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因而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部分教师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显然,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那么,怎样看待“预设”与“生成”这一教学中的矛盾呢?笔者认为: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杂乱无章;没有了“生成”,“预设”也变成了教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新课程标准呼唤生成性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不仅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使课堂因缺乏教学实质而显得苍白。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时,以讲述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导人新课。(阿凡提被恶财主诬陷,法官让阿凡提抽签决定生死。)
  教师本来希望学生说可能会抽到“生”或“死”,进而用“可能”二字引出课题,没想到的是,不管他怎样引导,学生却一直坚持认为阿凡提会抽到“生”。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心灵是善良的,他们希望心目中的英雄阿凡提不要死,因而绞尽脑汁让阿凡提活下来。因为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非常熟悉,早已知道了故事的结果,所以,教师的预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由于教师的预设不到位,且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导致原本想生成的东西无法生成,所以,该情境的预设已失去了意义。
  
  忽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会导致精彩与教学擦肩而过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准备的、全面的教学方案,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不妨多模仿一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力求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有位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一个洗衣机厂计划20天生产360台洗衣机,结果6天就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实际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的从整数角度,有的从分数角度,有的从比例角度……用多种方法找到了答案。这一切似乎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快下课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老师,我只需用6除以40%,同样也能算出15天完成任务。”
  (这方法一提出,学生便开始讨论。)
  生:这方法我也试过,好像不对。
  生:我觉得是对的,但我说不清理由。
  (学生对此一时没了定论,老师也似乎乱了阵脚。)
  师:(沉思片刻)你这种做法是巧合,我们课后再研究。(匆匆结束了对此问题的纠缠。)
  课后,我问这位同学:“你能说说你用6除以40%的理由吗?”该生说:“我认为,6天完成了总任务的40%,这说明所用的天数也应是总天数的40%,6天和40%也是相对应的,所以用6除以40%等于15天。”
  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多么有价值的一个生成性过程!教师只要让学生当众讲出理由,就会产生十分圆满的结局,然而,他急于按照自己预设方案完成教学任务,竟然草率地扼杀了这段精彩的生成,使其与教学擦肩而过。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生成资源,教师为什么要死守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不能自拔?为什么不将这些课堂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试想,这样的课堂还谈何激情、灵感,谈何精彩的生成?
  
  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太多的随意性。就教师的“预设”而言,它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分析,对学生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偏差的估计,以及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变数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等等。
  我们要看到,教学不是简单的传递和被动的接受,它不仅是课程的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生成”是对教学过程中可变性的概括,它既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动态反映,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预见性。精彩的“生成”是教学共同体中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比预设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预设”中生成的,在精彩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又随机进行“预设”,从而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地优化与整合,“预设”与“生成”也就相得益彰。
  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将课程改革的崭新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方案之中。我们强调“预设”,但不迷信“预设”,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这样做不仅能在“预设”与“生成”之中找到新的平衡,而且使“生成”更加精彩。
  
  (责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 ,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主要因素的总体要求及差异 ,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对照国外师范教育发展动向 ,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想法有如下几点 :优化高师教育资源并发挥其功能 ;重塑人才规格 ,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学术实力 ,加强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 ,整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我们面向新世纪教育的战略选择: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证明,任历史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
法理学作为一门独立法学分支学科被列入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 ,但其自身发展尚且“幼稚” ,尤其是在法学本科专业调整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重新定位形势下 ,探讨法
以淮北朱庄矿Ⅲ628综采工作面底板灰岩水突水淹面事故为案例,分析了6煤赋存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6煤底板"四带"划分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认为,造成突水的主要原因是由工作面
浚县古称黎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全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成果鉴定现场会""全国写字教育研讨会"相继在这里举办.该县已获得"全国素质教育课
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这一理念与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结成的相互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
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南岸岸壁保护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是连接响螺湾商务区与于家堡商务区穿越海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工程。该工程主要是在海河两岸的主体与海河之间进行格构式地
要发现真问题,既需要新闻敏感.发现问题的典型表现,还需要把握问题背后的系统性原因。2018年,大众日报先后三次组织记者同时暗访全省17地市政务中心、不动产登记中心,推出《1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分布,其适宜的温压条件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区木里煤田多年冻土层煤炭地质勘查施工中,发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