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保险精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22ss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交叉学科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地方高校非保险专业开设保险精算课程的意义、定位及其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而考虑了综合性边缘交叉课程与主专业核心培养目标的利弊关系。
  [关键词]保险精算;地方高校;交叉学科;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5-0061-03
  0引言
  自公元14世纪后半叶在欧洲的意大利出现海上保险至今,保险业已经走过近800年的发展历程。保险业通过保险商品关系实现对保险商品的经济损失补偿,进而为社会及其成员提供在未来不确定风险发生时的金融安全保障。它已成为现代金融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保险业,特别是真正按市场准则运作的保险业,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随之而来的保险精算教育在发展的规模、模式、质量等方面也与其存在较大差距。1988年北美精算师协会与南开大学联合招收我国第一批精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1年湖南财经学院首次招收保险精算本科班,这些工作标志着我国高等保险精算教育正式诞生。近20年来,随着国内保险业的迅速扩张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保险精算教育日益发展壮大[1-4],许多重点大学和财经类大学相继成立保险学院或保险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保险专业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各地方高校非保险专业如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等也纷纷开设保险类课程,其中开设最为普遍的课程当属保险精算。保险精算是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业务中需要精确计算的项目,如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等保险具体问题的计算。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非保险专业开设保险精算这门课程存在诸多教学与教材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保险业务知识和精算学知识的占比不合理,课程内容取舍与主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不清晰,通用教材偏少等等。本文基于交叉学科教育的观点,探讨地方高校非保险专业开设保险精算课程的意义及在主专业中的定位,并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思考。
  1存在问题及其根源
  文献[1-4]从设立保险精算学专业的角度对我国高校精算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适当探讨,从不同侧面阐明我国精算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对地方高校非保险专业在此方面存在的特殊性论述相对不足。保险精算课是集保险学、金融学、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法学与通讯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课程,其内容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伸缩性。众所周知,交叉学科是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产生新专业、新技术、新经济生长点的摇篮。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应当充分体现作为交叉学科课程的强大优势,真正发挥作为保险专业核心课程的功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高校的非保险专业难以做到有效选材,分级分类指导、功能与效果统一,使不同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得到不同级别的保险精算技能和保险实务操作本领。其根源在于:(1)主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不明确;(2)课程开设意义和定位不清晰;(3)程度不同地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非保险专业开设保险精算课程存在的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亟待提高
  地方高校以各省市属本科院校为主(简称为二本、三本院校)。保险精算课大多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或经管类专业(非保险专业)中开设,其原因不言而喻,这些专业均与现代金融经济领域联系紧密,并且都是所谓长线专业,开设实用性强的保险精算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本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然而,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系统正处于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的转型期,这样的系统环境造成上述专业或方向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转型变革中的动态格局,因此,这些专业培养目标极不明确。
  在二本数学专业(多在金融数学方向)、统计学专业开设此门课程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具备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数学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但开课内容却过分偏重保险知识和保险实务操作,而关于精算现值公式和重要精算结论的推导证明等精算数学知识偏少,导致该课程内容事实上与学生所学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知识相对脱节,课程教学效果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保险实务操作技能,但却忽略培养学生的保险精算数学能力,其并不利于学生将来考取精算师资格和其他保险从业证书资格,同时,它不同程度地为数学及统计学主专业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在二本金融学专业或经管类专业中开设此课程,亦严重存在保险知识过多,精算知识偏少,甚至抛弃精算数学的现象,其做法虽然与该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和重宏观管理、文字训练,轻金融微观数理化趋势[6]的专业现实相对吻合,但其已失去了保险精算(数学)课程的主要特色,不利于培养具有一定数理基础的复合型新型金融学人才。
  三本院校的保险精算课普遍存在重保险常识、弃精算数学知识的现象。其虽与三本学生基础和培养目标相吻合,但与保险精算课程宗旨相矛盾。
  因此,在坚持保险精算课总目标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合理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1.2 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教材类型偏少和教材内容庞杂是当前国内地方高校非保险专业保险精算课程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现有的教材主要有保险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使用的各类寿险精算教材,如:雷宇的《寿险精算学》(保),李秀芳、傅安平、李静的《寿险精算》(经),王晓军的《寿险精算学》(经)等十几个版本教材,其中一些编译自英文版寿险精算原著教材具有知识丰富、内容先进、数学推导适当、保险知识与精算知识占比合理等优点,它们是保险专业比较理想的寿险精算教材,但由于其内容多、篇幅长,对非保险专业来说,在较少的课时内无法系统讲授其全部内容。由北京大学杨静平编写的《寿险精算基础》教材突出了精算概念的准确刻画和精算数学的严密推演,密切联系精算师资格考试内容,并适当配合保险实务知识,除了个别精算结果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较深,对于二本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外,是一部比较适合于我国本科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寿险精算教材。笔者认为,作为非保险专业开设的唯一一门保险课,保险精算课程应适当区别于保险实务课程。在保险精算课程教学中,必须进行精算数学知识的传授,因为保险精算不能等同于保险实务。应当注意保险精算课程内容中数学知识的深浅度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当前,非保险专业的保险精算课程名曰保险精算,但实际使用的教材都以寿险精算教材为主,很少涉及社会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财产保险等非寿险精算内容,其固然与课时安排过少和保险精算囊括寿险与非寿险两大领域造成内容过多的事实密切相关。新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保险精算原理与实务》大致包括了寿险与非寿险两部分内容,但其面向保险专业等非数学专业学生,因而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数学推演。综上,不难看出国内缺乏非保险专业通用的基于精算数学知识且涵盖寿险与非寿险的综合性保险精算教材,而这样的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上述非保险专业在我国金融经济与国际接轨过程中调整培养目标的需要。
  1.3 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缺失
  由于在国家层面上精算学专业归口不清晰, 造成了保险精算课程可以在任何与金融和数学有关的专业中开设,并对师资无特别的准入规定。当前,地方高校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大部分只具备数学专业学历,真正精算学专业出身的高学历教师甚少。因此,师资在知识结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等方面与保险精算课程师资的客观要求难相匹配。其根源在于我国精算教育起步晚,精算师和高级精算教育人才严重短缺。地方高校大都分布在二线或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现代保险业和金融业相对欠发达,用精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量偏低。因此,除了保险公司举办的保险经纪人培训班可以训练学生的保险产品营销能力并获得初级从业资格证外,学生几乎得不到去实际部门进行保险精算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内部也缺乏必要的相应的保险精算实验平台[5]。
  2对策研究
  在非保险专业开设保险精算课程的意义在于在主专业模块中交叉嵌入现代保险精算基础模块,使之融汇于主专业,进而能够积极充实主专业培养目标,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学生金融应用能力,顺应金融经济发展潮流,扩大学生就业面。因此,该课程应定位于专业核心课,服务和促进主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实现。
  2.1 按办学层次和专业特点选取或编写适用教材
  二本非保险专业的金融学专业、经管类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服务型经济管理人才,在当今金融国际化、微观化和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保险作为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些专业学生必然涉足的领域。因此,保险精算基础知识对他们从业十分必要。由于上述二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建议二专业开设保险专业的保险精算课,在教材选取上应适当注意包括寿险与非寿险两部分内容。二本数学专业(金融数学)、统计学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服务型的金融数理和统计分析人才。根据此二专业的特点,开设保险精算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精算数学能力。因此,建议使用数学专业用寿险精算基础教材,同时适当补充非寿险精算的数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参与精算师资格考试的需要。
  三本经管类专业主要为地方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学生应开设保险实务基础课程取代保险精算课程。
  2.2 编写通用教材
  根据广州大学保险精算课程建设的经验,笔者建议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由二本和三本院校相关课程教师联合编写通用教材。通用教材建议按基础部分和理论部分两大部分来编写。在基础部分中应包括保险实务基础和寿险基本概念、非寿险基本概念和基本精算公式。这一部分内容应基本满足三本院校相关专业的需求,同时也能部分满足二本院校相关专业的要求。在理论部分应包括寿险精算的数学推演论证,相关模型的推导,基本非寿险精算公式的数学推导等,基本满足二本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的需求,同时也能部分满足二本金融学专业、经管类专业的需求。
  2.3 适当增加讲授学时,力求全面讲授基础内容
  二本数学专业、统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如采用通用教材,由于其基础内容跨越寿险与非寿险两部分保险内容,知识点相对密集,内容篇幅较长,所以授课学时建议调整为72学时。广州大学数学专业的金融数学方向在调整和压缩课程门类、支持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将保险学、利息理论两门课程停开,其基本知识纳入保险精算课程,以便为使用通用教材提供课时保证,更加突出保险精算课程的核心课地位。三本院校的相关专业在使用通用教材时,由于不讲授理论部分,所以建议授课课时调整为54学时。
  2.4 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校内实验平台
  根据地方高校实际,可采取接纳概率统计专业硕士、博士为新的师资力量和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修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已设立金融数学实验室的高校中,建立精算实验平台相对较容易。在金融学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中,建议在原有的银行模拟、会计模拟平台的基础上延伸开设新的保险业务模拟平台,同时, 要加大保险公司参与保险精算课程建设的力度。
  3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从社会保险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商业保险险种,保险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此深刻的变革中,我国公民的保险投资意识得到空前提高。所有这些都与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今天,保险教育和培训也必然呈大众化趋势。因此,在地方要求,它不仅有助于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输送懂保险、懂精算的本科人才,而且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精算技术人才奠定雄厚的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贺思辉,王佐仁.精算学专业及其本科层次的教育设计[J]. 统计教育,2004,(4):16-20.
  [2] 张志强. 中国精算教育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2,(2): 28-30.
  [3]李鹏.加快发展我国精算教育的思考[J].上海保险,2006, (1):49-50.
  [4]蒲成毅.国外保险精算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5):78-82.
  [5] 陈迪红,张宁.基于“大工程”观的保险精算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3(2):69-73.
  [6]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64-66.
其他文献
期刊
如今,在家电消费市场上,不仅消费群体发生了变化,消费者选购倾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中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中高端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消费者选择的口味也开始
也许是因为世界知名的咖啡机制造商之一的灿坤集闭落户中国的缘故,咖啡机在中闰早已为人所知,只是早期的购买者大多为境外人上。咖啡机在我国的真正盛行,应该得益于这几年“小资
阐述我国铁路货车专用产品运用(试用)考核的产品范围、要求及相应流程。针对铁路货车专用产品在运用(试用)考核过程中存在故障、维修、更换等信息不能及时获取的问题,提出从
期刊
冬季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温差较大。温差的大幅度变化会使复印机中的感光鼓表面结露,搓纸轮、拾纸轮、输纸带等一些橡胶元件会变得弹性较差;一些塑料电缆和齿轮元件变得较脆易断裂;一些电磁离合器,因温度的降低使离合间隙增大,降低了被离合部分磨擦力从而不能正常离合。
一、手持机的日常注意事项(1)防止振动与撞击携带手持机旅行时,要妥善保管,防止受到强烈振动或与其它坚硬的物体碰撞.振动和碰撞,会损坏电池与机体之间的接触,使机体与电池电
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刚刚起步,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其中有三个焦点问题:即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原则,测试内容和测试比重。原则起导引作用,内容是核心,比重是结
短路检查法是一种有意地将电路中某部位短接,不让信号从该部位通过加至后级电路,或通过短接使某部分电路暂时停止工作,然后根据负载(例如扬声器)的反应(例如响声)判断故障部位,对于电视机的视頻电路,则在短路后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来判断故障部位。
[摘要]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有了更为积极显著的发展,社会对他们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面对各种思潮的困扰,研究生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因此,分析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试对策,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择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