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东在EMBA的小师妹问她:“东姐,我什么时候才能开悟啊?”王东给出的答案一点也不像答案:“随时随地,不分时间地点。”此处的“悟”,与其说是获得某种艰深而形而上的智慧,不如将其看作一个动作,一个对事物肌理进行梳理的动作。悟是向内的体察,是外部信息和内部感应的瞬间对应,对王东来说,发呆能有所悟,看着月季开了一朵花能悟,当然,最好的悟法是吃顿好的,“想法立马改观。”
和王东聊天,要小心
如果你肚子饿,不要和王东聊天。做餐饮的王东有种神奇的本事:不重样地形容一种又一种食物,有表情,有动作。她一口气说下来,听的人没办法插嘴,但那些你听说过或根本没见过的食物突然就有了画面感和味道。随之而来的是要命的“馋”,你恨不得立即去菜市场重新认识那些你以为熟悉的蔬菜瓜果,或者极力掩饰咽口水的微小动作。即便如此,王东还是会笑眯眯地“火上浇油”:“饿了?”
去过大理的人大概都吃过一种叫“喜洲粑粑”的当地小吃,但没人像王东一样,吃了一口喜洲粑粑,居然顿生从旅行社跳到餐饮界的决心。“面是干层面,手工揉的,又绵又韧;葱是当地的小葱,切成细末;撒在粑粑上的是一层黄豆粉,那是黄豆先在铁锅里炒出香味后再磨成的粉,那个味道,简直……”这是王东吃过最好吃的面食,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到的那么精彩的喜洲粑粑。
在王东看来,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鬼使神差地咬了一口某种食物心中萌生的感动和触动,这是“天意”。天意自然无法批量生产,王东现在的做法是,试着为帮助更多人感受到“天意”制造机会。
这条制造机会的路,王东走了十几年。从旅行社辞职后,她加入谭氏官府菜的团队,成都的餐饮企业数以万计,为什么偏偏是这家?“谭氏官府菜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官府的堂皇,又有家宴的精细心意,换句话说,是最高级别的家宴。你想想,人生中关于美食的最好记忆都与家族和情感相关,因为那是一个主妇的辛苦投入,是用极尽所能获取的真材实料和暖暖的爱意煮出的味道。”
在四川,餐饮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但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无论什么川菜馆子,吃到最后还是麻辣的川味。王东从前东家那里学到不止一样东西:快餐式的烹饪永远无法做出好吃的东西;对味觉而言,味精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烹饪时调料太多,是本末倒置。精力旺盛的实干主义者王东为她的总结打造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这就是璞食天作。
在璞食天作,酱油是正经用豆子酿造的;来自广州的陈皮真的够“陈”,至少存了十年八年;酸汤的酸味让人皱眉之余又快意丛生,因为是用云南的树番茄用四五个小时熬制的;一道简单的炒青菜鲜甜得让人吃惊,却一粒味精也没有放。但凡在这家店里能点到的食物,都是王东理念的践行。“食材都是纯天然,每一道菜无非是我们人为地将天然造物放在一起。如果跟一个人谈论什么是自然,可能说不详尽,而通过食物让你对造物有立体的感知,便可以让人与自然最直接地对话。所以,我认为烹饪食物不应该用非自然的手段去干预它。”王东的意思是,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地在一道菜里放太多调料,“自然之物已经够美了。”
例如怎样得到一碗简单的鲜汤,“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拿南瓜或者红薯切成小块,拍干姜一块,投入清水瓦煲中,等南瓜煮到六成熟时,倒入少许花生油,加入菜心,待锅内沸腾,只须再放少许精盐,一锅鲜汤自然成就。”
你看,就算刚刚吃过饭,也不要和王东聊天。
盘子、锅子、杯子里的事
这几日,王东刚从广东“采菜”回来,为买到一批存了50年的陈皮而兴奋。每次出门,她都会为新发现的东西或者吃到的某个菜而激动。“我从没吃过那么好的鱼头,一点腥味也没有,葱丝姜丝撒上去一蒸,鲜得我无话可说。”“我太佩服广东的厨师了,简直肃然起敬,他们是最懂食物本质的厨师,本质是什么他们就呈现什么。”只有本身是吃货的人,才会这么热爱餐饮事业。
一个真正的美食家,会吃是皮面功夫,会做才是表里如一的真本事。王东对吃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直到现在她每个星期都至少会做两次饭。有时候是在周末,有时候做饭的时间却比较诡异——“特别累,累到脑子转不了的时候,我就变得十分‘家庭妇女’,擦桌子啊做清洁啊做饭啊,因为做饭不动脑筋,特别轻松。”前些天,王东做了一个自称“很有情绪”的莱,她先是心血来潮地想吃烧鸭掌,然后用从广东掏回的干柚子皮,不参考任何菜谱,加蜂蜜煨发,和鹅掌一起焖制,再加少许陈皮,便发出“一阵出神入化的香”,又突发奇想地加入了罗汉果,香味丝丝入扣地传出厨房。待上桌时,只剩下白骨一堆。这种心血来潮的事经常发生,王东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吃到自己做的菜,于她而言,情绪来了就做,不为结果。
王东也爱茶,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泡菜。从前她对泡茶的细节十分讲究,水温多少,时间多长,次次都要计算清楚。后来有一次,王东和茶道高人同席而坐,她问:“台湾茶是滚水泡17秒还是18秒?”高人笑了:“随性就好。”王东豁然开朗,茶的乐趣在于心情,而不是器物和水。她说:“茶与水相遇,芬芳渐显,几水之后,回归淡,天命如此,无关虚实。”关于随性,还有一个故事。某次王东和朋友品茶,有人抿了一口茶汤后长叹:“我喝出了松树的味道。”“谁在乎这茶到底有没有松树的味道?你心中有松树,就能喝出这个味道。”从前她喝茶事事求解,现在淡然处之,“不求甚解,能不能喝出境界,自己悟吧。”
修为,是造作的反面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王东不成信仰的信仰观。这不妨碍她进教堂听别人说什么,也不妨碍她参与朋友组织的在某个大庙听经的活动,更不妨碍她早上看《道德经》,晚上看佛经。“什么叫信仰?信而仰之就是信仰。再说简单点,你觉得自己搞不定的事,相信有一个万能的老大帮你搞定,这是把自己的事情外包的做法,我不干,我享受自我开悟的过程。”
不是任何宗教信徒的王东更信奉的是个人修为,“修为分很多种,知识修为、阅历修为、言行合一的修为。”远行,更像是一场精神的脱轨。今年,在薰衣草盛开的季节,王东将计划一趟普罗旺斯自驾之旅,先到德国,再租辆车一路开进花儿绽放的法国小镇。
修为也可以与心灵相关。王东在自家花园里修了一方池塘,起初养了很多鱼,却不知道为什么鱼一条接一条地死去。父亲建议她种些荷花,以给池塘多提供点生气。养荷花之后,幸存的6条鱼竟一口气把“家族”发展到了几百条。一次王东隔着窗子看见池塘边站着一只白鹭,正在大叹其神行俊朗,没想白鹭一转头,嘴里叼着一只她家的鱼。原先她是想撵走白鹭,又想,天地尚且不仁,我又何必插一竿子。
穿衣打扮也有修为。王东爱穿布衣,喜欢素雅简单的颜色。家中没有繁复雕琢的家具。“一个人喜欢的物件是内心的物化反应。我喜欢的,是无声地否定造作,又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反省。”
当然,吃,更是修为。一个西南建筑设计院的朋友来王东的店里吃了一次饭,感叹说:“其实懂得建筑的 人就应该懂得做菜,两者异曲同工,无非都是将看似没有关联的元素,按自我的理解和方式进行不断的组合和排列,以重组来表达美。”来璞食天作的客人,大多因为这里的菜天然淳朴又美味而飞快地爱上这里,但也有人对这种不花哨、少调味品的菜表示不理解。这种时候,王东有自己的骄傲:“你不欣赏是你的事,但我有我的表达。”
在所有的事物中,王东偏爱一切自然而然的人与物,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贯彻这种想法。“人和人之间是有气场的,气场对,就对。我特别抗拒‘有愿望’的人际关系,就像是如果有人与我气场不对,偏要来交好,那我就跑。如果是拿精神分析这套学说来研究我的古怪,那我更抗拒。”说完,她又笑:“你说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与王东说话,她讲得高兴,旁人也都听得兴致勃勃。她这一分钟在聊西班牙风干火腿的无穷韵味,下一分钟就转到大石西路附近的某家让她极其迷恋的豆花,并且她会热情地邀请:“走,哪天我们去吃。”你会不知不觉地想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快乐、热情、精力充沛、敢想敢做。虽然生活简单,却自成一套自给自足的体系。王东不仅是个与之聊天总让人饥肠辘辘的人,她也让人看到,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言行一致依然有实现的可能。
王东小讲堂
渠成,水自到
Q=《成都女报》
A=王东
Q:你认为女性要怎样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给自足?
A:简单,该摔就得摔,摔了就悟了,但有一个前提:摔了得长脑子。经历的事情多了,一些人会渐渐获得总结、判断的能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便是自给自足。
Q:如果暂时做不到自给自足,在遭遇困境时,能从哪些方面获得力量?
A:举个例子,我30岁时在旅行社工作,管十来个人。骨子里我是个非常不喜欢搞人际关系的人,但我的职业要求我面对人际关系,我就开始尝试学习心理建设和行为技术。再后来,一个几百人的团队摆在我面前时,我又搞不定了。我寻求力量的办法是去读EMBA,在更高的知识台阶上去俯瞰原来的地面,问题似乎就变得清晰了。
Q:前提是要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A:是的,要坦诚,不装。
Q:在坚持自己的餐饮理念时,如果理念与市场是相左的,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A:凡事凡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与各种矛盾和完全相左的现状共生,是我目前能悟到的最管用的东西。有句话叫:渠成,水自到。你同意吗?
和王东聊天,要小心
如果你肚子饿,不要和王东聊天。做餐饮的王东有种神奇的本事:不重样地形容一种又一种食物,有表情,有动作。她一口气说下来,听的人没办法插嘴,但那些你听说过或根本没见过的食物突然就有了画面感和味道。随之而来的是要命的“馋”,你恨不得立即去菜市场重新认识那些你以为熟悉的蔬菜瓜果,或者极力掩饰咽口水的微小动作。即便如此,王东还是会笑眯眯地“火上浇油”:“饿了?”
去过大理的人大概都吃过一种叫“喜洲粑粑”的当地小吃,但没人像王东一样,吃了一口喜洲粑粑,居然顿生从旅行社跳到餐饮界的决心。“面是干层面,手工揉的,又绵又韧;葱是当地的小葱,切成细末;撒在粑粑上的是一层黄豆粉,那是黄豆先在铁锅里炒出香味后再磨成的粉,那个味道,简直……”这是王东吃过最好吃的面食,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到的那么精彩的喜洲粑粑。
在王东看来,在某个地点,某个时间,鬼使神差地咬了一口某种食物心中萌生的感动和触动,这是“天意”。天意自然无法批量生产,王东现在的做法是,试着为帮助更多人感受到“天意”制造机会。
这条制造机会的路,王东走了十几年。从旅行社辞职后,她加入谭氏官府菜的团队,成都的餐饮企业数以万计,为什么偏偏是这家?“谭氏官府菜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官府的堂皇,又有家宴的精细心意,换句话说,是最高级别的家宴。你想想,人生中关于美食的最好记忆都与家族和情感相关,因为那是一个主妇的辛苦投入,是用极尽所能获取的真材实料和暖暖的爱意煮出的味道。”
在四川,餐饮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但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无论什么川菜馆子,吃到最后还是麻辣的川味。王东从前东家那里学到不止一样东西:快餐式的烹饪永远无法做出好吃的东西;对味觉而言,味精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烹饪时调料太多,是本末倒置。精力旺盛的实干主义者王东为她的总结打造了一个实践的平台,这就是璞食天作。
在璞食天作,酱油是正经用豆子酿造的;来自广州的陈皮真的够“陈”,至少存了十年八年;酸汤的酸味让人皱眉之余又快意丛生,因为是用云南的树番茄用四五个小时熬制的;一道简单的炒青菜鲜甜得让人吃惊,却一粒味精也没有放。但凡在这家店里能点到的食物,都是王东理念的践行。“食材都是纯天然,每一道菜无非是我们人为地将天然造物放在一起。如果跟一个人谈论什么是自然,可能说不详尽,而通过食物让你对造物有立体的感知,便可以让人与自然最直接地对话。所以,我认为烹饪食物不应该用非自然的手段去干预它。”王东的意思是,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地在一道菜里放太多调料,“自然之物已经够美了。”
例如怎样得到一碗简单的鲜汤,“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拿南瓜或者红薯切成小块,拍干姜一块,投入清水瓦煲中,等南瓜煮到六成熟时,倒入少许花生油,加入菜心,待锅内沸腾,只须再放少许精盐,一锅鲜汤自然成就。”
你看,就算刚刚吃过饭,也不要和王东聊天。
盘子、锅子、杯子里的事
这几日,王东刚从广东“采菜”回来,为买到一批存了50年的陈皮而兴奋。每次出门,她都会为新发现的东西或者吃到的某个菜而激动。“我从没吃过那么好的鱼头,一点腥味也没有,葱丝姜丝撒上去一蒸,鲜得我无话可说。”“我太佩服广东的厨师了,简直肃然起敬,他们是最懂食物本质的厨师,本质是什么他们就呈现什么。”只有本身是吃货的人,才会这么热爱餐饮事业。
一个真正的美食家,会吃是皮面功夫,会做才是表里如一的真本事。王东对吃饭保持着高度的热情,直到现在她每个星期都至少会做两次饭。有时候是在周末,有时候做饭的时间却比较诡异——“特别累,累到脑子转不了的时候,我就变得十分‘家庭妇女’,擦桌子啊做清洁啊做饭啊,因为做饭不动脑筋,特别轻松。”前些天,王东做了一个自称“很有情绪”的莱,她先是心血来潮地想吃烧鸭掌,然后用从广东掏回的干柚子皮,不参考任何菜谱,加蜂蜜煨发,和鹅掌一起焖制,再加少许陈皮,便发出“一阵出神入化的香”,又突发奇想地加入了罗汉果,香味丝丝入扣地传出厨房。待上桌时,只剩下白骨一堆。这种心血来潮的事经常发生,王东根本不在乎能不能吃到自己做的菜,于她而言,情绪来了就做,不为结果。
王东也爱茶,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泡菜。从前她对泡茶的细节十分讲究,水温多少,时间多长,次次都要计算清楚。后来有一次,王东和茶道高人同席而坐,她问:“台湾茶是滚水泡17秒还是18秒?”高人笑了:“随性就好。”王东豁然开朗,茶的乐趣在于心情,而不是器物和水。她说:“茶与水相遇,芬芳渐显,几水之后,回归淡,天命如此,无关虚实。”关于随性,还有一个故事。某次王东和朋友品茶,有人抿了一口茶汤后长叹:“我喝出了松树的味道。”“谁在乎这茶到底有没有松树的味道?你心中有松树,就能喝出这个味道。”从前她喝茶事事求解,现在淡然处之,“不求甚解,能不能喝出境界,自己悟吧。”
修为,是造作的反面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王东不成信仰的信仰观。这不妨碍她进教堂听别人说什么,也不妨碍她参与朋友组织的在某个大庙听经的活动,更不妨碍她早上看《道德经》,晚上看佛经。“什么叫信仰?信而仰之就是信仰。再说简单点,你觉得自己搞不定的事,相信有一个万能的老大帮你搞定,这是把自己的事情外包的做法,我不干,我享受自我开悟的过程。”
不是任何宗教信徒的王东更信奉的是个人修为,“修为分很多种,知识修为、阅历修为、言行合一的修为。”远行,更像是一场精神的脱轨。今年,在薰衣草盛开的季节,王东将计划一趟普罗旺斯自驾之旅,先到德国,再租辆车一路开进花儿绽放的法国小镇。
修为也可以与心灵相关。王东在自家花园里修了一方池塘,起初养了很多鱼,却不知道为什么鱼一条接一条地死去。父亲建议她种些荷花,以给池塘多提供点生气。养荷花之后,幸存的6条鱼竟一口气把“家族”发展到了几百条。一次王东隔着窗子看见池塘边站着一只白鹭,正在大叹其神行俊朗,没想白鹭一转头,嘴里叼着一只她家的鱼。原先她是想撵走白鹭,又想,天地尚且不仁,我又何必插一竿子。
穿衣打扮也有修为。王东爱穿布衣,喜欢素雅简单的颜色。家中没有繁复雕琢的家具。“一个人喜欢的物件是内心的物化反应。我喜欢的,是无声地否定造作,又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反省。”
当然,吃,更是修为。一个西南建筑设计院的朋友来王东的店里吃了一次饭,感叹说:“其实懂得建筑的 人就应该懂得做菜,两者异曲同工,无非都是将看似没有关联的元素,按自我的理解和方式进行不断的组合和排列,以重组来表达美。”来璞食天作的客人,大多因为这里的菜天然淳朴又美味而飞快地爱上这里,但也有人对这种不花哨、少调味品的菜表示不理解。这种时候,王东有自己的骄傲:“你不欣赏是你的事,但我有我的表达。”
在所有的事物中,王东偏爱一切自然而然的人与物,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贯彻这种想法。“人和人之间是有气场的,气场对,就对。我特别抗拒‘有愿望’的人际关系,就像是如果有人与我气场不对,偏要来交好,那我就跑。如果是拿精神分析这套学说来研究我的古怪,那我更抗拒。”说完,她又笑:“你说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与王东说话,她讲得高兴,旁人也都听得兴致勃勃。她这一分钟在聊西班牙风干火腿的无穷韵味,下一分钟就转到大石西路附近的某家让她极其迷恋的豆花,并且她会热情地邀请:“走,哪天我们去吃。”你会不知不觉地想要成为她那样的人:快乐、热情、精力充沛、敢想敢做。虽然生活简单,却自成一套自给自足的体系。王东不仅是个与之聊天总让人饥肠辘辘的人,她也让人看到,在这个浮夸的世界里,言行一致依然有实现的可能。
王东小讲堂
渠成,水自到
Q=《成都女报》
A=王东
Q:你认为女性要怎样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给自足?
A:简单,该摔就得摔,摔了就悟了,但有一个前提:摔了得长脑子。经历的事情多了,一些人会渐渐获得总结、判断的能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便是自给自足。
Q:如果暂时做不到自给自足,在遭遇困境时,能从哪些方面获得力量?
A:举个例子,我30岁时在旅行社工作,管十来个人。骨子里我是个非常不喜欢搞人际关系的人,但我的职业要求我面对人际关系,我就开始尝试学习心理建设和行为技术。再后来,一个几百人的团队摆在我面前时,我又搞不定了。我寻求力量的办法是去读EMBA,在更高的知识台阶上去俯瞰原来的地面,问题似乎就变得清晰了。
Q:前提是要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A:是的,要坦诚,不装。
Q:在坚持自己的餐饮理念时,如果理念与市场是相左的,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A:凡事凡人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与各种矛盾和完全相左的现状共生,是我目前能悟到的最管用的东西。有句话叫:渠成,水自到。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