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正在纷纷议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日渐被新兴电子媒体挤压得似乎失去了往日光辉的时候,“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使传统媒体在历史性特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再次凸显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展现出超强的能量和功效。在手机失去信号、讯息中断、道路不通的瞬间,传统主流媒体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于众声喑哑处放送出超强的主旋律——人的生命之音。
  传统媒体使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救灾现场,部队官兵、白衣战士、青年志愿者拯救生命的忙碌身影,以及国家领导人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全身心关注、全方位筹谋和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的大无畏的人本主义精神。在哀悼日,当所有报纸都成了黑白版,当彩色画面从电视机屏幕上消失,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垂首默哀,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感受到了中国政府人性的光辉。灾难面前,中华儿女空前团结,民族之魂空前凝聚。而这一切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由传统媒体报道所彰显出的主流媒体的强大力量。
  当我们从灾难的阴霾中渐渐回过神来,重新审视身边的众多媒体时,惊喜地发现,与以往任何突发性事件相比,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中,媒体所发挥的力量是超乎寻常的。尤其是传统媒体,从头至尾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不仅反应迅速、真实准确、全面开阔,而且突出现场、尊重生命,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豪情壮志,彰显了主流媒体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它担当了信息传递主力军的作用。迅速及时地进行现场报道,央视持续直播,内容丰富饱满,视角越来越广,信息量越来越大,满足了国内外人民群众渴望了解灾情及救援情况的迫切需要。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15时20分,中央电视台主播海霞就出现在直播台。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不到一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就启动了直播机制,之后连续两周的时间,直播再没有间断,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灾情的主渠道。据统计,赈灾期间,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转播或部分使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信号,其中包括BBC、CNN等境外著名的电视新闻机构。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和省市级纸质媒体,也派出了大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同时在版面上予以大胆创新、精心制作,为读者传递出大量鲜活、重要的抗震救灾信息。
  第二,它彰显了浓郁的主流价值取向。直逼灾难现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成为这次媒体报道的主旋律。
  重大事件提升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固有功能。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张晋升所言,“这次与以往报道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引导的观念不同。以往灾难报道是以对救灾的人报道居多,是推出典型报道的好机会,这次转变为以报道被救者为主”,“从报道事件转向报道人性,从反思问责转向凝聚人心”。的确,当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那一个个在顷刻间消失的生命和在废墟里救人的现场新闻,我们被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的求生救人、英勇顽强、精诚团结深深打动,为做一名中华儿女而深感自豪——这,就是媒体的生命凝聚力!在这场灾难面前,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对新闻素材的筛选中、对新闻价值的取向上,作出了科学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为赢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第三,它表现出传统媒体强大的媒介权威性和公信力。公开、透明、权威,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是这次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
  汶川地震发生的等级,造成的伤亡情况,自始至终救援的每一点进展,国家领导人在救灾现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伤痛之情与威严之仪,每一个决策、每一种思绪,媒体都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和报道,一切都如实客观,没有一点修饰。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判断主流媒体的标准是: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等。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依然肩负着主流媒体的角色地位,承担着传递权威信息资讯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任。
  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互动。
  诚然,我们如此讨论传统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流媒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新型媒体在这场灾难报道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依然凭借其快速、及时、互动、参与者众多等优势,为这次地震、传信、救人与赈灾报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媒体以其极大的信息数量和多样化,向传统主流媒体提供讯息;传统主流媒体则尽快吸纳、整合公民新闻,将其补充到主流新闻渠道之中,发挥其在分散状态下无法发挥的作用。这种整体缔构起来的新闻传播模式极其有效地消弭了谣言与讹误信息,体现出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型数字媒体的互补互动,增强了我国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公信力、凝聚力、美誉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主流媒体地位进行重新肯定,在更深厚的基础上和更高的理论层面上,认识新老媒体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互补互动规律。
  当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否定原有媒介的既有价值。相反,我们应该加强对新旧媒介的比较研究,找出各自的优势,使每一种媒介都扬长避短,发挥出最佳的传播功能。
  (作者单位:郝红霞,开封日报社;王振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英国女作家伊·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里认为,一个好的小说家必须要会说故事,而好的故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它是简单的。这里的简单是指一个作家在选择故事上的简单。二、要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讲的一定是我们感到重要的、感到极端重要的问题,是你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三、一个好的开头。从这个开头可以让读者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好的故事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电视频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条好的电视新
期刊
目前,陕西省的高等师范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新闻专业。它们已经成为陕西新闻战线和梯队里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发展势头和潜力很大。然而,检视各个学校新办新闻专业的现状,让人在充满信心、备受鼓舞的同时,不得不为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忧心。尤其是西安外围薄弱院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    新办新闻专业发展瓶颈问题    新办专业缺少足够的实训平台。新闻专业是术科专业,“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七分采三分写”的性质决定
期刊
广播电视行业目前的定位大都是“事业单位”,而且在很大范围内实施的都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所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也不失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作为县(市)级的广播电视部门,我们多年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很有效的成果,对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和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双赢”。  设计并执行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
期刊
环境新闻始于美国19世纪的资源保护运动,美国是公认的环境新闻的发源地之一,确切地说,环境新闻这个新理论思想指导的新新闻题材,从20世纪70年代后最终得以在美国主流媒体(主要是文字媒体中的报道)确立并发展,其缘起却与普利策新闻奖密不可分,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的新闻报道上的威望及其对新闻报道的指导作用,是美国主流媒体各类报道发展的风向标。    环境新闻在主流媒体缘起的基础    在1970
期刊
科技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阵地,是不可再生的科普资源,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崛起的报纸。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科技报因受都市类报纸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媒体方兴未艾的影响,科技报原有的读者群不断被分化,固有领地逐步缩小,科技报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目前,报业已从媒体经营发展到经营媒体的时代。报业的改革创新必须
期刊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众。群众是实际生活的主体,是所有实际生活的参与者,是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源泉,而群众,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群众这个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从贴
期刊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猝不及防,非常时期媒体如何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让人措手不及。为九个专业广播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提供资源保障的节目资料如何发挥作用,令人深思。  非常时期,广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大灾面前,广播是灾区人民接受信息最为方便快捷的媒体,是向灾区人民传播党和政府的救灾措施、传递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爱心关怀的重要渠道。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报道,
期刊
包装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成功的包装能够提高收视率,从而带动广告收入。新闻节目的包装是一门声、光、电的综合艺术,那么怎样才是成功的包装呢?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局出发,小处着手。首先要把整个频道的定位找准。定位找准以后,就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大包装。比如,国内电视媒体老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包装就非常成功。频道一经推出,就一炮而红。这除了得益于它的央视平台之外,全局包装
期刊
济源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水景观,涌泉、温泉、溪流、潭瀑、河渠、平湖、灌区等并存。为进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济源市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济源打造成一座风景亮丽的“灵秀”水城。  《河南日报》对济源打造“灵秀”水城这一城市建设重大举措高度关注,记者站站长史颂光对此跟踪采访。作者以“新标题
期刊
国家法在任何社会里都只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个部分,除了由政权强加的法律规则外,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并非总体社会的组织权限中产生的“法”。①它们生于民间,存在于人们的感悟之中,②铭刻在人们心里,③作为一种自然秩序维持着民间安定。由于在中国传统语汇里,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因此,与“国家法”相对将其称为“民间法”。④而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生命”乐章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紧密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