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交流的过程。如何完善这个过程,如何让学生真正进入阅读境界,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而感悟便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音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感悟,是对课文进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是语文鉴赏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学习感悟课文,是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新要求。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呢?
自由朗讀,产生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职的心理状态。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例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这里创设一定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在学生即将走进文本之前要播放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感受那特殊时期的背景,军用物资严重缺乏,军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艰辛,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和感人之处。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情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发挥想象,丰富课文意蕴
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个学生都有想象的潜能,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心得,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也就是说,阅读课文如果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的是肤浅有限的。因而,我们如果能在阅读中有此及彼,把作品中各具特色的意向自由汇入交流系统,促进认识结构的变化,引起顿悟和触发,才能获得对课文意蕴的精神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象意味着思想解放,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要引导学生从动作中感悟心灵,体会人物感情,并畅谈感受。“这些动作看似波澜不惊,但他们的内心却波翻浪涌,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说“披文以入情”“情动以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里就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感悟体会去填写文本的空白。“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掘文本潜在的意义,在创造性阅读中去填充“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欲望,直到使其对课文产生新的领悟,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燕.阅读与协作[J].教学研究,2002年5月版
[2]何永康.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
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魅力,因为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音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感悟,是对课文进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是语文鉴赏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可见,学习感悟课文,是增强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新要求。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呢?
自由朗讀,产生对话期待
期待,在学习中表现为一种迫切求职的心理状态。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例如《丰碑》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这里创设一定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在学生即将走进文本之前要播放一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感受那特殊时期的背景,军用物资严重缺乏,军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艰辛,体会军需处长的伟大和感人之处。著名特级教师于猗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情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差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发挥想象,丰富课文意蕴
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个学生都有想象的潜能,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叶圣陶曾经说过:“读书贵有心得,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也就是说,阅读课文如果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的是肤浅有限的。因而,我们如果能在阅读中有此及彼,把作品中各具特色的意向自由汇入交流系统,促进认识结构的变化,引起顿悟和触发,才能获得对课文意蕴的精神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象意味着思想解放,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要引导学生从动作中感悟心灵,体会人物感情,并畅谈感受。“这些动作看似波澜不惊,但他们的内心却波翻浪涌,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说“披文以入情”“情动以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里就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感悟体会去填写文本的空白。“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掘文本潜在的意义,在创造性阅读中去填充“空白”。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欲望,直到使其对课文产生新的领悟,获得新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燕.阅读与协作[J].教学研究,2002年5月版
[2]何永康.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张贵新、侯国范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海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