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营资本投资参股农村银行机构,加快“产融结合”,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村镇银行为例,剖析了民营资本参股农村银行机构伴生的风险隐患,提出必须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等策略加以正确规范引导。
[关键词]民营资本 农村 银行机构 风险 约束
2012年3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股新型金融组织,民营资本投资参股农村银行机构的途径和额度正日益扩大。民营资本的加入为银行系统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是与之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这里,我们重点以目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较高的村镇银行为样本,对其在民营资本影响下的银行经营特征及伴生的隐患进行剖析研究。
一、民营资本参股农村银行机构伴生的风险隐患
1.民营资本具有逐利性,极易偏离服务宗旨
出资人在入股农村银行机构之初,都能恪守承诺,严格执行法规政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然而民营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一旦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监管,必然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寻求新的市场定位,追逐短期价值洼地,将服务“三农”的宗旨束之高阁,苦心钻研政策“空子”,大打所谓“擦边球”,很难坚持一贯的履行既定承诺,从而违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银行业的政策初衷。尤其是目前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往往不能达标;农户贷款余额离50%的规定标准,一般也有较大差距。
2.入股动机具有利己性,极易产生关联交易
部分民营资本入股动机不纯,企图介入银行意在“圈钱”,长期占用银行信贷资金,甚至是用他行信贷资金入股。某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几家利益集团形成联盟,以“一致行动”控制参股银行机构经营,造成银行机构与企业过度关联,违规运用金融杠杆,解决企业财务危机。
3.投资规划具有短期性,极易诱发违规风险
一般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较为短视,觊觎银行业“丰厚利润回报”,具有追求规模冲动和盲目做大愿望。例如:村镇银行在组建初期,受到资信不足、业务结构单一等先天因素影响,必然面临经营困难。从其实际表现看,其管理者虑及短期业绩和股东分红,缺乏对农村市场深耕细作的决心和长期谋划,而热衷于一些“短平快”的业务品种;为了追求短期盈利,也可能贸然进入高风险项目;也可能过度使用投资现有银行体系的功能,甚至不惜冒着市场退出的风险,从事倒卖票据、异地授信、高息揽存恶性竞争等违规行为,使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积聚大量经营风险。
4.存款人保障体系缺失,极易导致风险扩散
银行业是一个具有典型委托代理关系的高负债行业,然而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形成有效存款人保障体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淡薄。普通民营企业存在资信不足和经营的短期性,民营资本控股的农村法人银行在缺乏国家信用担保和存款保险的条件下,极易通过申请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存款人或其他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如果其未来参加了同业拆借和票据承兑,其风险将会在金融系统传染扩散,一家银行破产将会动摇农村公众对农村银行业的信心,从而产生挤兑风险,引起“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
二、应对策略
1.恪守服务“三农”宗旨,树立稳健经营理念
为抑制民营资本的逐利性,新型农村银行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恪守办行宗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弥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真正反哺地方实体经济。二是坚持审慎经营,明确长期发展规划,立足对农村市场进行精耕细作,而不宜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更不能从事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三是结合地区实际,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服务创新,努力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强化风险管理架构,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一方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资本风险控制,强调优化股权结构,严格规范募股、扩股、转让行为,制定大股东持股比例上限,防止股东一股独大或恶意串通控制银行经营的现象发生,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控管理,民营资本注入的农村新型银行机构在成立之初,就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明确合规考核标准,加大稽核检查力度,严格落实风险问责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3.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配套监管体系
监管部门应本着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退出的原则,建立配套监管体系。一是严格市场准入,专门制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银行业的条件和规则,重点识别不合格股东,防止过度竞争,确保运营安全。二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明确民营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和权责义务,同时建立市场退出问责制,有效打击金融犯罪。三是加强日常审慎监管,完善风险评价和预警体系,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手段,有效防范和及时控制各类风险发生。
4.防范小型银行信用危机,构建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资本参股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其规模较小且资本实力有限,缺乏国家信用担保,公信力不足,导致居民储蓄业务开展一直难以打开局面。为此,监管部门应借鉴国外的银行危机救助机制,有计划的组织为数众多的农村新型银行机构联合出资,加快建立自己的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文凯.温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融结合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1.(4)
[2]杨涛.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根本问题[J].西部论丛,2010.(1)
[3]董成书,李剑峰.关于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思考.科技咨讯,2007.(10)
[关键词]民营资本 农村 银行机构 风险 约束
2012年3月,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股新型金融组织,民营资本投资参股农村银行机构的途径和额度正日益扩大。民营资本的加入为银行系统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是与之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这里,我们重点以目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较高的村镇银行为样本,对其在民营资本影响下的银行经营特征及伴生的隐患进行剖析研究。
一、民营资本参股农村银行机构伴生的风险隐患
1.民营资本具有逐利性,极易偏离服务宗旨
出资人在入股农村银行机构之初,都能恪守承诺,严格执行法规政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然而民营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一旦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监管,必然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寻求新的市场定位,追逐短期价值洼地,将服务“三农”的宗旨束之高阁,苦心钻研政策“空子”,大打所谓“擦边球”,很难坚持一贯的履行既定承诺,从而违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银行业的政策初衷。尤其是目前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往往不能达标;农户贷款余额离50%的规定标准,一般也有较大差距。
2.入股动机具有利己性,极易产生关联交易
部分民营资本入股动机不纯,企图介入银行意在“圈钱”,长期占用银行信贷资金,甚至是用他行信贷资金入股。某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几家利益集团形成联盟,以“一致行动”控制参股银行机构经营,造成银行机构与企业过度关联,违规运用金融杠杆,解决企业财务危机。
3.投资规划具有短期性,极易诱发违规风险
一般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较为短视,觊觎银行业“丰厚利润回报”,具有追求规模冲动和盲目做大愿望。例如:村镇银行在组建初期,受到资信不足、业务结构单一等先天因素影响,必然面临经营困难。从其实际表现看,其管理者虑及短期业绩和股东分红,缺乏对农村市场深耕细作的决心和长期谋划,而热衷于一些“短平快”的业务品种;为了追求短期盈利,也可能贸然进入高风险项目;也可能过度使用投资现有银行体系的功能,甚至不惜冒着市场退出的风险,从事倒卖票据、异地授信、高息揽存恶性竞争等违规行为,使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积聚大量经营风险。
4.存款人保障体系缺失,极易导致风险扩散
银行业是一个具有典型委托代理关系的高负债行业,然而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形成有效存款人保障体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淡薄。普通民营企业存在资信不足和经营的短期性,民营资本控股的农村法人银行在缺乏国家信用担保和存款保险的条件下,极易通过申请破产保护等方式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存款人或其他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如果其未来参加了同业拆借和票据承兑,其风险将会在金融系统传染扩散,一家银行破产将会动摇农村公众对农村银行业的信心,从而产生挤兑风险,引起“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
二、应对策略
1.恪守服务“三农”宗旨,树立稳健经营理念
为抑制民营资本的逐利性,新型农村银行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恪守办行宗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弥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真正反哺地方实体经济。二是坚持审慎经营,明确长期发展规划,立足对农村市场进行精耕细作,而不宜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更不能从事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三是结合地区实际,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服务创新,努力拓展业务发展空间。
2.强化风险管理架构,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一方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资本风险控制,强调优化股权结构,严格规范募股、扩股、转让行为,制定大股东持股比例上限,防止股东一股独大或恶意串通控制银行经营的现象发生,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控管理,民营资本注入的农村新型银行机构在成立之初,就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明确合规考核标准,加大稽核检查力度,严格落实风险问责制,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3.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配套监管体系
监管部门应本着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退出的原则,建立配套监管体系。一是严格市场准入,专门制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银行业的条件和规则,重点识别不合格股东,防止过度竞争,确保运营安全。二是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明确民营银行退出市场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和权责义务,同时建立市场退出问责制,有效打击金融犯罪。三是加强日常审慎监管,完善风险评价和预警体系,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测等手段,有效防范和及时控制各类风险发生。
4.防范小型银行信用危机,构建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民营资本参股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其规模较小且资本实力有限,缺乏国家信用担保,公信力不足,导致居民储蓄业务开展一直难以打开局面。为此,监管部门应借鉴国外的银行危机救助机制,有计划的组织为数众多的农村新型银行机构联合出资,加快建立自己的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文凯.温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产融结合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1.(4)
[2]杨涛.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根本问题[J].西部论丛,2010.(1)
[3]董成书,李剑峰.关于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思考.科技咨讯,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