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创建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数学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和合作分享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本文讨论了小学教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调动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内容相对来说要枯燥、乏味,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 这样学生相对被动,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怨学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会让这些学生受益非浅。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她就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借此来帮助学生记住数字。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童话故事中去,进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操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数一数、拼一拼……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 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①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③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
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思考“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我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我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四、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协调作用,让学生感觉亲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蔡老师在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时候就不时地说一句:“这么多人举手,太好了!同学们一天比一天聪明,下面一个个地讲,看谁讲得最好。”“这个问题是难了些,如果谁能回答正确,我们为他鼓掌好不好?”“XX同学讲得真好,但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大家还可以各抒己见嘛,说错了没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蔡老师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及课堂的气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写有下面这道题的小黑板: 把上一行的每个数都减8,得数分别填在下一行□的里面。
11 13 10 15 12 17 16 14 9 18
□ □ □ □ □ □ □ □ □ □
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8,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8(不按顺序),让全班口答。(3)按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卡片8,学生出示数字卡片,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可以理解为: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以上是自己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一些看法。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好组织者的角色,想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课堂由枯燥乏味变为生动、由被动变主动,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无穷的欢乐,这样才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江显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游慧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张英文《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几点策略》
[4]汪祖绳 《小学数学教育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调动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内容相对来说要枯燥、乏味,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 这样学生相对被动,就像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怨学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会让这些学生受益非浅。 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乏味,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她就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银锄,8像葫芦,9像蝌蚪。”借此来帮助学生记住数字。通过这样的教学,让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童话故事中去,进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操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数一数、拼一拼……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 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①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③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
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思考“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我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我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四、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充分发挥语言的协调作用,让学生感觉亲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蔡老师在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时候就不时地说一句:“这么多人举手,太好了!同学们一天比一天聪明,下面一个个地讲,看谁讲得最好。”“这个问题是难了些,如果谁能回答正确,我们为他鼓掌好不好?”“XX同学讲得真好,但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大家还可以各抒己见嘛,说错了没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蔡老师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语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及课堂的气氛。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写有下面这道题的小黑板: 把上一行的每个数都减8,得数分别填在下一行□的里面。
11 13 10 15 12 17 16 14 9 18
□ □ □ □ □ □ □ □ □ □
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8,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8(不按顺序),让全班口答。(3)按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卡片8,学生出示数字卡片,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例如教学《连减应用题》,学生要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解法可以理解为:姐姐有50元,第一天买了衣服用去15元,这时姐姐还剩多少钱?第二天姐姐又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条30元的裙子,姐姐现在还剩多少钱?学生很快地说出;50-15=35(元)35-30=5(元)。从而明白了第一种解法是用连减。情境二:姐姐到商店买衣服用去15元,买裙子用去30元,一共用了多少钱?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钱?列式是:15+30=45(元)50-45=5(元)。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第二种解法的特点是先求两个部分数的和,再用总数减去两部分之和。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以上是自己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一些看法。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好组织者的角色,想法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课堂由枯燥乏味变为生动、由被动变主动,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的无穷的欢乐,这样才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江显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游慧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张英文《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几点策略》
[4]汪祖绳 《小学数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