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误区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随着信息技巧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利用,许多教师在实际利用中涌现了误区。
  1、为应用计算机而应用计算机。
  在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利用中,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例如: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要完成的填空题标题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相反丢了教学之源—课本。教导信息起源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巧手段作为获取教导信息的唯一依附,不要认为上课用了盘算机就做到了信息技巧与课程的整合。
  2、脱离学生实际地投放信息量。
  由于用上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搜索到、编辑好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作为教师往往认为这些信息很好而且不难,特别是经过几遍准备更加觉得简单因此高估学生实际水平,盲目投放信息,造成学生无法接受,影响教学效率。
  3、拿来就用,盲目堆砌。
  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上资料非常多,它既是信息爆炸时代,也是信息垃圾时代。什么可用什么无用,什么可不用,什么不可用,教师没有清醒认识,拿来就用,生拉硬扯,或者盲目堆砌,信息投放不合时宜,结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5、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6、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7、放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行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是靠教师来设计、造就和创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领导地位是不被代替,也不可缺乏的。在有的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这种作用被抛弃了。例如: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一个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意义都用信息技巧设备代替了,课件的交互性做得很好,可教师成了实现交互的操作者,教师的作用只是点击鼠标。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相当于让学生看一堂电影,教师仅在应用多媒体技巧而完整放弃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强调:信息技巧与课程整合中施展学生主体作用不等于教师不施展任何作用。
  8、教学模式上仍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巧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步教学效率,改良教学效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但是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如数学教师把“解利用题的各个步骤”用课件逐步展现给学生,语文教师把“齐读课文,分读课文”用音响设备代替等等。这种方法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这种方法不过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现代教导方法。
  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進而积极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其他文献
摘要: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学生心理,巧妙设计问题。这样整个课堂就形成了教师质疑设问,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学生的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所以,教师应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按照有关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适应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学习感兴趣,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积极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较为轻松地扩大英语词汇量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单词容易、生动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式,应用相应的词汇教学技巧,使教和学得到
期刊
“感受与鉴赏”(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及思维水平尚在具体、形象的阶段,这与静听静坐的教学方式,音乐形象的抽象性形成矛盾,所以,在他们欣赏音乐时注意力容易转移,影响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法的选用上,首先应考虑情感因素的激发。笔者认为,在欣赏教学中,促使学
期刊
摘要:题组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几组题目 (一般为四组,其中,前三组课前和课上用,最后一组课后用),将有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数学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分组题目为骨架编拟教学案,在具体教学时,以题组中的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老师借题生话,借题发挥,画龙点睛,把有关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里必然存在着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究,又不能放任自由,听其自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沿着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得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探究问题与获得能力的双重丰收。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
期刊
摘要:如何让生物课堂充满活力呢?生本教育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之中,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本教育;问题情境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学生的身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问题情景的创设做了一些尝试,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
期刊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和艺术化的社会。人的创造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艺术气质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科学、高尚的审美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作用是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签赏、创造的能力;营造、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人的心理素质和性格。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期刊
电气工程专业在我国已经有10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其动手、创新等专业综合能力。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十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1.1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现新数学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学习方式和学习差异,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是自信的学习数学,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数学学习,很自然会联想起背许多数学公式,做大量繁杂的数学题,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并未反映数学的本质,长期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良感受。新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从情景教学与提问策略两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提问策略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