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情感变化,感受苏子旷达人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71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赤壁赋》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艺,描绘了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象,呈现出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传递出苏轼辩证的人生哲学思想,为后世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苏轼的《赤壁赋》,以体会他的情感变化,理解他旷达的人生境界,领悟他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情感变化;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30-02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佳作之一。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寄寓着他丰富而饱满的情感,展现了他旷达的人生境界。被贬期间,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此创作出的作品展现出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写下了两篇赋。本文分析的为第一篇,又被称为“前赤壁赋”。《赤壁赋》自问世以来备受赞誉,体会苏轼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是走进作品的关键。
  一、描绘景色,心怀赏景之乐
  《赤壁赋》的开篇单刀直入,直接写景,带我们领略了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天光、月色之美。苏轼夜游赤壁,透露出一种自在洒脱之感。宋代俞文豹在《吹剑四录》中这样评价:“‘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仲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面不成。”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赏皎皎空中的那轮明月,把酒言欢。这时苏轼的心胸是开阔、舒畅的。在《赤壁赋》中,苏轼写了月色的皎洁美好,写了江水的浩瀚无边,进而表达出了心中的情感。苏轼融情入景,通过描写清风、白露、月色等,营造了一个意蕴深厚、独具趣味的意境。苏轼以富有张力的笔法,展现了一幅与客乐游赤壁的乐景图,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月明星稀,朗朗乾坤。在一个闲适的月夜,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们在微风迎面吹来之时喝下一杯温酒,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畅谈一段古今,这是多么地惬意。清幽的月光照耀着亘古不变的自然天地,并在不经意间勾起了苏轼心中复杂的情感。苏轼与“客”尽情地领略着世间的优美风景。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如此美景,怎能不使人赏心悦目,沉醉其中呢?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下出游赏景更是其人生钟爱之事。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月。如“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描写,既深刻地表现出苏轼对月的喜爱,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月光之下苏轼产生的复杂心情。对于月,苏轼有喜爱、有欣赏、有依恋。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之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此时的苏轼是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悠悠天地、浩瀚江水、不羁洒脱之情都从苏轼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赏景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舒畅自然,拉开了文章的精彩序幕,展现了苏轼最初的情感——乐。
  文章开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洒脱欢乐之情。苏轼是一个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人。月色下自然安静的氛围,让苏轼心中满是喜悦。苏轼在对话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寻找慰藉。眼前的美好风光,使苏轼暂时忘记了当下的孤独与寂寞。文章开篇展现了一幅逍遥乐游图,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二、精彩问答,道出人生之悲
  置身自然,思考人生。畅游在大自然之中的热爱自然的苏轼,自然会因为发现自然之美而心生快乐之情。但当快乐达到顶峰,苏轼不禁又想到了他当下的处境,于是他的情感发生了由喜到悲的转换。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之间的深刻对话。苏轼滴居黄州,过着“半拘”生活,满腔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那时的他,心情是复杂的。世间的一景一物,既能触动其快乐的思绪,又能泛起其心底悲伤的涟漪。其听悲凉的箫声,看人生的无常,叹自己的命运。苏轼借助“客”的形象,传递出隐藏在其心中的“悲”,但是他终究是乐观且豁达的,因此他又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说服了自己,走出了阴霾,升华了自我。这样的苏轼是矛盾的,也是真实的,更是善于思考的。
  一曲箫音,拉开了悲伤的序幕。借“客”之口,首先,蘇轼写了物是人非之悲。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想到了赤壁之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曹操,他猛然发现原来时光无情,英雄最后也随着“大江东去”了,那么茫茫众生中的“吾与子”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他不禁发出了时光无情、物是人非的慨叹。接着,苏轼写了人生短暂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茫茫的宇宙中,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个体的生命十分短暂,转瞬即逝。最后,写了现实之悲。“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死里逃生。身居他乡,他壮志难酬,满心苦闷。苏轼一边渴望能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一边又“知不可乎骤得”。理想是远大的,但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满心的抱负难以实现,这是苏轼心中悲伤的源泉。
  有苦有乐,有悲有喜。苏轼年少成名,意气风发,其前半生仕途畅达。在畅达的人生道路上,苏轼更多展现的是他的才华,而在经历人生苦难后,苏轼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和蜕变。从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中,苏学会了与自我对话,从而升华自我。苏轼通过写作《赤壁赋》,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还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自我剖析。正是因为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苏轼才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幸遭遇中,实现精神的成长,领悟到生命的哲学,并最终成为一个豁达的人。
  三、触碰自然,得出生命真谛
  于快乐之中触碰悲伤,于悲伤之中寻找大自在。在主客之间的一问一答中,苏轼立足于大自然,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哲理。在这篇文章的末尾,苏轼说出了他所认为的人生的大自在与大超脱,展现了他阔达的胸襟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表明了不应计较个人得失,而应珍惜当下生活的道理。对于“客”的悲,苏轼进行了巧妙的化解与劝慰。苏轼的这些认知,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苏轼的情感从乐到悲再到乐,这一变化体现出他的思想正不断走向深刻。   “客”的悲伤是什么呢?是生命如白驹过隙,是生命如沧海一粟,是生命如天地之蜉蝣,是个体的渺小与生的无法永恒。这其实不仅是“客”的烦恼,也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烦恼与悲伤。苏轼给出的答案又是怎样的呢?他认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从变与不变的哲学角度巧妙地化解了这个千古难题。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人与自然都是生生不息、亘古永恒的。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归属,与其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慨叹悲伤,不如立足当下,珍惜眼前,享受现在的生活。至此,苏轼完成了一个于山水之间寻乐到回归当下之悲再到走出悲伤获得升华的历程。
  苏轼认为,应以坦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宠辱得失。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正是他不断剖析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茅坤有这样的评价:“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苏轼跳出了寄情于山水的境界,进入了深刻面对人生现实、不断积极寻找人生正解的大智慧状态。清代张伯行曾云:“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尽管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屡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没有被现实击败,并在一次次困顿中获得重生,得到涅槃,進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境界。
  于天地之间面对真实的自我,于现实与理想之中寻找人生的正解。在《赤壁赋》中,苏轼不仅描绘了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象,还传递出了其辩证的人生哲学思想。苏轼笔下的一问一答,一悲一喜,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散发出璀璨夺目的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朱前珍.最是无边“风”与“月”:从《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救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1):120-121.
  [2]苟璐.由《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谈苏轼的两个自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2):43.
  [3]赵娜.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J].北方文学,2018(15):62.
  [4]胡菊.论《赤壁赋》中的“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03-106.
  [5]陈群玉.源于大自然的人生启悟:苏轼《前赤壁赋》情感寻迹[J].语文学习,2017(12):37-40.
  (责任编辑 王嵩嵩)
其他文献
“希望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2011年底,诸暨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成功举办了2010级学生实习动员暨校企洽谈见面会。学校领导、中层干部、2010级全体学生以及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企业代表诸暨百瑞香江、诸暨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实习生代表及10级财会班学生做了发言。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筑巢迎凤、借船出海、搭台唱戏”的办学策略和“精细化管理
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了解职校生的上网情况,2009年12月初,笔者在本校进行了一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职业学校学生上网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是08级电子及旅游管理专业的100名学生,之所以选择二年级学生是因为作为职校生他们具有典型性。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均
现代技工教育要求教师紧跟技术发展的潮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但是现实中技校教师普遍工作量较大,且多数同时还肩负着班级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因此通过对技校教师提供教育技术支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解决此问题的好方法。  一、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引入教育技术支持成为必然  职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条件下同样的职业对于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当今社会中技术的
在高职案例教学中,学生常常不能真正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只是通过记忆“答案”应付考试,一旦遇到新的案例问题,就会感到无从下手。  笔者总结“8W”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依次解决8个“W”,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一、“8W”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1.在什么地方  解决事情发生在何种职场氛围,什么业务情境,为案例分析提供一个基本背景。  2.发生了什么事情  回答在案例中出现了什么
《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发布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从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一体化课程开发程序三个方面,为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详尽的操作指导。  根据《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文化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是社区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根,社会的和谐凝聚于文化的和谐。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以其独特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形成了具有共同爱好的社会群体,居民之间也因社区文化而建立了平等、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加
“拿什么引领孩子的三年成长?!”  秋季开学前一周,温岭市职业中专的老师们已经早早到校。在开学工作会议上,校长蒋振世将这个问题抛给所有新生班班主任。“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与定位,增强学生自信、提升操作技能、锤炼完整人格。”校长的话语中这份不容置喙的坚定,为这个新的开学季蓄积起无穷的力量。  多样化活动重塑自信  一场特殊的广播体操对抗赛在高一新生与高二年级之间火热上演。动作规范、精
我国从1999年起对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中职学校教育在起伏变化之中。2000年之后,中职学校全面并轨,国家不再统一分配,而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所有中职学校都面临着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学生流失率曾经达到20%之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只是学生素质差、基础差吗?其实不然,我们也要从自身找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流失的学生中也有不少是学习成绩不错的,这就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即
规划  中国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发布实施  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规划明确了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
1925年,李金发的一场“微雨”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他把象征主义引进了中国,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启迪和思索。李金发的诗作发表之后,诗论界对其毁誉参半,肯定者对其大加赞赏。周作人称“其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实流行的诗不同,是诗界中别开生面之作”;黄参岛认为:“《微雨》在我们的心坎里,种下一种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否定者对其的批判,却也毫不留情。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