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杂记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43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着懂事的儿子和贴心的爱人,忆起亲朋好友各种方式的关爱,心想:这样的病,何嘗不是一种幸福?
  夜很深了。身旁爱人的呼噜声如雷贯耳。辗转反侧,只觉得浑身发冷,头晕晕沉沉的。打开台灯,时间的指针指向凌晨一点,身体的不适让我难以入眠。扶着墙壁慢慢地挪到书房,闭紧房门,戴上耳机,打开手机打发难熬的时间,不适感好像有所减轻,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醒来时,天已蒙蒙亮,大汗淋漓,头发一缕一缕地贴在头上,眼睛始终不想睁开。尽管躺了一夜,还是觉得浑身乏力。我明白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又生病了!
  挣扎着下床,发现身体软弱无力。回到床上,无助地看着天花板。耳边传来爱人和孩子起床下地的声音,随之房间的门被轻轻推开。“妈妈,你怎么了?”儿子急切地问我。“好烫啊,发高烧了!”爱人将他那只温暖的大手放在我的额头上,眼神里满是焦急,嗔怪道:“夜里怎么不叫醒我?”儿子在爱人的指挥下找来家里的退烧药,端来温水,催促我服下。
  早饭是做不成了。在儿子的搀扶下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爱人手忙脚乱地在厨房忙活,心里着急却无能为力。煎鸡蛋、煮方便面、炒土豆丝相继上桌,我却一点食欲也没有。撑起身子逼着自己吃了几口方便面,又重新躺下。爱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看到我没什么大碍,爱人暂时放弃了请假的念头,把一堆吃的、用的东西放在我抬手就能够得着的茶几上,方才离去。
  头脑迷糊地躺着,被子牢牢地裹着发热的四肢,感觉到呼吸都带着火。下床去卫生间,本来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却很吃力。突然间很想念远在老家的父母亲,一股热泪冲出了眼眶迅速滑下了脸庞。
  儿时,我的体质很差,一直瘦瘦弱弱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三天两头发烧感冒。母亲说,小时候一生病,我就哭哭啼啼的,拽着母亲的手,让母亲陪着我,哪也不能去。本来,我生的都是些小病,喝一些对症的药很快就会好起来,可偏偏我喝不进去药。每次喝药的时候,母亲紧紧地把我的双手抱住,父亲趁我将要大哭前,将碾成粉末的药,兑一点水强行往我嘴里灌。常常就在他们自以为药已经顺利进入我的肚里,准备长舒一口气时,药会连同之前吃的饭“哗”地从我的嘴里吐了出来。父亲一边收拾残局,一边生气地数落母亲。大意是母亲怀我的时候,没有好好保养身体,快六个月的时候还挺着大肚子顶着烈日去田间给父亲送水。母亲则反驳,我刚过满月,正逢村里赶庙会,父亲就把我抱到村里的大戏台前看戏,导致我受凉生病,以致落下病根。就这样,我病一次,父母就会将这些往事重新搬出来回忆一次。过程也总是从喝药时我的哭声中开始,再到喝完药我的哭声中结束。
  常常这样生病,自己虽然逐渐被动接受,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母一定受了不少的惊吓,操了不少的心。每次一病起来,我就吃不下东西,身体软得像棉花。父亲就背上我到村里的卫生所看病,再背着我回家,路上还要买一些开胃口的好吃的给我。尽管那时家里穷得很,每一分钱都要想好怎么花。夜里,我趴在父亲的肩上晕晕地睡着。我想,父亲一定是深怕我生病的,以至于在炎炎夏日,夜里都要起来看我肚子及以下是否盖着被子,说凉从脚底起。小乡村的夜里很凉,我小时候贪凉,总是不好好盖被子。父亲的这分担心和爱,直到我做了妈妈,半夜也总惦记着给孩子盖被子的时候才体会到。
  母亲则到处求医问药,后来她听从一位赤脚医生的建议,想方设法让我的身体壮起来。母亲自己养了鸡,保证我一天能吃到一个鸡蛋补充营养。为了增加我的食欲,找人从城里的药店给我买了山楂丸。母亲还带我到田间拔草,在紫外线的沐浴下提高免疫力。母亲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8岁以后,我的身体终于恢复正常。
  身在异乡,外出求学的时候,偶尔生个病,总喜欢给父母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倾诉一下,然后再告诉他们不要担心,病已快痊愈。每每信还未装进信封或电话未挂,感觉病已经好了一多半。如今,而立之年,父母也已过花甲,身为人母的我已懂得了遇事自己扛着,只愿与父母分享快乐,不让他们分担忧愁。
  从沙发上挪着躺到床上,肌肉像一曲跳跃的音符般没有规律地疼痛。“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日子是多么安详……”脑海中忆起史铁生的这句话,拿起手机按捺不住写在朋友圈。“生病了,就多休息!”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十几位好友或微信、或QQ、或电话的问候款款而来。看着抚摸、拥抱、爱心等等温暖的表情包,肌肉的疼痛仿佛暂停了。突然想起写了一半的材料本周必须完成,心头一阵着急。“不怕慢,就怕站。”虽然无力坐在电脑前码字,但是大脑中已经开始构思材料的下半部分。
  中午爱人和儿子回来了,从饭店买了我最爱吃的饺子和鱼香茄子。简单吃了几口,嘴里依然吃不出任何味道。“妈妈,来,喝药。”一股脑喝下去儿子递过来的药,心里祈祷着快快好起来。“你呀!性子太急,容易上火,稍微受点凉就病了。以后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养好身体。别忘了,马上要休年假了,咱们说好要去看看远方的。”爱人安慰着。
  望着懂事的儿子和贴心的爱人,忆起亲朋好友各种方式的关爱,心想:这样的病,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其他文献
友情的温度都是与距离远近密切相关的:距离越近,友情越高温。  吃饭问题  “莫小北,你知道一颗恒星的命运么?”  “一颗恒星的命运?不是发光么?”  “发光?我的意思是,一颗恒星的生命历程。”  “恒星的生命历程?不是发光么?”  “我真是败给你了,莫小北。”仇若琳与莫北走在校园里,总会进行一些很奇怪的对话。他们的思维习惯南辕北辙,从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但是,他们是同桌。其实不管是在信息极不发达的过
期刊
你给世界以恨,世界必将归还你以恨;如果你给世界以爱,世界同样会归还你以爱。  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圣米歇尔山的山脚下。  有一次,我跟随祖父去山上,祖父找寻着他想要找到的某种果实,而我就无聊地东看西看,但是四周一片寂静,除了大山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觉得有些无聊,就对着大山喊了一声:“有人吗?”令人吃惊的是,一个声音紧接着从山里的某个地方传了出来,而且他还在重复我的声音:“有人吗?”  我吃了一惊,
期刊
诚信不是相对的,信用不是视情况而定的,诚实不是一种“按需要”来使用的行为选项,也不是道德工具箱中的一种可调节的工具。  最近,香农·贝克的家庭出了些状况。他们一家有3口人,爸爸、妈妈和女儿。他们都很健康,但是,她和丈夫两人目前都失业了,他们的车急需修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也快要出生了。所以说,贝克家的状况是有点糟糕。  有一天,当他们经过一家商店停车场时,香农在地上捡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4000美
期刊
父亲离开我差不多一年半了。  在没有父亲的这段时日里,我绝少去触碰与父亲有关的时光与情景。不是不愿与漠然,是不敢与脆弱,每每忆起与提及,便有芒刺锥心。  想起父亲,即有一个画面定格在脑子里。父亲去世那年的9月,中午,太阳很毒,父亲站在小区门口,任阳光曝晒,满头满脸尽是汗水。我劝他回家,不肯,说我母亲买菜去了,要等她。父亲尽管患有老年痴呆,但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清醒的。之于父亲,特别是最后几年,母亲便
期刊
故乡原来是有名字的  因国家建设需要  在他的头顶修了一座水库  按辈份,他是山峡大坝的爷爷  他是葛州坝的父亲  他是亚洲第一粘土大坝  ——陆水副坝  就这样,故乡和他的名字就沉到了水底  慢慢的,人们就忘了他的名字  有时,坐车经过  我会望一眼他  有时,我和父親散步到这  和水里的鱼说说话  有时,也会在心里默默地喊他两声  可他,和几十米深的水下石板小街  小街上的青砖布瓦,石狮子,拱
期刊
当它们从热闹的地方抽身而去,留存在内心的便永远是它们最喜欢的东西。  人看鹰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到鹰外在的一面,比如它刚烈的性格和意志,但却看不到它的内心反应,更不知道它在内心想些什么,它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其实,鹰眼里的世界与人眼里的世界并不一样。  先拿捕食来说。鹰从来不和别的动物或飞禽抢猎物,鹰捕获猎物时始终悄无声息,从来都不会让他者发现自己。鹰十分注重捕获猎物的地方,它们对这种地方的要求一般
期刊
生活中,我们也需要用眼泪浸润自己的良知和意识,有时候哭泣并不代表怯懦,那是一种灵魂的发泄方式。  1951年,美国纽约。  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画家齐聚一堂,参加一个盛况空前的艺术画展。评委是各国政要和全球知名艺术家。如果能在画展中获奖,相当于获得了全球认可。  当美国油画家本·沙恩将自己的参赛作品搬上展台,全场一片哗然。巨幅画作上不是枯萎的树叶,就是畸形的动物、失明的天鹅、断了翅膀的蝴蝶
期刊
你知道吗?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能牵着妈妈的手过马路。那样,车再多,人再多,我都不会害怕了……  那条路通向天边  5岁时,她跟邻家小朋友玩,最顽皮的小强问:“彩彩,你是不是像孙悟空一样,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然你怎么没有爸爸妈妈?”  听到这话,她跑回家,问正在剥青豆的姥姥:“我是从哪儿来的?”姥姥瞅了她一眼,低头剥了两个青豆说:“你呀,是你姥爷在咱家花园里用铁锹挖出来的。”她撇撇嘴:“净骗
期刊
外婆,你的安静让这个世界显得聒噪和喧嚣,外婆,好想你再抱抱我。  你没有让我发现莫扎特、莎士比亚或兰波。你没有带我去看过戏剧或展览,没有社交晚餐,没有高级服装秀,更没有去蓝色海岸度假。  但是因为你,我知道了要动手做事;因为你,我认识了在牛圈后面如长长的野草生长着的生活,这生活像雨一样,酸涩而湿润。  外婆,你步履蹒跚,像一艘滿载的船。  外婆,我们要出发了,既不富有也不贫穷,在这片土地上,有支撑
期刊
“在星星的心里,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当我们问起星星时,星星腼腆地笑着,“他是我老爸。”星星紧紧握着老爸粗糙的大手,用手摸着老爸发白的鬓发。  66岁的陈浩田是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河口村村民,14岁丧父、20岁丧母,他自己育有两女一儿,52岁时捡回一弃婴精心抚养。孩子两岁时被确诊为脑瘫,但陈浩田不离不弃,含辛茹苦照顾脑瘫养女14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父爱如山的真正内涵。  视如己出:精心抚养捡来的女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