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因审美而精彩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99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必须从感知开始。在语文学习中,审美感受力的形成表现为: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而语文课文大都是审美的精品,储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而这种美感的发生常常无须旁人诠释、引申、启发、诱导,是由阅读直接领悟,并能引起自身共鸣的。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这一系列心理功能呢?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一、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
  
  语文课的审美对象——课文,它的字、词、句及由词句组成的形象,构成了学生审美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想象、体验、理解的基本着眼点。在教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进而以配乐的形式,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目的在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老舍是怎样向我们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面。然后我又接着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认为是:“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以第一人称方式,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三幅画面合为一个大画面,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学生情趣非常高涨,思维也活跃起来。所以,语文教学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研究学生灵活掌握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研究如何使学生丰富有创造性地感知,理解别人的言语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运用语言描绘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观点的时候,思维上才会有新的飞跃,构思上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应该设置与审美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氛围或情境,使学生通过各个感觉器官体验其美、观照其美
  
  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创设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渲染之中。去感受课文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感应效果。在语文课内,以教室为主要活动区域,以班集体听讲为主要活动形式,审美情境氛围除了录音、图片、多媒体的辅助之外,主要地靠教师本身的活动,以此构成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调。语文教师要能沉浸到课文给予的特定审美情调中,把握住课文或课题的审美内涵,通过自身的语态、表情、手势、语言方式以及讲析节奏的张弛抑扬顿挫,制造出某种“假定性”,创设出某种活生生的审美情境。如在教《卖炭翁》时,有的老师让学生口头描述了卖炭翁的体貌特征,自己还为学生“造型”示范;在讲《孔乙己》时,他又让学生上台扮演孔乙己,让学生做出孔乙己“罩”住碟子,“排”出九文大钱的样子,从中揣摩孔乙己的心态神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出神入化的妙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过于注意讲读程序及一节课的时间分割过程,过分拘泥于交代课文内容和转达编者意图,往往造成“神”游于课文之外,“情”摒出言表之中的情况,这当然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美育目标。
  要构建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仪态的表现,都能达到艺术境界。其次是师生能互敬互爱,有情感共鸣的基础,进入教学活动后,在心灵“默契”的状态下,产生精神共振。再次,还应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教室本身应是富有审美情趣的。
  
  三、应该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协调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情是文之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抓准了情之根,就能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熏陶和感染。所以语文教师的审美评判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学生的审美起到强化的作用。它有利于将审美活动推向高潮,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能以美启真。因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欣赏到文章中春的妩媚,夏的艳丽,秋的悲壮,冬的瑰丽,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不仅可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并准确而有效地将之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叩动心弦,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教师教学风格、特长、习惯的不同,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手段可能各有迥异,但其宗不变:即充分利用课文本身的语言因素、结构因素和其他审美因素,激发学生审美心理功能,达到因文知美、因美解文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旦学生审美感受力的获得,可以使他们在面对一篇审美因素饱满的课文时,能生发出丰富的联想、理解和体验,从而导致新的审美创造的产生。甚至可以将文字表示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感知、理解等心理过程,转变为有别于原文意象本来的审美内涵,比课文中作者创造的某个意象还要广阔丰厚。
  作者单位:温州市苍南县龙港第十中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有车一族往往会在上下班路上免费顺带一些同事、邻居,或者在节假日带上朋友一起出游,可是有一个很隐藏的法律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一旦车辆出了事故,乘车者受到了人身伤害,损
董必武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两会”召开前夕和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成立进入第五个年头之际,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
我们需要英雄和英雄崇拜,需要路遇歹徒时见义勇为、在天灾人祸不期而至时奋不顾身的英雄做精神楷模。但在现代法治社会,我们追崇的必须是理性化、人性化和法治化的英雄观。英
编者推荐:“空包”和“方便袋”的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信任”以很独特的载体。标题宜改为“空包……”——除了承载“信任”外,还承载“对‘信任’投石问路”
倘若中国还被称之为诗的国度,那一定是因为记忆中错位的唐朝。东方,当还有外人含着尊重这样指认中国时,那一定也是因为唐朝的余波所及。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唐朝已成为永远的历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改革开放30年,与经济飞速发展相伴随的重要方面是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30年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
曾经一度不愿在大众面前唱歌,哪怕那歌出自我最喜欢的歌手,哪怕那是我曾千百次独自悄悄哼唱的旋律。偶尔也会被同学拖去KTV,他们笑着闹着吼着,然后将话筒塞到我手里要我唱。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编者推荐:细节寄寓感情——“妈妈舀一小勺稀饭放到嘴边吹吹,然后用嘴唇碰一碰”“远远地看到妈妈抱着他站在门口,妈妈深情地望着我,小家伙很高兴地挥舞着双手”“这小家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