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反应。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情感 培养 教学效率
当“应试教育”扭曲着中国教育者的每一根神经的时候,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我曾做过一次关于对语文课满意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令我大为吃惊:38%的学生讨厌上语文课,47%的语文教师越来越不愿上语文课,35%的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吃惊之余,我陷入了沉思:語文课到底怎么了?不止一次地听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初中时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觉太美了,好不容易盼到上高中,当教师讲完这篇散文后,却再也不想读它了。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语文课的魅力。
语文教育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够正确的运用,而语言又离不开情感,每一句话中都渗透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倾向。因此,语文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这两者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典型的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教师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创设民主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两个印象,即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其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也关系到师生之间能否更好的沟通。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面前的学生不再只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合作者。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的前提下展开。师生间互相尊重,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愉快的合作,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是让学生亲近你。教师的言谈举止若能像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学生也便会“爱屋及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才会产生“向师性”。这种“向师性”甚至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行为的动机,这是教学的成功。
2 教师要发掘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它作为教学的动力,让课堂活跃。然而时下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真是越来越笨了,许多知识重复几遍还是不能掌握。我认为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劳动,缺乏积极情感,不能把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如果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少生气,缺乏激情,缺乏对智慧的挑战,那么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就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就会厌学,教师就会厌教。我相信,如果我们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迫感等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在碰撞中闪出火花,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3 情感是沟通课文、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知识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中介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品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加上知识的局限,所以学起来索然无味。但文章不是无情物,其内容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就要形成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和气氛,以便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因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最根本的核心是老师心中要有美和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块垒”使之燃烧。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才会觉得作品值得回味,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不断升华。比如:我还记得教授古典诗词的情景,鉴赏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我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讲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学生跟随我朗诵、吟咏、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社稷装进胸中。课后,同学们仍激动不已。培养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课文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努力创设一幅萧条冷落、孤独凄凉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游子的“独在异乡”断肠情怀。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配合如泣如诉的二胡演奏,以低沉如泣的语调吟唱,让学生体验到受尽人生磨难、老境凄凉的哀思。学生需要情感调动,而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积极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记忆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
4 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使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进而形成崇高的人格。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语文的独特之处。为此上课时力求给学生留足创新空间,尽量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灵感,撞击思维火花的问题,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如我在讲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时,设置了一个研究性问题,即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前还是归隐之后,哪一种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回答是对两点争执不下,而且根据都很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赢得了阵阵掌声,彻底告别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读书的境界,自觉愉悦地投入学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古代先贤早有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使之融入学生的生活,深入骨髓,何愁学不好语文呢?语文课的魅力在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科学而宽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来自于形象的塑造,在作品的形象中,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阅读优秀 作品,便是同作家对话。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透出的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如烟似雾的情绪,让人留恋:孙犁笔下《荷花淀》中宁静祥和的白洋淀风光,让人沉醉。在阅读中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在体味中同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理解作品,纯净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利用情感这一武器,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情感潜势,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能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实的感受生活,为作文提供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
①适时布置一些“情感”作业,让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使他们懂得被爱、给予的快乐,学会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珍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份感情。
②在学习一些典型课文的时候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生命等思想教育,从而通过他们心灵深处的震撼使这种感情记忆下来。
③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④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身边的人对他们给以足够地尊重。有些学生的感情之所以封闭起来,是由于他们有一种害怕或自卑心理。所以,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他们就一定敢而且会在生活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劇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以情导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 培养 教学效率
当“应试教育”扭曲着中国教育者的每一根神经的时候,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我曾做过一次关于对语文课满意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令我大为吃惊:38%的学生讨厌上语文课,47%的语文教师越来越不愿上语文课,35%的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吃惊之余,我陷入了沉思:語文课到底怎么了?不止一次地听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初中时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觉太美了,好不容易盼到上高中,当教师讲完这篇散文后,却再也不想读它了。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语文课的魅力。
语文教育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并能够正确的运用,而语言又离不开情感,每一句话中都渗透着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倾向。因此,语文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这两者之间就有着必然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典型的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教师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创设民主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有两个印象,即教师本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及其教学给学生的印象。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也关系到师生之间能否更好的沟通。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面前的学生不再只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合作者。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尊重”的前提下展开。师生间互相尊重,才能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愉快的合作,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是让学生亲近你。教师的言谈举止若能像磁场一样具有吸引力,学生也便会“爱屋及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对所授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诲,才会产生“向师性”。这种“向师性”甚至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一切行为的动机,这是教学的成功。
2 教师要发掘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它作为教学的动力,让课堂活跃。然而时下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真是越来越笨了,许多知识重复几遍还是不能掌握。我认为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劳动,缺乏积极情感,不能把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如果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少生气,缺乏激情,缺乏对智慧的挑战,那么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就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就会厌学,教师就会厌教。我相信,如果我们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成功感、紧迫感等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思维定会在碰撞中闪出火花,放出耀眼的光芒,学生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
3 情感是沟通课文、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知识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中介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品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加上知识的局限,所以学起来索然无味。但文章不是无情物,其内容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就要形成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和气氛,以便引起学习者心理上的共鸣。
语文教学因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情感因素的培养最根本的核心是老师心中要有美和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块垒”使之燃烧。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趣味,才会觉得作品值得回味,学生的情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不断升华。比如:我还记得教授古典诗词的情景,鉴赏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当我读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时,眼里噙着泪花,对国事感慨万千;讲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激昂慷慨,使一室振奋。学生跟随我朗诵、吟咏、思考、体味。历史风云如在眼前,家乡社稷装进胸中。课后,同学们仍激动不已。培养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课文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语文教材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教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要努力创设一幅萧条冷落、孤独凄凉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游子的“独在异乡”断肠情怀。教读李清照的《声声慢》,配合如泣如诉的二胡演奏,以低沉如泣的语调吟唱,让学生体验到受尽人生磨难、老境凄凉的哀思。学生需要情感调动,而教师的情绪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积极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记忆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
4 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从而写出优秀的文章。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情理并重,特别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能拨动他们的心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使学生有灵性、有创造力,进而形成崇高的人格。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语文的独特之处。为此上课时力求给学生留足创新空间,尽量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灵感,撞击思维火花的问题,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如我在讲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时,设置了一个研究性问题,即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前还是归隐之后,哪一种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回答是对两点争执不下,而且根据都很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赢得了阵阵掌声,彻底告别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读书的境界,自觉愉悦地投入学习,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喜爱。
古代先贤早有论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喜爱语文,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使之融入学生的生活,深入骨髓,何愁学不好语文呢?语文课的魅力在于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科学而宽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来自于形象的塑造,在作品的形象中,包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阅读优秀 作品,便是同作家对话。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透出的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如烟似雾的情绪,让人留恋:孙犁笔下《荷花淀》中宁静祥和的白洋淀风光,让人沉醉。在阅读中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在体味中同作者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理解作品,纯净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地利用情感这一武器,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有一种情感潜势,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能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实的感受生活,为作文提供有血有肉的生活素材。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做:
①适时布置一些“情感”作业,让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使他们懂得被爱、给予的快乐,学会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珍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份感情。
②在学习一些典型课文的时候调动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生命等思想教育,从而通过他们心灵深处的震撼使这种感情记忆下来。
③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④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身边的人对他们给以足够地尊重。有些学生的感情之所以封闭起来,是由于他们有一种害怕或自卑心理。所以,只要我们尊重每一位学生,他们就一定敢而且会在生活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劇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以情导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