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薪水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你一个月薪水,”马太将钞票交给二婆,“你到别处去做吧!”
  二婆并不将钞票接过来,只是睁大眼睛望望马太,又望望站在马太旁边的马文滔。她完全没有想到事情会有这样的发展,情绪激动,气得浑身发抖。她今年已六十八,做粗工,不能与年轻人相比;做细工,仍能做得很好,这些年来,她的自信一直很强。刚才马太说的两句话,虽简短,却使她感到难忍的痛苦。
  “照理,我是不应该叫你走的,”马太加上这样的解释,“但是現在,洗衣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煮饭有电饭煲……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再雇女佣了。”
  二婆像木头人似的站在那里,望着马文滔,一动也不动。她的眼圈红了,眼眶里噙着泪水。文滔不开口,故意将视线落在别处。那马太将理由说出后,倒也有点不耐烦了,霍地站起,将钞票硬塞在二婆手里。二婆压不下冒升至喉咙口的怒火,扁扁嘴,愤然将钞票掷在地板上,抖声问文滔:“我在你们马家做了多少年?”二婆的语调抖得厉害。“不大清楚。”马文滔说。
  “让我告诉你吧,我在你们马家已经做了四十三年!”二婆从来没有这样大声对文滔讲过话,“你出世后,你阿妈患产褥热,身体虚弱到极点,没有我照顾你,你……你今天也不会变成商行经理,更不会加一个月薪水给我,要我到别处去做了!”说到这里,泪水夺眶而出。她拉起衣角,拭干泪水,抽抽噎噎讲下去,“你两岁的时候,出麻疹,我三日三夜没有合过眼皮!……你六岁的时候,老爷死了,家境困苦,我不但不要薪水,还将历年的积蓄拿给你阿妈!……你十岁的时候,我送你上学,给电单车撞倒,直到现在,走路时还是一拐一拐的!……你十四岁的时候,你阿妈病死了,我每天出去收衣回来洗熨,维持这个家,供你读书!……你中学毕业后,我去别处做女佣,赚钱来送你进大学!……你在大学寄宿时,我每一次接到你的信,就会放下手里的工作,走去街口找写信佬,叫他一遍又一遍念给我听!……你来信说衣服穿得不够摩登,常被同学们讥笑,我为此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你结婚后,你的太太常常对我乱发脾气,我不想给你添麻烦,总是忍下了。……你升做经理后,我走去黄大仙焚香还愿。……但是现在,你……你居然加我一个月薪水,叫我到别处去做了!阿滔,你……你……”
  文滔刚说出“二婆”两个字,就被妻子喝阻:“不许讲话!”
  马太是商行董事长的女儿,在书院读过书,有个外国名字叫作“葛蕾丝”,性情暴躁,嫁给马文滔才不过五个月,不但变成了“一家之主”而且经常将缺乏个性而感情脆弱的文滔当作出气筒。文滔为了那个“经理”的职位,付出的代价不算小。现在,葛蕾丝要辞掉二婆,文滔心里不赞成,嘴上却半个“不”字也不敢说。
  睁大眼睛凝视文滔的二婆,视线终被泪水搅模糊了。愤怒给这位六十八岁的老妇人一种奇异的力量,使她在走去用人房的时候,脚步移动得很快。走入用人房,蹲下身子,用颤巍巍的手将床底下的藤箧拉出,放在板床上。她在马家虽然做了四十三年,却与别的女佣一样,经常保有一只藤箧。别的女佣,上工辞工总是提一只藤箧的。二婆在马家做了四十三年,想不到也会有提着藤箧离去的一天。她的内心激动到极点。泪水沿着满布皱纹的脸颊滑落,而愤怒似乎使她脸上的皱纹加深了。她很冲动,只因从小学会了忍耐,即使忍无可忍,依旧没有勇气将心中的愤怒全部宣泄出来。
  马文滔走进来了,脸上的笑容比哭还难看。正在收拾东西的二婆知道是文滔,只管忙碌地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塞入藤箧。二婆在马家虽然做了四十三年,属于她自己的东西却不多。这一点,文滔倒是很清楚的。文滔从口袋里掏出五百元递予二婆。
  “香港是个现实的地方,没有钱,过不了日子。”马文滔的声音像蚊叫。
  二婆拉起衣角,拭干泪水,抖声说:“你留着自己用吧。”
  “我有。”
  “我……我知道你有,但是你开销大。”二婆依旧低着头。
  “拿去吧。”文滔说。
  “我不要。”
  马文滔将钞票塞在藤箧里,二婆固执地将钞票拿出来。
  “请你无论如何将这一点钱收下吧。”文滔的语气近似哀求。
  “我……我不需要。”二婆掉转身,一屁股坐在床沿,拉起衣角掩住嘴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再一次将怒火压下后,二婆站起身,继续收拾东西,然后拎起藤箧,抖声说了三个字:“我走了。”
  “你无亲无眷,走去什么地方?”
  “没有地方去,还是要走的。”
  “这……这五百块钱,你收下吧。”文滔再一次将钞票塞在二婆手里,二婆还是不肯收受。
  “不要担心。”二婆说,“我绝不会连日子也过不了的。”
  文滔手里拿着钞票,呆望二婆,眼皮一合,那原已涌出眼眶的泪水终于沿着脸颊掉落。
  “不要哭,文滔。”虽然嘴上这样说,二婆自己也止不住泪水流出了。
  提着藤箧,走到房门口,伸手握住门柄时,二婆极力遏制内心的激动:“文滔,有两个重要的日子,你必须记住。你阿爸的忌日是阴历正月初八,你阿妈的忌日是阴历五月初四。”
  文滔低着头,好像没有听到。二婆加重语气重复刚才讲过的话,扭转门柄时,忽然“哦”了一声。
  “还有一件事,”她说,“你是很喜欢吃万年青的。过去,上海店常有万年青出售,这几年,没有这东西了。我煮给你吃的万年青都是我自己晾干的。我走后,就没有人弄给你吃了。不过,不要担忧,如果你想吃时,不妨自己动手晾。每年冬天,菜心最好,你可以去街市买几斤回来,用水煮熟后,晾在冲凉房里,晾三天三夜,干了,剪碎,放在玻璃瓶里,要吃时,拿一些出来,炒蛋煮汤都可以。不过,千万不要放在阳光底下晒!”
  文滔掏出手帕拭泪。
  二婆扭转门柄,拉开房门,刚走到门外,又转过身来,无限依依地对文滔看看。
  “你的气管不大好,”她抖声说,“初春与秋末要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
  话音未完,她提着藤箧走进客厅,好像被一个可怕的思念追逐着,走得特别快。那马太依旧坐在客厅里,板着脸孔,好像在生气。二婆走到她面前,将藤箧放在地上,打开,请她检查。
  马太扁扁嘴,指指地板上的钞票:“这是你的薪水,拿去吧!”
  二婆只装没有听到,要马太检查她的藤箧。马太嗤鼻“哼”了一声,说是用不着查看。二婆拎着藤箧,一拐一瘸走出大门。
  听到关门声,文滔仿佛被人砍了一刀似的叫起来:“二婆!”
  边嚷边奔,拉开大门,匆匆下楼,文滔的脚步疾似雨点。
  奔出大厦,就见到二婆提着藤箧冲过马路。“二婆,二婆!”他喊。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有点像游艺场里的旋转木马,令人看了眼花缭乱。“二婆!等一等!有话跟你讲!”他疾步追赶,差点儿被一辆汽车撞到,惊悸的心情使他慌乱无主,睁大眼睛观看时,却听到有人大声呐喊:“一个老太婆被货车撞倒了!”
  文滔看得清清楚楚,二婆是自己撞向货车的。
  选自《故事会文摘版》2019.6
其他文献
郑成功在镇江一战大败清军,江南大震,南京城内的守军兵力薄弱,士气低落,周边各府县投靠郑成功的络绎不绝。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一度惊慌失措打算避避风头,遭到母亲一顿大骂,顺治帝一气之下拔剑将自己的御座砍成几块,誓要将郑成功斩落马下。冷静下来后,顺治帝命令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等人率领一万多八旗兵从北京南下支援,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南京的守军还得靠自己。  对郑军而言形势是一片大好,郑成功手下的得力
期刊
画神李海英最擅画鸟,但他画鸟的作品却极少流传下来。  李海英年轻时,周游全国,遍访名师,决心以画救国,很快成为一代名家。这时期,李海英画的多是花草,色彩鲜明,十分灿烂。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李海英明显颓废了,闭门不出,很少作画,偶有所作,全是画鸟,色彩沉重,且一律不画眼睛,让人说不出的压抑。人问何故,他说,世界乱,鸟不忍看。  但李海英的名声却更大了,找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托关系找熟人,李海英
期刊
一  在死亡之海罗布泊湖心附近,矗立着大大小小13块碑,其中有一块样子极为特别:大理石的碑身上雕刻着一只羊,羊头高高扬起。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大家就不约而同地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羊碑。  2006年5月2日,一支来自海滨城市青岛的探险队悄悄开进了罗布泊。作为随队的记者兼队员,我有幸参加了此次为期10天的徒步穿越罗布泊的探险活动。为我们担任向导的是新疆当地两位大腕级的人物:新疆国际旅行社的老总王威和副
期刊
光绪皇帝登基后,英姿勃发,不忍国况愈下,愤于洋虏逞威,决心重振朝纲。在珍妃和老师翁同龢先生的扶助下,与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来往甚密,试图变法图强。为了一扫清宫遗风,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位文武兼济的政治家,光绪帝决心拜武林高手为师。这天,他在养心殿同翁同龢老师谈及此事,翁同龢缓缓答道:“中国是武术之乡,拳法各有千秋,但是最近兴起一种拳术,叫做八卦掌,这种拳术所有技法都用掌进行,脚踩八卦,手捧太极,
期刊
祸起洋人当  “德亨当”是永春城典当行中的翘楚。老东家经营有方,伙计们遵守规矩,开张三十多年,拆当、收当、管当、赎当,从没出现过半点儿差池。然而,自打与洋人做了那桩买卖后,“德亨当”就彻底乱了套。  那晚,“德亨当”打烊多时,忽有敲门声响起。老管家开门一看,门口停了一队车马,打头的是两个洋人,嘴里说着外国话,老管家听了半天一句没听懂,只得把略懂洋文的老东家董和请了出来。  洋人又是一阵连说带比画,
期刊
夜空湛蓝。  遥远的苍穹之下,月儿弯弯,像一个被小孩啃去一口的薄饼。那花,那树,那河边的渔火,雾蒙蒙的,若隐若现,阒然无声。  康无逸坐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默默地想着下午发生的事情。  他对父亲康应魁收购渭河客商棉花这件事实在想不通,一百个想不通!莫非脑子有了毛病?不然,父亲咋会睁着眼睛跳火坑呢?这一下康家要损失二百两银子哩。  夏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市场同样如此。十天前,一包棉花还是五两银子,
期刊
紫禁城里的慈禧太后爱好广泛,不但请人教她琴棋书画,还养了一帮湖州妇人教她蚕织。慈禧日理万机,闲工夫不多。她学了一阵书法、国画后,兴致下去了,干脆找人代笔,版权仍归自己。蚕织练了一段时间,慈禧觉得手累,最终师傅在干,徒弟在看。于是休息时,慈禧主动和湖州妇人唠嗑聊天,借机搞调查研究,访民间疾苦。  内务府官员早料到慈禧会来这一手,于是在妇人进宫前,专门组织唠嗑培训。重点科目有两条:一是要学会表扬太后。
期刊
再过半年,县太爷曹建就要告老还乡,回老家颐养天年了。  这么多年,他异地为官,从未给家乡父老做过什么,坦白地说,芝麻大的贡献也没有,如果将来卷铺盖回老家了,乡亲们会怎样看待自己?不说给自己难堪,假如他们不搭理自己,那该有多尴尬?曹建这么一琢磨,便想趁自己现在还在位上,手里多少有点权力,给老家的人做点事。有了这个想法后,曹建立马又作难了。他为官多年,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手里并没多少积蓄。俗话说,有
期刊
高银匠的老婆又小产了,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小产。高夫人的身体并无大恙,第三天就下床干活了,但一丝愁意还是从他们夫妻的脸上流露出来。邻居甚至听出高银匠敲打银器的“当当”声也有些凌乱,失去了往日的节奏感。  高银匠并非本地人,他究竟是打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既不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也不是逃荒而来的河南人口音。当年他来此地时,除了扛着一个大行李,还随身携带个精致的木提箱,提箱里面是全套银匠工具。高银匠靠他的
期刊
大钟寺,因寺内一口高约两丈的大钟而得名。又因为寺院周边有上千亩绵延起伏的芦苇荡,秋冬时节,芦花飞扬,如银似雪,缠绕寺院,数日不散,民间又称芦花寺。  芦花寺,是盐区九庵十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它坐落在盐河上游七道弯的一面高坡上。四周水网密布,飞鸟成群。远处瞭望,层层叠叠的金瓦黄墙,半隐半现在一片翠绿的蒲草、芦苇间,恰似万绿丛中的一处金光闪烁的盆景。它远离盐区,又与盐区唇齿相依。夕阳西下,可见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