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中导条约》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19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7年,美苏签署的《中导条约》,禁止研制、生产和装备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永久有效。但是,今年2月2日,美宣布将在6个月后退出《中导条约》。2019年3月13日,美国防部发表声明称,将于年内试射两型新的陆基中程导弹。其中,陆基中程巡航导弹的试射将在8月进行,射程1000千米,计划18个月后部署;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试射将在11月进行,射程3300~4600千米,计划5年后部署。美以发展现有导弹衍生型号、增加导弹射程的方式,使新型陆基中程导弹快速进入试射阶段。但由于面临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诸多难题,未必会如其所愿。美能否通过发展陆基中程导弹,实现完善核武库、遏制战略对手的目标,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一石三鸟”——以完善核武库、遏制对手和多边核裁为目标


  《中导条约》规定美苏(俄)全部销毁射程500~1000千米的陆基中近程导弹,以及射程为1000~5500千米的陆基中程导弹,包括搭载常规与核弹头的导弹、导弹的陆基发射装置。到1991年,美已按该条约规定销毁了859枚导弹,其中中程导弹689枚,分别是“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和BGM-109G陆基“战斧”巡航导弹,中短程导弹170枚,为“潘兴”1A中短程弹道导弹。时至今日,美退出《中导条约》、放手发展陆基中程导弹,有自己深远的战略图谋,可谓是“一石三鸟”。
  进一步完善核武库。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与前任奥巴马大力倡导构建“无核世界”不同的是,对核力量的发展表现出十分积极态度。2018年2月,美国防部在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中称,美应研发更多种类的核武器,丰富核打击手段,提升核威慑效应。作为“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组成部分之一,美陆基核力量在《中导条约》的限制下,没有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ATACMS陆基战术弹道导弹,射程分别是13000千米和300千米。发展陆基中程导弹,使得美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中、近、远程陆基核打击系统,实现“射程衔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增强对战略对手的遏制能力。关岛被美视为经略亚太的主要基地,这些年一直对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阿普拉海军基地和阿加尼亚海军航空站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改建,在此部署越来越多的各类飞机、水面舰艇、潜艇,包括美军B-52H和B-2A战略轰炸机,“洛杉矶”级和“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而美军清楚地意识到,在关岛以西太平洋活动的美海军舰艇处于反航母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内。因此,美军正谋求对之进行严密保护。而除了反导系统之外,美军拥有这种射程为3300~4600千米的弹道导弹,可以形成有效的威胁能力。
美“潘興”1A中近程弹道导弹,1991年前按《中导条约》销毁
美ATACN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最大射程300千米
“标准”3拦截导弹的陆基发射装置

  尽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与美国总体上存在差距,但至今仍然维持着与美大体相当的战略核力量。这也是双方一直保持着战略均衡态势的根本原因。美国认为,俄近年发展的SSC-8陆基巡航导弹射程在2000~5500千米之间,携载核弹头,可在发射后10分钟内实施核攻击。从莫斯科地区发射的SSC-8导弹,其射程可对西欧的任何目标实施打击,从西伯利亚地区发射则可以实现对美西海岸的控制,已经对美构成了战略威胁。因此,美需要一种与“潘兴”2类似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如同冷战期间一样部署在欧洲,形成与俄对等核威慑的态势。
  增加多边核裁谈判筹码。《中导条约》为美苏(俄)双边条约,也仅限制了美俄发展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但现在,中国、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朝鲜等30多个国家都拥有了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在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背景下,这些国家拥有的这类导弹对美形成一定威胁。美早在2007年及2008年就曾通过联合国呼吁所有拥有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国家,特别是倡议中国等国家加入限制性条约。同时,还不遗余力的使用各种手段,打压、限制其他国家发展这类武器。2019年2月12日,美常驻北约代表哈奇森表示,美国愿意签署一份可取代《中导条约》的新军控条约,当前拥有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各国都应参与缔约。美拥有陆基中程导弹后,一旦展开相关核裁谈判,就可将“对等裁减”作为对其他国家施压的筹码。

“弯道超车”/改进现有导弹,打造《中导条约》“掘墓人”


  美称将在今年8月和11月进行陆基中程导弹的试验,且18个月后部署陆基中程巡航导弹。新型导弹的研制需要较长的周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美不可能从零开始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的陆基中程巡航导弹,更不要说弹道导弹了。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很久以前,在违反《中导条约》的前提下,已经开始了研制工作;或者是对现有导弹系统进行了改进,以此获取新型导弹。综合看,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发展AGM-158C空射巡航导弹的陆基型。如果采用改进现有武器系统的方式来发展陆基中程巡航导弹,那么美现有两种导弹可作为基础型号的备选。第一种是RGM/UGM-109E“战术战斧”远程巡航导弹,第二种是AGM-158C远程反舰巡航导弹。RGM/UGM-109E的研制时间较早,制导系统已经十分落后。但AGM-158C是新型空射巡航导弹。其制导系统更加先进,为惯性复合制导系统,可根据NAVSTAR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修正飞行弹道。在飞行弹道末段,使用红外寻的弹头以及目标自主识别软件设备。红外寻的弹头能够发现隐身、伪装的目标,捕获地面和海洋上的固定目标。因此,美更有可能选择AGM-158C作为发展陆基中程巡航导弹的基础型号。
美“民兵”2洲際弹道导弹,至2008年已经全部退役
美“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800千米
B-1B战略轰炸机投掷AGM-158C远程反舰巡航导弹
RGM/UGM-109E“战术战斧”远程巡航导弹
DDG-62“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
美CG-70“伊利湖”号巡洋舰装备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

  AGM-158C开发计划于2009年启动,研制了A、B两种型号。A型是一种亚音速巡航导弹,以洛马公司的AGM-158 JASSM-ER空地巡航导弹为基础研制,射程930千米。美原计划将B型发展为高超声速(3马赫)导弹,以应对印度、俄罗斯联合发展“布拉莫斯”反舰巡航导弹项目。但是B型的开发项目于2012年1月停止。AGM-158C的飞行试验于2012年5月开始,原计划2014年底交付第一批量产导弹。美军方曾提议拓展AGM-158C的作战能力,使其不仅具备反舰功能,还可以攻击地面目标。该型导弹具备射程远、抗干扰能力强、智能化水平高的3大特点,于2018年12月装备美空军,作为B-1B战略轰炸机的机载武器。计划2019年装备美海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AGM-158C的发射平台“空降”到陆地,还需要配备发射助推器,加装发射助推器可增大其初始速度,在不改造导弹的前体下,使射程达到美方宣布的1000千米。这样就可以使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进行发射。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洛拉尔公司为RUM-139反潜弹道式导弹(“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开发了Mk-114 Mod-0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RUM-139用于取代RUR-5“阿斯洛克”反潜弹道式导弹。RUM-139导弹可以使用MK41垂直发射系统。1995年,收购洛拉尔公司的洛马公司继续研制RUM-139导弹。1996年,研制的RUM-139B导弹以小型鱼雷MK46取代了弹头。2001年,开始研制携载MM54鱼雷的RUM-139C导弹,它的发射重量639千克,其中MK54鱼雷的重量276千克,导弹自身重量363千克。至2007年共交付了450多枚RUM-139系列导弹。这些导弹装备于美国和日本海军,其中约200枚导弹即将退出现役,可改造为AGM-158C导弹的发射助推器。
美海军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携载AGM-158C远程反舰巡航导弹
美RUM-139反潜弹道式导弹
美军在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采用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
波兰在罗马尼亚部署的陆基宙斯盾系统,采用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
发射井中的“民兵”3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美于2013年2月开始进行AGM-158C兼容MK41舰载垂直发射系统的研究。同年9月17日,洛马公司从MK41垂直发射系统上进行了AGM-158C导弹的试射,证明AGM-158C装备RUM-139导弹的Mk-114发射助推器后,从MK41垂直发射系统上发射可行。发射助推器有足够的能量冲破导弹发射箱的陶瓷盖,完成爬升以进行全程制导飞行。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AGM-158C的发射重量约为2吨,发射距离为1000千米,携载WDU-42/B侵彻型弹头,弹头重量450千克。
  美在欧洲部署部署了两个陆基“宙斯盾”系统反导阵地。第一个在罗马尼亚的德维塞卢,2015年5月开始使用。第二个在波兰,预计2020年开始使用。两个反导阵地共有24部MK41垂直发射系统,其携载的部分“标准”3拦截导弹可以替换为AGM-158C导弹。此外,不排除美军还会部署一定数量的机动型发射系统。美已经销毁的BGM-109G陆基巡航导弹就使用机动型发射系统。
  提升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1992年,旧型“民兵”2洲际弹道导弹退役后,美获得了大量无用的导弹级,包括超过500枚的第一级Thiokol M55、第二级Aeroiet SR19和第三级Hercules M57。“民兵”2导弹被大量用于“综合飞行试验”计划的发射活动,测试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要素。美以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级为基础,研制了一系列靶弹,包括Hera、Storm Ⅰ、Storm Ⅱ、SRALT、LRALT,靶弹射程600~5000千米。上述导弹级至少是50年前生产的。导弹的固体燃料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龟裂,对于靶弹来说这并不重要。但是,对于作战装备来讲就不同了,燃料燃烧不稳定会产生不可预测的推力突变,导致命中精度大幅降低。因此,这些导弹级不会用于研制新的中程弹道导弹。2016年3月,洛马公司、波音公司和雷声公司宣布,开始研制一种新型战术弹道导弹,其符合美军使用导弹武器,进行远程纵深作战、打击地面目标的要求,将取代已无法满足美军需求的ATACMS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新型战术弹道导弹装备固体燃料发动机,当时受《中导条约》限制,设计射程500千米。但其M270 MLRS和M142 HIMARS发射系统携载导弹的数量从2个增加到4个,将于2019年依据“精确打击导弹”计划进行试射,预计2023年装备部队。美军最初设想“精确打击导弹”仅用于打击固定地面目标,但后续的改进型将具备打击在地面和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精确打击导弹”的射程可提升到1000千米以上。美宣称11月测试的新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射程为3300~4600千米。这样看,发展“精确打击导弹”的增程衍生型是完成可能的。
美BGM-109G陆基“战斧”巡航导弹,1991年前按《中导条约》全部销毁
AGM-158C远程反舰巡航导弹

“道阻且长”——未来发展困难重重


  美重启中程导弹是政治、军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结果。退出《中导条约》仅为中程导弹的发展扫除了法律障碍,要以一定规模装备部队并形成作战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存在发展经费不足的困难。一种新型号导弹从研制生产到实战部署耗资巨大。美虽然通过改进现有型号的方法缩短了中程导弹的研制周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开发资金。但之后的长期发展,包括进入量产和部署阶段需要巨额资金来支撑。例如,BGM-109G陆基巡航导弹在1988年的单枚造价就达293万美元,美国在欧洲共部署了464枚。同样,“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在西德部署了108枚,在本土部署了42枚。按照1986年货币比价,当时单枚“潘兴”2的价值就达到了529万美元。这还不包括部队训练和建设,以及海外部署的费用。可以预见,美要使中程导弹进入一定规模的实战部署,花费也是天文数字。美政府已经连续6年财政赤字,不得不大幅削减国家预算。在此背景下,虽然国防预算大幅提高,但军事装备采购预算大幅降低。特朗普上任后曾出于商人的精明实施各种开源节流措施,包括削减DDG1000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计划,放慢反导系统部署计划等。此外,还要求部署美部队的国家提高驻军费用的分担比例。今年3月8日与韩国签署了第10份驻韩美军费用分担协定,韩方分摊的费用比上一年增加了8.2%。而此时放言发展新型中程导弹,其经费来源也必然会存在一定困难。
  作战部署地的选择成为难题。美除了本国的关岛外,在海外寻求中程导弹的部署地点不会一帆风顺。美即将试验的陆基中程巡航导弹射程1000千米,在欧洲部署可覆盖莫斯科以西的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但俄罗斯同样也会将自己的核武器瞄准美在欧洲的这些导弹基地,使欧洲担心自己变成美俄之间的核战场。2018年12月26日,德国外长马斯在接受德意志新闻社采访时表示,如果《中导条约》被撕毁,德国坚决反对在欧洲部署装备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而此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表示,北约不希望盟国为应对《中导条约》相关情況而在欧洲额外部署核武器。
  同样,除关岛之外,美在亚洲也同样难寻部署中程导弹之地。日本出于法律限制和对美国的不信任,难以定下同意部署的决心。而韩国一直坚决反对美在韩部署核武器。特别是在当前,韩国积极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背景下,更不可能同意在其领土上部署美国的中程导弹。
  项目推进或将遭受诸多阻碍。美决定发展中程导弹后,需要在年度军事预算的武器采购中由国防部向国会提出申请,在每年度发展节点向国会做出预算使用审查。而中程导弹进入服役和实战部署还需要经过更加复杂的程序。目前,在国内尚未对发展计划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未来2~5年内能否完成上述法律和政府审批程序,还存在不确定因素。而在特朗普政府任期结束后,美新一届政府能否继续发展中程导弹,也存在疑问。可见,即使美政府大张旗鼓宣称退约和发展新型陆基中程导弹,其重启计划也未必会一帆风顺。
  列装部署的周期可能会很长。从美军武器部署流程和实际情况看,即使陆基中程导弹试验能在年内成功完成,其距离进入服役和实战部署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部署陆基机动型巡航导弹需要采购武器,对装备导弹部队的人员进行训练。美称“这可能会在18个月内完成”,而在今年11试射的中程弹道导弹更是“一项长期工作”。美媒体分析称,如果11月的测试证明概念设计可行,即使马上开发、采购和列装陆基中程弹道导弹,也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这一期限的前提是没有任何技术和政治阻碍。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采购与服役时间就如同美军其它装备项目一样,被取消或者延迟。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8日,美国二战大片《血战钢锯岭》在国内上映。该片由著名演员/导演梅尔·吉布森指导,通过医护兵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战冲绳岛战役中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中对人性的反思。自上映以来,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也广受观众好评,被誉为本年度最佳战争电影。  戴斯蒙德·道斯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但属于“七日复临派”,该派的教义要求信众不触碰任何武器。因此当道斯自愿参军后,从新兵训练
2020年2月以来,俄先是宣布以苏霍伊和米格公司为基础,组建俄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军用航空部,后又宣布启动研制第五代轻型多用途前线飞机的消息,像一阵旋风吹遍了俄国内各个角落。尽管新冠病毒肆虐,但丝毫没有减弱俄媒体和俄军事专家的关注度。其中,最关注的焦点就是俄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本文将对俄军事专家观点进行深度分析,并做出客观和有说服力的结论。何谓第五代轻型战机?  俄第五代轻型战机全称为“轻型多用
在我看来,MAG机枪是一只真正的的“缝合怪”。  我的一个师弟有句名言:“世界名枪一大抄,各个都是缝合怪,给我四个小时,我一定能给一款枪找个‘爹’出来。”师弟以话多、能侃而闻名,他说的大多数话我都不记得了,但这句话却牢牢记在了心里。现在这个时代,枪械发展已经高度同质化,相互借鉴、层层借鉴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缝合怪’遍地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缝合怪”中,MAG机枪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
8月15~18日,“2013年台北国际航天暨防务工业展”在台北世贸中心举行,这项两年一届的防务展都被外界视为台湾军工发展的成绩单。主办方称此次展览以“数位战场,国造利器”为主题,结合未来作战运用构想,展示台军高科技武器及岛内军火企业的最新成果,使岛内民众了解台湾当局致力“防卫自主”的努力。但观察这届展览的内容,似乎像是喝一杯白开水。一位台湾军工界人士指出,受到岛内外政治因素影响,再加上开发团队断层
1977年9月上旬,加勒比海岛国古巴和多米尼亚因扣船事件产生龃龉。在外交解决无望之际,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被迫采取“军事心理战”,终于救出被扣船员,而这场大戏的主角就是经典的米格-21歼击机。扣船扣人起风波  上世纪70年代末,美苏冷战在全世界范围达到高峰。在加勒比海,美国针对苏联亲密伙伴古巴采取最严厉的封锁,还强迫加勒比各国与自己步调一致。尽管承受巨大压力,但古巴坚持支持中南美洲的左翼运动
“歼敌者”号战略核潜艇发射K-15潜射弹道导弹示意图  2018年8月12日,印度首艘国产核潜艇“歼敌者”号(INS Arihant)在海面下20米处成功发射了K-15潜射弹道导弹,初步形成“弹艇合一”作战能力,同时也标志着印度继美、俄、英、法、中,成为第6个拥有海基核威慑力量的国家。2018年11月,印度总统莫迪宣布,“歼敌者”号核潜艇携带弹道导弹完成了首次“威慑巡航”,巡航时间超过1个月,加上
不久前,印度国防参谋长、空军司令等军队高层密集发声,表示将调整武器装备现代化计划,全力支持“印度制造”。信誓旦旦的表态折射出印军对本国国防工业的复杂情感。一直以来,国产武器装备都被视为制约印军战备建设的“毒药”,这种现象并未因“印度制造”战略的全面实施而得到显著改善。如今,得到军方支持的“印度制造”,能否“逆袭”成为国产武器装备摆脱低水平发展困境的“灵药”?我们一起来看。胖子并不一定都是大力士  
研制历程  2008年,最后1架图-160在俄罗斯喀山航空生产联合体下线以后,图-160正式停产。但由于图-160的出色性能,很多俄罗斯国家杜马的议员、军界要员一直希望恢复图-160的生产。但步入21世纪以来,各种技术飞速发展,航电设备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研制于20世纪80年代的圖-160基本型已经有些过时了,再简单地恢复图-160基本型的生产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必要改进图-160的设计,使之适应现
2020年2月21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布将耗资约11亿澳元,升级澳空军位于北领地區的廷德尔空军基地。其中,7.37亿澳元用来扩建跑道、增加燃料储存能力和进行工程设计,4.37亿澳元加强基地的关键设施。预计改造工作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2027年完工。  廷德尔空军基地位于达尔文市东南约320千米处,这次升级除了为部署新入驻的F-35A隐身战斗机,还为了加强澳美的军事关系。随着日前美国印太司令部
2019年3月27日,印度进行了代号“沙克提行动”反卫星试验,标志着印度已进入能够击落太空卫星的精英俱乐部,是印度正在成长的开发关键技术的一个缩影,对潜在对手也是一个威慑。我们来关注一下其后的成因和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印度民众在观看莫迪总理关于反卫星试验的电视讲话PDV MK-Ⅱ导弹的结构示意图拦截弹PDV HK发射瞬间反导反卫星能力的积累  事实上,印度发展反导反卫星能力由来已久,印度反卫星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