向增发,一方面可以增加资本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变股权结构;认股权证通常是指由发行人所发行的附有特定条件的一种有价证券,投资人支付权利金购得权证后,有权于某一特定期间或到期日,按约定的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认股权证可以增加银行的核心资本,还有利于银行股票价格的稳定。
  (3)国家(集团)注资
  对于那些资本金严重缺乏或者急需资本金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注资的方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早在2004年前就完成了注资。2004年至2009年,采取了注资形式补充资本金的有4个: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采取了国家注资的形式,而中信银行则是由中信集团对其进行注资。
  (4)发行债券
  前面三种补充资本金的方式都是补充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债券融资方式则是补充商业银行附属资本。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债券融资是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最常用的方式,绝大多数银行均采用过这种融资方式。债券融资又分次级债券融资、混合资本债券融资和可转债券三种融资方式,其中次级债券的发行最为普遍。
  
  2.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变化
  商业银行除了增加资本金,还可以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下,一般没有缩减风险资产,而是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一起增加,只是银行资本增长幅度要远远超过风险资产的增加幅度,从而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银行业竞争造成的,2004到2008年我国GDP几乎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离不开银行信贷的支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利润仍来自存贷利差,缩减风险资产就意味着较少利润,这是银行股东和投资者都不愿意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宁愿大幅增加资本金,也不缩减风险资产。
  
  四、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存在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的提升过于依赖资本金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本充足压力时,基本都是大幅增加资本的同时也增加风险资产。在风险资产的增加,不仅没有起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用,反而增加资本金的压力。商业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降低风险资产就得缩减信贷,这将不利于经济发展,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理解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不断增加。但是,如果将资本充足性压力全部放在资本金渠道来解决的话,等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利于风险的分担,资本充足率得不到稳定。因为,一旦市场上出现流动不足,不管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股票市场也转为熊市,流动性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还有一些没有达到银监会的10%的资本要求。这主要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过于依赖资本金的后果。
  
  2.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较为狭窄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基本上靠对外融资,留存收益补充较少;而对外补充渠道主要包括IPO融资、增资扩股、国家(集团)注资和发行债券4种方式,并且过于依赖IPO和次级债券。我们首先来分析这4种融资方式的利弊。(1)IPO融资。IPO是通过上市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IPO在每个市场上只能进行一次,是一次性的,不是一个能够长久补充资本金的渠道。另外,IPO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和银行本身质量有关,还和市场环境也有关系,对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融资渠道。(2)增资扩股。增资扩股可以是定向的,也可以是非定向的,不管是上市了的商业银行还是 未上市商业银行都可以采取,是一个非常适用的融资渠道。但是该渠道和市场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譬如2008年上市银行中只有华夏银行一家增发了股票。(3)国家(集团)注资。国家注资的对象是国有银行和资本充足率一直为负的光大银行,并且一般发生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初期,是一次性注资,一般不会有第二次。所以,国家注资是一般商业银行不能享受得到的,这个渠道对一般商业银行来说是不可取的。另外,在我国,银行不占主体地位的金融控股集团较少,较大的只有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并且光大集团放弃了对光大银行注资,改由国家对其注资。所以,这个渠道不到特殊时期是不会采用的。(4)发行债券。发行债券是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最常用的方式,但债券发行集中在次级债的发行,其他相关债券发行较少。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但如果过多采用也会带来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还比较狭窄,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金补充渠道。
  
  3.次级债券发行过多带来的种种弊端
  (1)存在隐藏道德风险
  就我国目前来看,对次级债的需求还是十分有限的,商业银行在发行次级债时面l临需求不足的风险。因次级债求偿权仅位于股东之前,风险很大,普通投资者较少涉足,加之其期限长、不得转让等特征,投资者多集中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资金规模较大、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小的金融机构,这种投资格局极易导致商业银行间互相持有次级债。当各商业银行为了符合监管要求而互相持有次级债时,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银行间不需要实际的资金划拨,仅需账面数字调整,而当一家银行发生偿付危机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产生,多家银行将面临偿付危机。
  (2)抵御风险能力有限
  次级债券只能解决短期资本不足的情况。次级债券是一种债务,它只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的屙胜,并非银行的自有资本,最终仍需要偿还,若不采取其他措施,在次级债券期满后,发行企业仍会受到资本充足率问题的再次困扰。而且,随着次级债券在距到期日前五年开始进行折扣计算,次级债券作为资本的性质逐渐减弱,银行的资本金会逐渐减少。事实上,附属资本的作用多在于增强社会信心,给银行提供改善经营状况、调整资产结构的缓冲期,其本身并不能用来保证开业、核销坏账。银行要切实提高资本金就必须依靠增加盈利和改善资产结构来实现。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通过发行次级债就能大幅提升抗风险能力。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利用次级债券,只能在短期内符合监管要求,而不能真正提高银行的资本金与抗风险能力。
  (3)债券发行成本较大
  一方面,次级债券的定价要在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信用补偿溢价,发行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发行次级债券对信息披露要求比较高。次级债券是一种无担保的债务工具,次级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混合资本债券和股权资本,一旦发行次级债券的商业银行出现破产清偿,投资人持有次级债券的风险要大于持有普通金融债券。因此《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发行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安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提升途径
  
  1.资本金补充渠道多元化
  我国目前增加资本金的方法主要是上市融资、国家注资和次级债券,如果过分依赖这些融资方式,就会带来各种弊端。所以,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经营收益,增加各项资本公积金
  增加资本公积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利润留成,增加盈余公积。通过银行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是一条主动的、根本的、动态的、可持续的途径。通过内部挖潜,提高财务效益,积极探索存货款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盈利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和全面成本核算,建立内部资金定价和转移机制,在业务流程上简化程序,在产品营销上加大力度,在财务管理上加强核算,开源节流,以使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资本。但从利润中留存积累,必须以拥有较高的利润率为前提,因此,这种补充方式具有资本积累速度慢的局限。二是可以将股票溢价部分转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公积。
  (2)培育次级债市场,增强次级债的流动性
  目前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大约有一半以上是银行间相互持有,而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限制了次级债在商业银行间的互相持有。如果要让次级债仍然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手段,就必须增强次级债市场的流动性,以增强商业银行外的其他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减小次级债发行时的流动性溢价,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成本。同时,提高次级债流动性可以增强次级债的市场约束能力,银行次级债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客观上对银行起到一种约束作用。此外金融监管当局通过监控次级债的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等指标,可以评估某发债银行某阶段风险暴露水平或债务违约可能性,进而采取与价格信号相联系的行动,而这种约束能力要求二级市场的次级债券有比较高的流动性。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培育次级债市场的流动性,允许其在商业银行的柜台进行交易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挂牌交易。
  (3)缩减次级债比重,增加其他债券的发行
  当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计人附属资本后,其发行规模不能超过核心资本50%,如果需要进一步补充资本渠道,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核心资本减去现有次级债券等附属资本,就是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空间。2005年12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民银行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具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资质,符合证监会的规定。并且,《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混合资本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于我国已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以此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改革呆账准备金制度,增提普通准备金
  在准备金的计提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计提两种准备金:一是普通准备金,二是特殊准备金。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只有普通准备金才能计入附属资本,因此增提普通准备金能够提高资本水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金提取比率仅为贷款余额的1%,按照现行方法计提的呆坏账准备金相对于数额巨大的坏账来说是无法满足冲销需求的,补充资本金就更加无从谈起。因此,从银行稳健经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角度出发,应该提高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另外,根据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要求,建立统一的呆账准备制度,把原有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三类准 备金合为一个呆账准备金,改变了原有的仅在各项贷款余额、应收利息、投资余额三项资产的基础上提取准备金的做法,将提取范围扩大到各项贷款(包括各项透支与垫款)、各项股权和债券投资、拆借、应收利息(不含贷款应收息)、应收股利、应收保费、应收租赁款等所有与债券和股权相关的资产基础上提取,提取比率依照风险状况在1%-100%的范围内浮动。
  
  2.有效控制风险资产增长
  降低风险资产意味着商业银行就得缩减信贷。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规模扩张的需要,商业银行很难去缩减贷款,尤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利润仍来自存贷利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加不会去减少信贷。然而,如果信贷过分扩张的话,就会拖累资本充足率,增加资本金的压力。其实,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过程中,我们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资产。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调整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二是从整体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贷款的不良比率。
  (1)调整风险资产的结构
  在有效控制风险资产的同时,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低风险或无风险资产的比重,促进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的转换,进而降低风险资产总额,提高资本充足率。首先,要调整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结构上呈现出这样一个格局:资产投向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信贷资产上,证券和投资的比重偏低。其次,要调整资产组合,优化信贷结构,拓展多样化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扩大债券、同业拆借、短期投资等风险权数较小的资产比重,增加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再次,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资产调整,如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等方式将一部分期限较长、流动性不足、风险权重大的资产转到表外核算,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最后,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以减少风险资产。
  (2)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是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就成为我国银行业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径。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要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化向现代的、市场化转变。要在充分利用催收、诉讼和呆账核销等手段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处置的原则,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积极探索运用债务重组、资产推介、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加强不良资产的整合分类,积极利用和动员国内外的社会中介力量,以打包方式为主,实施集中批量处置,努力降低处置成本。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新增贷款质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是减少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措施。要主动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积极运用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拓展优质客户,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寻求提高经营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在进退有度中实现信贷资产区域、行业、品种和客户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新增贷款的进一步优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明确综合费用与不良贷款压缩额的挂钩系数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加大诉讼执行回收等的费用支持力度,增加资产保全部门的增量营销费用,建立专项奖励制度,允许分行利用超额利润部分自行消化信贷类呆账损失等。
  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颁布后,各商业银行在资本约束的压力下,资本充足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然而,在资本充足率的提升过程中,提升渠道显得较为集中,对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只有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充足率提升渠道才能使商业银行资本金得到持续性的补充,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2009年中、2010年初和2010年中对全国246村3656农户的3次调查与回访资料,对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电下乡政策的惠农效应初步显现,农户购买下乡家电的数量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善;同时,补贴兑付程序相比以前更加简易,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评价高;但下乡家电质量等问题也逐渐在增多,农户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满意度和对下乡产品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为进一步实施好家电下乡政
期刊
摘要:保险理论界在20年前曾就“保险究竟是一种什么商品”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激烈争论,然而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保险劳务商品论和保险非劳务商品论这两种对立观点共存至今。保险劳务商品论和非劳务商品论的对立根源,在于前者立论出发点是保险公司职能的有用性,而后者是保险职能的有用性。劳务商品论的理论局限影响到保险实务和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保险的商品性是保险分配关系的实现形式,而保险并非劳务商品。  关键词:保险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二元货币市场结构的扩展,重构我国的IS—LM模型,得出IS、LM曲线斜率均为负的假定;利用1990—2008年统计数据,对我国IS—LM曲线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支持我国LM曲线斜率为负的假定。我国LM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要采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或者直接调节利率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而非通过债券市场调节货币供应;二是金融市场结构不是简单的货币
期刊
摘要: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不应理解为消费品个人所有、私有制或者生产资料脱离价值形态的单纯物质形态的个人所有,而应当理解为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其他贡献实际确立其所有权的个人所有制。当前的国有制仍然是政府部门或机构所有。应当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为基本方向
期刊
摘 要:对武汉市8所高校1 6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动机是自我实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教育对其创业意向有影响,而他们对学校的创业教育并不满意;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和知识技能支持,而创业者本身最需要的素质是自信、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自身主客观条件、家庭背景、外部环境都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影响:女生总体创业意向低于男生;学校、专业、年级、籍贯对大
期刊
摘要:网络效应、语言的政策性和语言滥用的市场失灵使语言的公共产品属性进一步强化。语言是公共产品但不是纯公共产品,宜采用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主体供给为辅的混合供给方式;语言的使用主体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因而语言的供给要采用分类供给形式;作为公共产品的语言,其供给过程要充分考虑使用主体的偏好和意愿;语言的调整是制度变迁的一种体现,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调整的路径依赖性,并将其纳入到制度变迁的成本中予以考虑。
期刊
摘要: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往往与企业选择的环境战略有关。拥有过程创新和执行修改能力、跨职能管理和整合利益相关者的组织能力的企业,如果选择机会追求型的企业环境战略,则可通过环境技术创新和产品管理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力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关键词:环境规制;机会追求型环境战略;企业竞争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九龙坡区在重庆主城都市圈中最具城乡并存的典型特征,是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如公共服务均衡化、“四规叠舍”(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市民化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九龙坡模式”依然面临一些难以破解的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如政策供给不足所导致的“有动力而无能力统筹”问题。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必须改革土地
期刊
摘 要:农民工的城市融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并非仅指农民工单方面融入城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接纳和认同的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合度的测量应该从城市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层次进行。其中,城市层面的城市融合包括政策融合和总体融合两个方面:政策融合是从城市与农民工相关的政策角度去测量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总体融合是从整个城市农民工总体来评价农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而个体层面,既要考察农民
期刊
摘 要:农民工留城对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7省市的实地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个人特征,住房类型、有无农地、社会保险状况等经济因素,子女读书地和配偶工作地等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显著影响;而农民工工作地、在城市居住时间和就业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  关键词:农民工;留城意愿;个人特性;经济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