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可见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中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十分重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是把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思维能力,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为了更好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笔者看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按照下面的策略进行。
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说到这句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强调了基础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也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学好基础性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才能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学到新知识,获取新能力。历史是文科类的科目,有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需要掌握,并且高中历史科目包括的内容相比初中来说,范围更广、知识点更多,理解问题更加深入,因此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一定困难。在鼓励学生认真记忆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减轻学生的压力。例如分块记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顺序如年代、人物等进行记忆集中进行记忆。。
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不是不可以使用,只是教师带领学生用一种更为先进和开放的方式进行学习效率更高。首先,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课堂形式,使历史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掌握教材知识。其次,教师要上好复习课。复习过程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因为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教师可以按照课程进度、教学内容等安排相应的复习课,确保学生掌握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在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性。例如在讲解“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准确的把握资产阶级制度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制度的发展,在各国的不同表现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等知识结构。特别是要让学生找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表面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 外在形式的影响之外,学生内在的情感,例如意志、信心、兴趣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是课堂导入。课程导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是授课方式。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宽容、温和对待学生,用生动性的语言授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环节既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要用各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参与课堂创造机会,例如一些讨论性、互动性的环节,这些活动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能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信心。教师要经常表扬和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思维培养过程中,如果学生出了错,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要当众或者生硬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取得成功,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保持学生的热情和信心。
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表现,同时,预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预习中,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明确等一类的行为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预习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并且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遇到问题不会积极去思考,而是依赖教师给出答案。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这种行为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寻和归纳规律。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连续性和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并且把学生带入到思维活动中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各科的教学都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一系列活动,是把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思维能力,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为了更好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笔者看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按照下面的策略进行。
一、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说到这句话,“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强调了基础知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也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学好基础性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过程需要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才能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学到新知识,获取新能力。历史是文科类的科目,有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需要掌握,并且高中历史科目包括的内容相比初中来说,范围更广、知识点更多,理解问题更加深入,因此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一定困难。在鼓励学生认真记忆的同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减轻学生的压力。例如分块记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顺序如年代、人物等进行记忆集中进行记忆。。
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不是不可以使用,只是教师带领学生用一种更为先进和开放的方式进行学习效率更高。首先,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课堂形式,使历史课堂变得活泼生动。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掌握教材知识。其次,教师要上好复习课。复习过程能够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因为学到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教师可以按照课程进度、教学内容等安排相应的复习课,确保学生掌握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在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规律性。例如在讲解“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准确的把握资产阶级制度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制度的发展,在各国的不同表现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等知识结构。特别是要让学生找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表面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 外在形式的影响之外,学生内在的情感,例如意志、信心、兴趣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第一是课堂导入。课程导入阶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性阶段,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是授课方式。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宽容、温和对待学生,用生动性的语言授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环节既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要用各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参与课堂创造机会,例如一些讨论性、互动性的环节,这些活动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能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从而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其次,教师要多给学生信心。教师要经常表扬和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进行思维培养过程中,如果学生出了错,教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要当众或者生硬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取得成功,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保持学生的热情和信心。
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表现,同时,预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预习中,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学习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明确等一类的行为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且预习会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并且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教师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遇到问题不会积极去思考,而是依赖教师给出答案。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这种行为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寻和归纳规律。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连续性和相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并且把学生带入到思维活动中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各科的教学都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