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教学,强调的就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交错配合.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指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灵动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教学活动更易开展. 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给了教师适当介入与巧妙引导的契机,得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当中走向升华,逐步掌握初中数学的高效学法. 本文立足相关理论与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及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同等重要. 如果只有传授,没有接受,再巧妙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数学知识无法真正着陆. 而如果只有接受,没有传授,再高涨的求知热情也无从谈起,仅靠学生一方的力量是无法将数学知识理解透彻的. 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且还需要二者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配合,方能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率. 这也就成为了初中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开展的理论基础.
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快乐
高效的学习需要兴趣,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本身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思想认知,且对于单一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不甚强大. 因此,让初中学生独自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显然是不可取的. 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教师需要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入手,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大家在快乐的体验当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对圆的内容进行学习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O的直径AB长为6,点P为AB上一点,过点P作该圆的弦CD,连接AC,BC. 若∠DCB=m∠DCA,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正实数m,使得弦CD达到最短?面对这个结论开放的问题,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思考. 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别被提问的形式吓到了. 这个m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 如果求出来正好,求不出来,不是正好说明不存在吗?”此话一出,有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了. 笔者接着带动气氛:“来!咱们先来假设m存在吧!”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学生来了热情,开始饶有兴趣地思考和计算,果然顺利求解. 由此,大家也学会了这种逐一假设的解题思维.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参与,使得学生不再感到自己在数学学习面前“孤军奋战”,与此同时,有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巧妙行动,也为知识学习增加了一些调味料. 当数学知识走出了理论的禁锢,以趣味灵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学生自然会开始主动拉近自己同数学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又何愁不会改善呢.
在互动教学中发散数学思维,
让学生灵动头脑
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讲也是意义非凡的. 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不是静止的,它们总是会随着学习者的深入思考变换出不一样的形态,还会同周边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知识链条. 因此,如果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将目光集中在知识内容的基础阶段,不会变通,不会发散,就永远无法到达数学学习的理想境界. 因此,有效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也是互动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之下,是十分适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虽然立足于某一个知识内容,却可以灵活地看到该内容的多个触角,从若干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发掘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 这对于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将数学方法思考全面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时候适当参与,积极启发,往往能够让发散思维的建立事半功倍.
在互动教学中培养探究精神,让学生深入理解
在思维发散的同时,对知识内容开展灵活有效的探究,也是深化初中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想要将数学知识学懂、学透,不能单单停留在教材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本身,而是要将教材学“厚”,从表面的知识内容中继续挖掘,找到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让学习过程更加充实. 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于知识能力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讲,这个要求自然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就十分需要教师能够在关键的时间点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适时加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与学生形成互动,向学生提供帮助.
例如,在对四边形内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点A是弧DB的中点,过点A的切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点E. 求证:AB·AD=DC·BE. 大家的求证过程比较顺利. 笔者顺势继续提问:若点E,A分别在CB的延长线和弧DB上运动,使切线EA变为割线EFA,应具备什么条件使原结论成立?这一下子就把基础思维推向了探究的轨道上,难度增大的同时,也揭示出了四边形知识的深一层面貌.
如果只是让学生独立学习,他们可能会将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学习得很认真,很扎实,却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将知识内容再往深处看一层,对基本内容提出一个更为灵活的问题,并尝试对之加以解决,这也就是教师参与教学互动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请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不是要求教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步骤,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深入探究的思维方向上,让大家意识到知识内容的探究空间,并将之加以落实.
在互动教学中提炼思想方法,让学生升华能力
一提到“思想方法”四个字,学生总会认为难以接近. 实际上,思想方法既是初中数学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习效果显著提升的法宝,且只要教师的教学方式合理恰当,初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手中握有这个武器,便可以利用规律性的思维将杂乱的问题分门别类,高效处理,这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需要的.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对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学习之后,笔者请学生逐个完成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方程x2-11x 30=0的两个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问题二: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65°,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多少度?猛然一看,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其中所需的思维过程却并不简单. 问题一中,需要求出方程的两根5和6后,将二者分别作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得出周长为16和17两种结论. 问题二中,则需要将65°分别作为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得出65°和57.5°两个结论. 很多学生也确实忽略了另一种情况. 由此,笔者及时对此进行总结,上述分析过程中“分别”一词的运用,体现出的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已知条件中没有确切叙述的内容,一定要将所有情况细化并全面纳入思考,分别讨论,准确求解.
可以看出,将思想方法从具体知识内容当中提炼出来,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升华. 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十分坦然地根据问题特点与种类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不会再被数学问题的表面形式所迷惑. 这样一来,学生整个的数学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改善. 当学生对于提炼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时,教师就需要从旁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发现并登上这片“新大陆”.
成功的数学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从施教的角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心理需求,同时,学生从受教的角度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来,以主动和细致的态度紧跟课堂教学的脚步,将自己融入学习进程当中来,师生互动,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 我们总说,团结力量大,这句话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同样适用. 只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形成有效联动,一定能够让教学活动事半功倍,让初中数学教学迎来新的春天.
[关键词]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同等重要. 如果只有传授,没有接受,再巧妙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数学知识无法真正着陆. 而如果只有接受,没有传授,再高涨的求知热情也无从谈起,仅靠学生一方的力量是无法将数学知识理解透彻的. 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且还需要二者之间进行良性互动与配合,方能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率. 这也就成为了初中数学课堂中互动教学开展的理论基础.
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快乐
高效的学习需要兴趣,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本身还没有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思想认知,且对于单一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不甚强大. 因此,让初中学生独自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显然是不可取的. 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教师需要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入手,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大家在快乐的体验当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对圆的内容进行学习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O的直径AB长为6,点P为AB上一点,过点P作该圆的弦CD,连接AC,BC. 若∠DCB=m∠DCA,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正实数m,使得弦CD达到最短?面对这个结论开放的问题,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思考. 这时,笔者启发学生:“别被提问的形式吓到了. 这个m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 如果求出来正好,求不出来,不是正好说明不存在吗?”此话一出,有学生开始跃跃欲试了. 笔者接着带动气氛:“来!咱们先来假设m存在吧!”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学生来了热情,开始饶有兴趣地思考和计算,果然顺利求解. 由此,大家也学会了这种逐一假设的解题思维.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参与,使得学生不再感到自己在数学学习面前“孤军奋战”,与此同时,有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巧妙行动,也为知识学习增加了一些调味料. 当数学知识走出了理论的禁锢,以趣味灵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学生自然会开始主动拉近自己同数学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又何愁不会改善呢.
在互动教学中发散数学思维,
让学生灵动头脑
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讲也是意义非凡的. 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每一个知识内容都不是静止的,它们总是会随着学习者的深入思考变换出不一样的形态,还会同周边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综合性的知识链条. 因此,如果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将目光集中在知识内容的基础阶段,不会变通,不会发散,就永远无法到达数学学习的理想境界. 因此,有效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也是互动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互动教学的氛围之下,是十分适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虽然立足于某一个知识内容,却可以灵活地看到该内容的多个触角,从若干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发掘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 这对于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是大有好处的. 然而,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将数学方法思考全面的,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个时候适当参与,积极启发,往往能够让发散思维的建立事半功倍.
在互动教学中培养探究精神,让学生深入理解
在思维发散的同时,对知识内容开展灵活有效的探究,也是深化初中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想要将数学知识学懂、学透,不能单单停留在教材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本身,而是要将教材学“厚”,从表面的知识内容中继续挖掘,找到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让学习过程更加充实. 当然,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于知识能力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讲,这个要求自然也是比较高的. 因此,就十分需要教师能够在关键的时间点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适时加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与学生形成互动,向学生提供帮助.
例如,在对四边形内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点A是弧DB的中点,过点A的切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点E. 求证:AB·AD=DC·BE. 大家的求证过程比较顺利. 笔者顺势继续提问:若点E,A分别在CB的延长线和弧DB上运动,使切线EA变为割线EFA,应具备什么条件使原结论成立?这一下子就把基础思维推向了探究的轨道上,难度增大的同时,也揭示出了四边形知识的深一层面貌.
如果只是让学生独立学习,他们可能会将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学习得很认真,很扎实,却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将知识内容再往深处看一层,对基本内容提出一个更为灵活的问题,并尝试对之加以解决,这也就是教师参与教学互动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请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不是要求教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完成每一个学习步骤,而是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深入探究的思维方向上,让大家意识到知识内容的探究空间,并将之加以落实.
在互动教学中提炼思想方法,让学生升华能力
一提到“思想方法”四个字,学生总会认为难以接近. 实际上,思想方法既是初中数学学习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习效果显著提升的法宝,且只要教师的教学方式合理恰当,初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手中握有这个武器,便可以利用规律性的思维将杂乱的问题分门别类,高效处理,这是数学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需要的.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对等腰三角形内容的学习之后,笔者请学生逐个完成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方程x2-11x 30=0的两个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问题二: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65°,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多少度?猛然一看,问题似乎很简单,但其中所需的思维过程却并不简单. 问题一中,需要求出方程的两根5和6后,将二者分别作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得出周长为16和17两种结论. 问题二中,则需要将65°分别作为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得出65°和57.5°两个结论. 很多学生也确实忽略了另一种情况. 由此,笔者及时对此进行总结,上述分析过程中“分别”一词的运用,体现出的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已知条件中没有确切叙述的内容,一定要将所有情况细化并全面纳入思考,分别讨论,准确求解.
可以看出,将思想方法从具体知识内容当中提炼出来,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升华. 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十分坦然地根据问题特点与种类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不会再被数学问题的表面形式所迷惑. 这样一来,学生整个的数学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改善. 当学生对于提炼思想方法的意识不强时,教师就需要从旁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发现并登上这片“新大陆”.
成功的数学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从施教的角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心理需求,同时,学生从受教的角度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来,以主动和细致的态度紧跟课堂教学的脚步,将自己融入学习进程当中来,师生互动,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无缝衔接. 我们总说,团结力量大,这句话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同样适用. 只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形成有效联动,一定能够让教学活动事半功倍,让初中数学教学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