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结合班级管理实际,论述“文明伴我行”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关键词 微课程;文明伴我行;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9-0079-03
1 前言
众所周知,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学校教育一起,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为了加强对学生校外文明习惯的培养,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校外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并辅之以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实现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的“知行合一”目标。下面从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与校外活动两个方面,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2 微课程“文明伴我行”的开发过程
微课程开发的目标 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参与教学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实现德育目标。为确定好培养目标,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校外行为现状,确定校外文明习惯培养目标,分别是交通安全、孝敬父母、低碳环保、公共秩序、人际交往等。在此基础上,以“校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微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 确定好培养目标后,通过与各科教师以及学生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培养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微课程的实施过程
1)编写教材。为保证微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五分钟的微课程有据可依,按照“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和“我的收获”五个栏目,编写“文明伴我行”微课程教材,并尽量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和事例来引导他们,以便使学生不仅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从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和“道德模范”栏目中受到启发,同时通过“日行一善”栏目,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和巩固。在每课教材之后还编写针对该课内容的“文明行为指南”,希望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始终如一的好习惯。如“我要做个好主人”一课的文明行为指南是:
①做好准备:客人来访时,要事先做好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准备好茶水、水果等招待。
②热情接待:对待客人的态度要热情大方,陪客人聊天或是一起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等。
③热情送客:送客时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2)制作PPT短片。为配合教材的教学,根据每课教材的内容制作相应的PPT短片。短片具有两个特点:
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即以一件小事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而进行剖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形式图文结合,即只出现生动的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的话外音进行说教,而且每页文字尽量简练,不超过100字,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心灵、引起共鸣,达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为此,建立专门的微课程资源网,把这些短片上传到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希望微课程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遇到某类问题时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程短片来帮助解决,从而达到自由、灵活、精巧、实用的效果。
3)安排微课程的进度。教材与短片开发好以后,就利用每周二至周五的班级晨会时间来实施“文明伴我行”微课程。每一课微课程的教材(一个小主题)利用一周的晨会时间完成,即:周一教学微课程教材,周二观看微课程短片,周三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演讲,周四诵读文明礼仪规范,周五进行交流和讨论。
4)活动导行。按照“知行合一”的德育工作原则,除每天在班级晨会时间进行五分钟的微课程课堂学习以外,还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利用每周、每月梯次进行的“校外活动日”时间,以家校共育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校外礼仪之星”评比为评价手段,引领学生开启校外文明之旅。这些活动的开展成为微课程的有效延续和补充。
①校外文明训练日。学生的校外行为与社会密切联系。因此,学生校外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在校外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才能建立并巩固。上面说过,每天班级晨会时间都会进行统一的“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学习,每一周学习一个小主题的内容。为了配合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每周的周六统一设置成“校外文明训练日”,让学生在校外真实的生活中自主检验当周微课程中所学习的主题内容。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按照“讲—行—评”的步骤来进行。
讲:活动前,先对父母讲一讲一周来微课程学习的内容及收获,说一说自己在即将开始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去做,听一听父母对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行:按照微课程训练中“日行一善”栏目的要求,在真实的校外生活环境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评:实践完以后,按照记录表的要求,让学生对当天的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重在真实性,能真实地反馈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收获及感受。
②节假日文明考察日。节假日是学生外出旅行、访友探亲的密集活动时期,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文明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为此,每个月都会利用其中的一个节日或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发现”校外礼仪行为调查活动,以此检验学生校外文明行为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认识改变行为,达到校外文明习惯形成的目的。
在假日文明考察日中,主要完成“我的发现”校外文明礼仪行为小调查。调查中,指导学生将观察的目光放在本月微课程学习的内容上,通过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看他人是如何践行这项文明行为的。观察时重点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着眼,对于发现的正向行为,请学生写出自己发现后的做法;对于发现的反向行为,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调查过程中不便让学生对他人的不文明习惯加以制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不加以制止,但也不能放之任之,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发现和困惑,以创编道德“两难”小故事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再从中选择比较有意义的“两难”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在碰撞中进一步完善,使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取舍之间进一步提升。
5)开展校外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为了发挥文明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开展“校外礼仪之星”评选活动,以“自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校外文明习惯的养成情况全面、系统地进行监督与评价。
①自我评价。学期末,在学完所有微课程教材后,利用剩余的两周时间,引导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微课程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把对自己的评价发布到班级网站上。自评的依据是每一课微课程的《文明行为指南》,学生每做到其中的一条就得一颗星,最后累计出本学期的得星数。
②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同步,把微课程教材中所有的《文明行为指南》发布在本班网站中,让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日常表现,逐条进行客观评价,得出最终的得星数,反馈给班主任。
③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校外文明训练日记录表》和《校外文明礼仪行为调查表》这两份表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践记录,评价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
三方评价后,由学生、教师、家长等组成“评选考核小组”,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评出得星数最高的前十名学生为“校外礼仪之星”。
3 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文明习惯培养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合,才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深刻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信息化班级管理的今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切入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有效地促进校内外教育的相互衔接,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铭.浅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179.
关键词 微课程;文明伴我行;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9-0079-03
1 前言
众所周知,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学校教育一起,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为了加强对学生校外文明习惯的培养,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校外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并辅之以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实现以知导行、以行化知的“知行合一”目标。下面从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与校外活动两个方面,介绍一下具体的做法。
2 微课程“文明伴我行”的开发过程
微课程开发的目标 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参与教学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实现德育目标。为确定好培养目标,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为依据,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校外行为现状,确定校外文明习惯培养目标,分别是交通安全、孝敬父母、低碳环保、公共秩序、人际交往等。在此基础上,以“校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开发“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微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 确定好培养目标后,通过与各科教师以及学生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培养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微课程的实施过程
1)编写教材。为保证微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五分钟的微课程有据可依,按照“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和“我的收获”五个栏目,编写“文明伴我行”微课程教材,并尽量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和事例来引导他们,以便使学生不仅能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从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和“道德模范”栏目中受到启发,同时通过“日行一善”栏目,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和巩固。在每课教材之后还编写针对该课内容的“文明行为指南”,希望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始终如一的好习惯。如“我要做个好主人”一课的文明行为指南是:
①做好准备:客人来访时,要事先做好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准备好茶水、水果等招待。
②热情接待:对待客人的态度要热情大方,陪客人聊天或是一起听音乐、看电视、玩游戏等。
③热情送客:送客时要送到门外,并欢迎客人下次再来。
2)制作PPT短片。为配合教材的教学,根据每课教材的内容制作相应的PPT短片。短片具有两个特点:
①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即以一件小事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而进行剖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形式图文结合,即只出现生动的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的话外音进行说教,而且每页文字尽量简练,不超过100字,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心灵、引起共鸣,达到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为此,建立专门的微课程资源网,把这些短片上传到网上进行资源共享,希望微课程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遇到某类问题时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微课程短片来帮助解决,从而达到自由、灵活、精巧、实用的效果。
3)安排微课程的进度。教材与短片开发好以后,就利用每周二至周五的班级晨会时间来实施“文明伴我行”微课程。每一课微课程的教材(一个小主题)利用一周的晨会时间完成,即:周一教学微课程教材,周二观看微课程短片,周三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演讲,周四诵读文明礼仪规范,周五进行交流和讨论。
4)活动导行。按照“知行合一”的德育工作原则,除每天在班级晨会时间进行五分钟的微课程课堂学习以外,还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水平,利用每周、每月梯次进行的“校外活动日”时间,以家校共育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校外礼仪之星”评比为评价手段,引领学生开启校外文明之旅。这些活动的开展成为微课程的有效延续和补充。
①校外文明训练日。学生的校外行为与社会密切联系。因此,学生校外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在校外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才能建立并巩固。上面说过,每天班级晨会时间都会进行统一的“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学习,每一周学习一个小主题的内容。为了配合这些内容的学习,将每周的周六统一设置成“校外文明训练日”,让学生在校外真实的生活中自主检验当周微课程中所学习的主题内容。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按照“讲—行—评”的步骤来进行。
讲:活动前,先对父母讲一讲一周来微课程学习的内容及收获,说一说自己在即将开始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去做,听一听父母对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行:按照微课程训练中“日行一善”栏目的要求,在真实的校外生活环境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
评:实践完以后,按照记录表的要求,让学生对当天的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重在真实性,能真实地反馈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收获及感受。
②节假日文明考察日。节假日是学生外出旅行、访友探亲的密集活动时期,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文明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为此,每个月都会利用其中的一个节日或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发现”校外礼仪行为调查活动,以此检验学生校外文明行为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认识改变行为,达到校外文明习惯形成的目的。
在假日文明考察日中,主要完成“我的发现”校外文明礼仪行为小调查。调查中,指导学生将观察的目光放在本月微课程学习的内容上,通过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看他人是如何践行这项文明行为的。观察时重点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着眼,对于发现的正向行为,请学生写出自己发现后的做法;对于发现的反向行为,请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调查过程中不便让学生对他人的不文明习惯加以制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不加以制止,但也不能放之任之,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发现和困惑,以创编道德“两难”小故事的形式体现出来,教师再从中选择比较有意义的“两难”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使学生的认识在碰撞中进一步完善,使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取舍之间进一步提升。
5)开展校外文明之星评选活动。为了发挥文明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中营造讲文明、懂礼仪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开展“校外礼仪之星”评选活动,以“自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校外文明习惯的养成情况全面、系统地进行监督与评价。
①自我评价。学期末,在学完所有微课程教材后,利用剩余的两周时间,引导学生对整个学期的微课程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把对自己的评价发布到班级网站上。自评的依据是每一课微课程的《文明行为指南》,学生每做到其中的一条就得一颗星,最后累计出本学期的得星数。
②家长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同步,把微课程教材中所有的《文明行为指南》发布在本班网站中,让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日常表现,逐条进行客观评价,得出最终的得星数,反馈给班主任。
③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校外文明训练日记录表》和《校外文明礼仪行为调查表》这两份表中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践记录,评价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
三方评价后,由学生、教师、家长等组成“评选考核小组”,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评出得星数最高的前十名学生为“校外礼仪之星”。
3 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文明习惯培养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合,才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深刻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信息化班级管理的今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为切入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能有效地促进校内外教育的相互衔接,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铭.浅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