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即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的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怎样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呢?下面说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培养兴趣;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共同进取
一、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分苹果”中,示图、提问:“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苹果”的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二、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独立思维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更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的个性差异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这,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同学之间共同进步。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除了结合教科书上的题材,还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随着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班中优生的脑子和手都动得特别“棒”。
四、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一)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
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二)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
(15+6)×4=15×4+6×4
(10+20)×4= 10×4+20×4
(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呈现数学知识的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學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数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题材宜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要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异求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关键词:培养兴趣;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共同进取
一、引导主动参与,培养数学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往往就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厌烦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感情---兴趣。变厌学为乐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这样做: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情感中,使学生产生好奇与求知欲,让每位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分苹果”中,示图、提问:“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按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在这样的合作互动中,个别懒动脑子和懒动手的学生也主动参与起来,投身到“分苹果”的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了,在合作互动中获取知识。
二、引导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独立思维后的相互交流,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更能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不同的个性差异等。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能培养他们的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合作精神;小组合作交流又能体现团队的力量,更能让学生有机会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既获取数学知识,又培养合作精神。这,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同学之间共同进步。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除了结合教科书上的题材,还可以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分析、整理过程中去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
随着学生的互动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本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班中优生的脑子和手都动得特别“棒”。
四、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一)在操作中学
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进行思维变通。在教学应用题“三角形有4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2个,正方形有几朵?”时,让学生在边摆图形的过程中边表述两个问题:①摆的三角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②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形的个数?为什么?
正方形的个数除了与三角形同样多的4个外,还多2个,也就是求比4多2的数,用加法计算。通过以上这样让学生手脑并用、益智益能,表述不同阶段的操作感受,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把客观上的“要我学”转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二)在观察中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进行比较异同,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动地去探究,去发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先出示口算题:
(15+6)×4=15×4+6×4
(10+20)×4= 10×4+20×4
(5+3)×2= 5×2+3×2
再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上面的三组等式,启发学生思考: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左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两个数和一个数相乘),右边呢?(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相加),横着看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再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刚才我们举例中提到的是“两个数”,如果是三个数、四个数也适用吗?乘法分配律指“两积的和”,如果是“两积的差”、“两积的商”适用吗?让学生逐一举例释疑。这种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乘法分配律”,挖掘了数学知识的内在因素,学生学得更“活”,极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呈现数学知识的多样化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學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
数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题材宜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应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要把教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强加给学生,也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异求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论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或电教技术,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参与、亲身实践、多与同学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从不同角度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脑子和手都动起来,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