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很多老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做实验,其实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的一种学生自主的学习模式,它并不是只是指探究式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现象等等,在这里面都蕴含着许多需要学生探究的情节在里面。只要是通过学生自主获得新知的学习过程,我认为都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结果肯定不可能完全正确,这里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总之,我认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自主研究获得新知的过程就是探究式教学。
设问、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并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后问: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当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时,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再围绕“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又如“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索:①玻璃管为什么要先灌满水银?②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时,管内水银柱下降的原因是什么?③最后管内水银柱保持一定高度(约760mm)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设问、设疑,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击破了教学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教學中,教师先将牙膏壳底部剪掉后卷成一团放进水中,见到牙膏壳下沉,接着将牙膏壳整理成空心圆筒状后再放进水中,牙膏壳却能浮在水面,此时可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①下沉的牙膏壳受到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关系如何?②牙膏壳为什么会下沉?③浮在水面的牙膏壳受到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关系如何?④牙膏壳为什么能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必定思维活跃,开始动脑筋寻求理由来解释,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牙膏壳浮在水面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有何关系?当学生明确受到重力等于浮力时,教师可往空心圆筒状的牙膏壳里加入一些小铁块,学生观察它随着加进去的铁块增加而逐渐下沉。这时可再问:浸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可适当提示。在学生掌握“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的结论后,教师再问:那么浮力有多大呢?进而引导学生用阿基米德实验来获得公式:F浮=ρ液gV排,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得出:下沉时F浮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主要是求异思维。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第一、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和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选适合于探索的实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物理原理及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设奇质疑。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创新思维大都因奇而动。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段“海市蜃楼”的情影,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去探究产生奇特现象的原理。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疑问的作用。人遇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探究、解决的需要。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第三、教师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变通性、准确性。第四、设计习题变化,如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变通性等。第五、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写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物理的教学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教学教育的原则。事实证明,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从小学生到科学家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在创造能力的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科学家探索新的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第一次”的,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发现和积累的,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新的、“第一次”的。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指出“只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所以,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物理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设问、设疑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设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设疑能促使学生面对“矛盾”而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问、设疑,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平口玻璃杯、水和硬纸板来验证大气压存在时,先往玻璃杯倒满水,盖上纸板并用手托住纸板后把杯子倒置过来后问:放开托住纸板的手,水会洒下来?让学生思考猜想,接着放开托住纸板的手,当学生观察到水和纸板都不会掉下来时,既觉得不可思议又不得不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必然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教师再围绕“水为什么不会洒下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同时要求学生课余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感受实验成功时带来的乐趣。又如“托里拆利实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索:①玻璃管为什么要先灌满水银?②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时,管内水银柱下降的原因是什么?③最后管内水银柱保持一定高度(约760mm)不变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设问、设疑,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击破了教学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利用”教學中,教师先将牙膏壳底部剪掉后卷成一团放进水中,见到牙膏壳下沉,接着将牙膏壳整理成空心圆筒状后再放进水中,牙膏壳却能浮在水面,此时可引导学生探索下列问题:①下沉的牙膏壳受到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关系如何?②牙膏壳为什么会下沉?③浮在水面的牙膏壳受到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关系如何?④牙膏壳为什么能浮在水面?这时学生必定思维活跃,开始动脑筋寻求理由来解释,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进而再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牙膏壳浮在水面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们有何关系?当学生明确受到重力等于浮力时,教师可往空心圆筒状的牙膏壳里加入一些小铁块,学生观察它随着加进去的铁块增加而逐渐下沉。这时可再问:浸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可适当提示。在学生掌握“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浮力越大”的结论后,教师再问:那么浮力有多大呢?进而引导学生用阿基米德实验来获得公式:F浮=ρ液gV排,学生经过分析不难得出:下沉时F浮
第一、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和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可选适合于探索的实验,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探索物理原理及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设奇质疑。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创新思维大都因奇而动。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一段“海市蜃楼”的情影,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去探究产生奇特现象的原理。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疑问的作用。人遇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探究、解决的需要。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第三、教师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变通性、准确性。第四、设计习题变化,如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性、变通性等。第五、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写小论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
物理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物理的教学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教学教育的原则。事实证明,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从小学生到科学家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在创造能力的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科学家探索新的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第一次”的,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发现和积累的,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新的、“第一次”的。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指出“只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所以,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物理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