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情感 培养 教学效率
  
  当“应试教育”扭曲着中国教育者的每一根神经的时候,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我曾做过一次关于对语文课满意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令我大为吃惊:38%的学生讨厌上语文课,47%的语文教师越来越不愿上语文课,35%的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吃惊之余,我陷入了沉思:語文课到底怎么了?不止一次地听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初中时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觉太美了,好不容易盼到上高中,当教师讲完这篇散文后,却再也不想读它了。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语文课的魅力。
  语文教育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够正确的运用,而语言又离不开情感,每一句话中都渗透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倾向。因此,语文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这两者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典型的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教师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创设民主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两个印象,即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其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也关系到师生之间能否更好的沟通。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面前的学生不再只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合作者。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的前提下展开。师生间互相尊重,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愉快的合作,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是让学生亲近你。教师的言谈举止若能像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学生也便会“爱屋及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才会产生“向师性”。这种“向师性”甚至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行为的动机,这是教学的成功。
  2 教师要发掘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它作为教学的动力,让课堂活跃。然而时下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真是越来越笨了,许多知识重复几遍还是不能掌握。我认为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劳动,缺乏积极情感,不能把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如果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少生气,缺乏激情,缺乏对智慧的挑战,那么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就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就会厌学,教师就会厌教。我相信,如果我们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迫感等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在碰撞中闪出火花,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3 情感是沟通课文、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知识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中介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品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加上知识的局限,所以学起来索然无味。但文章不是无情物,其内容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就要形成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和气氛,以便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因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最根本的核心是老师心中要有美和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块垒”使之燃烧。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才会觉得作品值得回味,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不断升华。比如:我还记得教授古典诗词的情景,鉴赏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我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讲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学生跟随我朗诵、吟咏、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社稷装进胸中。课后,同学们仍激动不已。培养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课文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努力创设一幅萧条冷落、孤独凄凉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游子的“独在异乡”断肠情怀。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配合如泣如诉的二胡演奏,以低沉如泣的语调吟唱,让学生体验到受尽人生磨难、老境凄凉的哀思。学生需要情感调动,而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积极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记忆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
  4 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使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进而形成崇高的人格。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语文的独特之处。为此上课时力求给学生留足创新空间,尽量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灵感,撞击思维火花的问题,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如我在讲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时,设置了一个研究性问题,即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前还是归隐之后,哪一种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回答是对两点争执不下,而且根据都很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赢得了阵阵掌声,彻底告别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读书的境界,自觉愉悦地投入学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古代先贤早有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使之融入学生的生活,深入骨髓,何愁学不好语文呢?语文课的魅力在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科学而宽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来自于形象的塑造,在作品的形象中,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阅读优秀 作品,便是同作家对话。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透出的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如烟似雾的情绪,让人留恋:孙犁笔下《荷花淀》中宁静祥和的白洋淀风光,让人沉醉。在阅读中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在体味中同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理解作品,纯净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利用情感这一武器,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情感潜势,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能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实的感受生活,为作文提供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
  ①适时布置一些“情感”作业,让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使他们懂得被爱、给予的快乐,学会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珍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份感情。
  ②在学习一些典型课文的时候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生命等思想教育,从而通过他们心灵深处的震撼使这种感情记忆下来。
  ③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④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身边的人对他们给以足够地尊重。有些学生的感情之所以封闭起来,是由于他们有一种害怕或自卑心理。所以,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他们就一定敢而且会在生活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劇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以情导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数学解题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設法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或容易解决的数学模型。对于有些问题直接解决思路不明显时,如若构造概率模型,往往能直观、简便地解决,请看以下几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教师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又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我认为,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必须调整心态、创新理念,做研究型教师、学习型教师,把握“四个”变化点、寻找新的突破口。  1 教学视角要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对现在中小学生新设的一门课程,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掌握运用知识又是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眼前的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没人教就不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根据规律自学的能力了。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体会    我国古
期刊
[摘要]当今世界,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亦越来越大,全球环境在急剧地恶性化,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挑战。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有识之士认为,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而生物教学在环境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该利用好生物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学生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数量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走进体育课堂,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它给体育常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利用多媒体,在课堂的连接点、难点时切入,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 切入教学 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化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体育课堂,它给体育常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它是常规教学的催化剂。  1 在常规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切入多媒体。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优化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组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善于把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能动活动,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引、探、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优化    1 调动情感因素。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
期刊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學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
期刊
[摘要]操作学习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实践证明,操作学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学知识,发现内隐的数学规律,形成较稳定性
期刊
[摘要]笔者作为学校省级科研课题“初中生亲情教育”研究小组参研人员,曾深入调查和了解过部分学生。在不断地接触、摸索、实践中,笔者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尊重 关爱 表扬 鼓励    大学读书的时候是在邻水中学实习的,感觉很好。或许这个地方民风淳朴,总之学生上课非常遵守纪律,对老师尊敬之极。那是一群天真朴实、渴望知识的孩子,会让每一位老师充满爱与责任。实习过程根本
期刊
[摘要]新课程提倡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技能的生成。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實践中,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动手操作,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兴趣、加深体验。  [关键词]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情境 动手操作 开放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