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又多样的碑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種碑立在宫殿的庭院中,是用石头制作的。古人通过观测石碑的影子来推测时间,它的工作原理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晷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晷最晚在汉代出现,主要由指标和晷面组成。晷面上标有一圈刻度线,类似于手表的表盘,太阳照射指标时,会在晷面上形成投影,人们就可以根据投影的位置判断时间啦!

  第二种碑竖立在宗庙里,也是石头做的。宗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场所。春秋战国时,人们在祭祀时会献上煮熟的肉食,因此要提前准备好祭祀用的动物,这种石碑就是用来拴住这些动物的。

  还有一种碑最为奇特,是用木头制成的,碑身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孔洞。人在下葬时会在墓坑四周立上几块木碑,再在中间加上轱辘,在轱辘上缠绕绳索,保证棺椁(guǒ)能够被平稳地放到墓中。
  慢慢地,这类碑也采用石制的,人们开始在上面记录墓主人生前的事迹,而用来下葬的这种功能却逐渐消失了,这类碑就演变成了墓碑。
  在今天的一些石碑上,我们仍能看到用来安装轱辘的孔洞,这也是石碑原始功能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石碑不再仅仅立在墓前、记录墓主人的事迹,它开始出现在学校、寺庙等场所,碑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石碑。

没有字“奇怪”石碑


  1996年,在河南省新郑市的郑韩故城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被称为“华夏第一碑”的石碑,它和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刻有文字的石碑不一样,这块石碑上除了有一个圆孔,竟然没有一个字。看完上面的介绍,你会发现墓碑原来是从这种碑演变而来的。
  第二种碑竖立在宗庙里,也是石头做的。宗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场所。春秋战国时,人们在祭祀时会献上煮熟的肉食,因此要提前准备好祭祀用的动物,这种石碑就是用来拴住这些动物的。用石制的,人们开始在上面记录墓主人生前的事迹,而用来下葬的这种功能却逐渐消失了,这类碑就演变成了墓碑。
  在今天的一些石碑上,我们仍能看到用来安装轱辘的孔洞,这也是石碑原始功能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石碑不再仅仅立在墓前、记录墓主人的事迹,它开始出现在学校、寺庙等场所,碑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石碑。
  没有字的“奇怪"石碑
  1996年,在河南省新郑市的郑韩故城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了被称为“华夏第一碑”的石碑,它和今天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刻有文字的石碑不一样,这块石碑上除了有一个圆孔,竟然没有一个字。看完上面的介绍,你会发现墓碑原来是从这种碑演变而来的。
华夏第一碑
其他文献
中国向来很讲究身份,这种讲究体现在称呼上时就显得特别有意思,比方说,“你”和“您”,“姑妈”和“姨妈”,等等。要知道,这样精确的区分在其他语言里几乎是没有的。中国人对称呼的重视让我们的语言里出现了很多非常讲究的词语,比如“先生”。“先生”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但是表达的意思却纷繁复杂。那么,“先生”到底有哪几个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诗经·大雅·生民》中有“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期刊
今天,如果你去西安碑林博物馆,相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定是第一展览室中如迷宫一般的黑色的“墙”,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墙”,就会发现它是由114块石碑组成的,石碑上面还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文字。这些刊刻的文字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著的经典——十三经,因为最早的石经完成于唐代开成年间,因此这些石经被称为“开成石经”。被儒家奉为经典的13部古书。儒家学说如何变重要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4000余件文
期刊
2009年,一起恶性盗墓案被侦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人员与当地人民政府赶紧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这座墓葬就是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顶的大云山汉墓,这里埋葬的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五个儿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墓中琳琅满目的随葬品,为我们展现了江都王刘非一生的经历。  爱好军事的王爷  刘非15岁那年,西汉爆发了一场七位诸侯王反对朝廷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年轻的刘非主动请缨,
期刊
从初春到初夏,天气晴朗的时候,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我小时候就喜欢漫天遍野奔跑着放风筝。我会用旧报纸和竹篾(miè)亲手制作一个纸风筝,还会在风筝上贴两条长长的尾巴,这样当它飞起来的时候,尾巴拖在后面摇曳,是不是很厉害?风筝最初是木鸟?  我们现在所说的风筝,通常是以竹篾为骨架再糊上纸或绢做成的,系上长线,就能乘风高飞。不过最初的风筝,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其实是不大一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墨
期刊
说起马的故事,我们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龙马精神”“马到成功”等,还是历史故事“指鹿为马”“伯乐相马”等,在我们的文化中,马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生活中,马常常以精神、勇敢、吃苦耐旁等正面形象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自古以来马都是我们的好帮手呀,我们十分热爱这个伙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有一组浮雕叫作“昭陵六骏”,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好朋友——他曾骑过的六匹马的塑像。唐
期刊
龙骨水车和龙奇奇有关吗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喷灌设施,那古人怎么灌溉他们的农田呢?他们很聪明,发明了一种叫作龙骨水车的装置,这种装置又叫手摇翻车。手摇翻车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后汉书·宦者列传》里面就记载:“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这是史书对手摇翻车的最早记载。到了唐宋时,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口多了,需要的粮食多了,龙骨水车的作用就更大了。在农田灌溉、排水及
期刊
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在科技馆中,有一个好玩儿的空间,当你的朋友走进这个空间时,他身体的大部分会被活生生地吞噬,很可能只剩下一个脑袋!当然啦,这并不是惊悚片的内容,而是科技馆中的一种“隐身”技术。它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让你在视觉上形成错觉,事实上你看到的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是虚像。虚像与人所占的空间区域等大,距离相等,很巧妙地让人隐藏起来,结果你只看到一个
期刊
小时候,大家是不是都玩过跷跷板?一条长长的板子,中间被固定,两边坐人,忽而坐在这边的你高高跃起,忽而坐在那边的我飞离地面……  然而,科技馆的展厅里却有一个和你的认知完全不一样的跷跷板,这个跷跷板的一端即使坐着两三个大人,另一端只坐一个小孩儿,大人们也不能将小孩儿翘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与众不同的跷跷析  原来,奥秘就在跷跷板下面的两个油缸上。两个油缸一个粗、一个细,粗油缸的受力面积是细油缸的4倍
期刊
隆咚敲鼓的“出租车”  记里鼓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可以记录行驶里程的车,由“记道车”发展而来。记道车早已失传。但是晋人编写的《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汉朝舆(yú)驾祠甘泉汾阴……记道车,驾四,中道。”可见,至少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可以记录行驶里程的车。记里鼓车模型  现代的出租车上有一个记录行驶里程的电子装置,有了它,司机叔叔就知道要收多少钱了。那记里鼓车是怎么记录行驶里程的呢?记
期刊
浩瀚的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二的表面积,蕴藏着无数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从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传说到中国《西游记》中孙悟空几入龙宫借宝,自古以来,人们对神秘海底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但是想象归想象,从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迄今尚未破解的百慕大之谜,海洋从未让人类轻易征服。  神秘的海洋令人向往,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勇敢地迈出了探索海洋的步伐,从传说中秦代的徐福东渡,到明代国力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