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在过去那种集中上课传授心理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面对面心理疏导等样式较为单一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易于为他们喜爱和接受的工作样式。针对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心理特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实现将服务关口前移,由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变。心理服务工作要改变那种重基础知识轻操作技能,重质的判断轻量的分析的粗放型模式,向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结合的精细模式转变。
关键词:院校心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需求更加多样。我们必须着眼“四个转变”,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喜好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成效明显,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国际交流日趋广泛,各种信息通过现代传播途径轻便快捷地进入,高职院校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参与意识强烈。适应这一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
具体说来,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在过去那种集中上课传授心理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面对面心理疏导等样式较为单一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易于为他们喜爱和接受的工作样式。比如:以“院校心理健康文化节”为载体,融名师讲坛、团体辅导、电影赏析、展板接力、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样式为一体,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定期开展,并形成制度规范。不要认为这些活动有些“小儿科”,也许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一次精妙绝伦的讲演,就能触碰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而在一个个看似无心的小游戏之后,也许成功帮助个别同学摆脱在陌生人面前的羞涩,敞开心扉接纳他人,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总之,这些丰富多彩、生动多样的活动,既能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喜好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强的心理需求,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又能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心理知识,使他们充分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达到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服务目的。
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渴望独立自主处理自我事务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他助向自助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范围大都在17、18岁到2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突出表现在:思维能力达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适应这一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由“他助服务”向“自助服务”的转变。
所谓“他助服务”,指的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服务,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人——人”服务形式,其优点在于诊断比较客观准确,能够实施双向互动,反馈及时,缺点是限于心理服务人员的缺乏,有时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只能使少数人受益。“自助服务”主要指通过类似“心理专家系统”一类软件,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适的“人——机”服务形式,其优点在于服务面宽,受益面广,能最大限度满足需求,缺点是只有单向交流,缺乏反馈。鉴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属于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具有相似性,带有普遍性,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和偏见,专业机构和专业心理学人才奇缺,以及学习训练的紧张性等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心理专家系统”一类的软件,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一些常见的、一般的心理问题,提供解答和疏导方法,就像“自助银行”一样,点击某一类问题,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和专业指导,既帮助解决了问题,又适应了青年人心理特点,还可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观念超前,敢想敢干却又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改革开放年代,网络的空前普及运用,海量的信息源源不断,使得这代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而且敢想敢干,敢闯敢拼。他们生活環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优裕的物质生活容易滋长“娇骄”二气,由于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社会经历过于简单,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
针对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一普遍性的“心理特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实现将服务关口前移,由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变。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把好入口关。科学规范地做好入校前的心理筛选工作,确保基础性质量,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其次,科学规范地做好入校后的心理测评工作,确保心中有数。科学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对严重者及时进行干预,跟踪服务,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第三,及时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放假、考试、面试、就业等关键时期的心理服务工作,实现对其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早治疗,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四、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需求丰富,解决问题要求迫切和看重实效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开放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丰富多样,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更有发展需求和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同时,当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疑难困惑时,一般都能主动求助或自我调适,而且不少人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迫切,更看重辅导咨询的效果,以实效作为评判标准。因此,心理服务工作要改变那种重基础知识轻操作技能,重质的判断轻量的分析的粗放型模式,向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结合的精细模式转变。
精细化的心理服务,首先是一种态度。要尊重求助者,尊重其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要坚持以求助者为中心,感同身受地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助其缓解和解决心灵的痛苦。其次是一种规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不是随意的谈话聊天,而是心理咨询师依据求助者的问题和症结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按一定程序实施的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特殊工作过程,是一种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技术规范进行的有序操作。实现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心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尽管近年来院校心理服务工作发展很快,成效卓著,但这项工作与青年学子心理素质要求更高的客观实际,与满足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仍有差距。目前,许多在院校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时间接受正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心理服务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职服务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是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是院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深入探索特点规律、紧贴客观实际,充分兼顾高职院校的内在环境、专业特色和学生队伍结构属性,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细化方案、区分责任,不断提高心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构建和谐院校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西南大学学报,2011.05
[2]李忠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关键词:院校心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环境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增多、心理需求更加多样。我们必须着眼“四个转变”,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喜好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建设成效明显,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国际交流日趋广泛,各种信息通过现代传播途径轻便快捷地进入,高职院校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参与意识强烈。适应这一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由“单一”向“多样”的转变。
具体说来,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在过去那种集中上课传授心理知识、开展心理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面对面心理疏导等样式较为单一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易于为他们喜爱和接受的工作样式。比如:以“院校心理健康文化节”为载体,融名师讲坛、团体辅导、电影赏析、展板接力、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样式为一体,作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定期开展,并形成制度规范。不要认为这些活动有些“小儿科”,也许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一次精妙绝伦的讲演,就能触碰到他们的内心深处;而在一个个看似无心的小游戏之后,也许成功帮助个别同学摆脱在陌生人面前的羞涩,敞开心扉接纳他人,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总之,这些丰富多彩、生动多样的活动,既能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喜好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强的心理需求,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又能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心理知识,使他们充分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达到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服务目的。
二、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渴望独立自主处理自我事务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他助向自助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范围大都在17、18岁到2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达到成熟水平。突出表现在:思维能力达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个性趋于定型,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适应这一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逐步实现由“他助服务”向“自助服务”的转变。
所谓“他助服务”,指的是由专业人员提供的心理服务,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人——人”服务形式,其优点在于诊断比较客观准确,能够实施双向互动,反馈及时,缺点是限于心理服务人员的缺乏,有时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只能使少数人受益。“自助服务”主要指通过类似“心理专家系统”一类软件,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适的“人——机”服务形式,其优点在于服务面宽,受益面广,能最大限度满足需求,缺点是只有单向交流,缺乏反馈。鉴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属于成长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很多问题具有相似性,带有普遍性,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误解和偏见,专业机构和专业心理学人才奇缺,以及学习训练的紧张性等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心理专家系统”一类的软件,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一些常见的、一般的心理问题,提供解答和疏导方法,就像“自助银行”一样,点击某一类问题,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和专业指导,既帮助解决了问题,又适应了青年人心理特点,还可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观念超前,敢想敢干却又抗挫折能力较差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改革开放年代,网络的空前普及运用,海量的信息源源不断,使得这代人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而且敢想敢干,敢闯敢拼。他们生活環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优裕的物质生活容易滋长“娇骄”二气,由于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社会经历过于简单,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
针对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一普遍性的“心理特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亟需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实现将服务关口前移,由事后干预向事前预防转变。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把好入口关。科学规范地做好入校前的心理筛选工作,确保基础性质量,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其次,科学规范地做好入校后的心理测评工作,确保心中有数。科学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对严重者及时进行干预,跟踪服务,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第三,及时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放假、考试、面试、就业等关键时期的心理服务工作,实现对其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疏导、早治疗,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四、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需求丰富,解决问题要求迫切和看重实效的特点,心理服务工作要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个性开放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需求丰富多样,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更有发展需求和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同时,当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疑难困惑时,一般都能主动求助或自我调适,而且不少人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迫切,更看重辅导咨询的效果,以实效作为评判标准。因此,心理服务工作要改变那种重基础知识轻操作技能,重质的判断轻量的分析的粗放型模式,向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质的判断和量的分析结合的精细模式转变。
精细化的心理服务,首先是一种态度。要尊重求助者,尊重其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要坚持以求助者为中心,感同身受地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助其缓解和解决心灵的痛苦。其次是一种规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不是随意的谈话聊天,而是心理咨询师依据求助者的问题和症结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按一定程序实施的深入和有针对性的特殊工作过程,是一种按照心理学规律和技术规范进行的有序操作。实现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心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尽管近年来院校心理服务工作发展很快,成效卓著,但这项工作与青年学子心理素质要求更高的客观实际,与满足广大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仍有差距。目前,许多在院校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时间接受正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心理服务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职服务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是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的关键所在。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是院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必须深入探索特点规律、紧贴客观实际,充分兼顾高职院校的内在环境、专业特色和学生队伍结构属性,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细化方案、区分责任,不断提高心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构建和谐院校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西南大学学报,2011.05
[2]李忠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