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因此,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真正学好英语。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现实载体。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继承,语言直接反映了一种文化现实,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此汉语与英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差异。下面笔者从自然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思维差异等六个方面谈谈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一、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有人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却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二、生活经验方面差异
在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鞭打快牛"等词,如果我们把其中的"牛"翻译成"bull"那就错了,应该译成 " work like a horse , as strong as a horse, fling a willing horse 。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却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四、节日庆典方面的差异
词与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文化传统、历史典故密不可分的。如中国的"元霄"、"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单词moon(月亮),中国人会联想到中秋佳节倍思亲,或者民间故事中的嫦娥奔月等,而英国人可能只是想到太空飞行,登月球等。pumpkin(南瓜),英国人会想起感恩节(Thanksgiving)、万圣节(Helloween),因为南瓜是这些节日的必备食品。而中国人看南瓜就是南瓜,怎会有如此感受呢?
五、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数目庞大,蔚为壮观。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汉语词汇中有"太极"、"阴阳"、"风水"、"玉帝"、"菩萨"、"佛祖"、"道家"、"行孝道"等;而在英国,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其词汇有Mun(修女)、Angel(天使)、Monk(僧侣)、Dean(教长)、God(上帝)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
六、思维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究其本源,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中国人偏重历史思维和经验综合思维;西方人偏重超前思维和理性分析思维.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仿佛是面朝着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将要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所以有了"惩前毖后"、"好戏还在后头"等,而西方人的说法恰好相反,前阵子我在一本书上发现,一位美籍教师用汉语对他的同事说:"这些书我大前天再还给你。"在场的人对此都忍俊不禁。其实我们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应把"大前天"说成"大后天"才对,可他却恰恰说反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是形形色色,語言也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涵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英语言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提来的,这不仅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影响,而且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造成误会。因此,英语教学中应该对文化差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载《外语学刊》1990年第三期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载《外语教学》1987.4
3、王悦智《文化差异与英语听力教学》,载《外语学刊》1997.4
4、《英语学习》1999.8
5、刘双《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载《外语学刊》1995.4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语言是文化中一个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现实载体。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得以保存和继承,语言直接反映了一种文化现实,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因此汉语与英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差异。下面笔者从自然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思维差异等六个方面谈谈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一、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有人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却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二、生活经验方面差异
在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鞭打快牛"等词,如果我们把其中的"牛"翻译成"bull"那就错了,应该译成 " work like a horse , as strong as a horse, fling a willing horse 。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却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四、节日庆典方面的差异
词与饮食、起居等文化活动、文化传统、历史典故密不可分的。如中国的"元霄"、"过年"、"爆竹"、"压岁钱"、"红娘"、"月下老"等都代表特殊的中国文化内涵。单词moon(月亮),中国人会联想到中秋佳节倍思亲,或者民间故事中的嫦娥奔月等,而英国人可能只是想到太空飞行,登月球等。pumpkin(南瓜),英国人会想起感恩节(Thanksgiving)、万圣节(Helloween),因为南瓜是这些节日的必备食品。而中国人看南瓜就是南瓜,怎会有如此感受呢?
五、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数目庞大,蔚为壮观。在中国儒、佛、道三教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汉语词汇中有"太极"、"阴阳"、"风水"、"玉帝"、"菩萨"、"佛祖"、"道家"、"行孝道"等;而在英国,基督教为主要宗教,其词汇有Mun(修女)、Angel(天使)、Monk(僧侣)、Dean(教长)、God(上帝)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
六、思维方面的差异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究其本源,是由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底层结构造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一种语言的结构。由于迥异的地理生存环境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自身的生理差异,使得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中国人偏重历史思维和经验综合思维;西方人偏重超前思维和理性分析思维.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仿佛是面朝着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将要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所以有了"惩前毖后"、"好戏还在后头"等,而西方人的说法恰好相反,前阵子我在一本书上发现,一位美籍教师用汉语对他的同事说:"这些书我大前天再还给你。"在场的人对此都忍俊不禁。其实我们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应把"大前天"说成"大后天"才对,可他却恰恰说反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是形形色色,語言也是丰富多彩的。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涵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汉英语言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提来的,这不仅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影响,而且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造成误会。因此,英语教学中应该对文化差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载《外语学刊》1990年第三期
2、杜瑞清《英语教学与美国文化》,载《外语教学》1987.4
3、王悦智《文化差异与英语听力教学》,载《外语学刊》1997.4
4、《英语学习》1999.8
5、刘双《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载《外语学刊》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