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让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内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任务的主题相结合。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学生则不能完全做完教学例题。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另外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任务的内容没有联系实际,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层次感等。笔者了解到,当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很多教师应对无策或者采取增加同类型任务的方法来让学生打发剩余的时间。如果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非但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反而会造成其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课标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比较,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了如下的“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阶梯一(入门阶段):进行任务驱动前的准备在采用“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例如,数据库一课的教学比较抽象、枯燥,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生活中用到的数据库技术,课上展示一些运用数据库的实例,像通讯录、工资表、图书管理、财务管理、成绩管理等,通过直观经验、间接经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尽量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交流、讨论。
阶梯二(初级阶段):设计任务驱动的阶段在采用“阶梯式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例如,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就容易分散注意力,为此,我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拆成若干个知识点,分解任务,如网页制作部分,可把编辑文本、插入图像、编辑表格、插入视频、插入音频、设置特效等分别设计成“不同”的任务,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训练。最后还要设置一个完整的“任务”进行综合的练习和巩固。
阶梯三(中级阶段):完成任务驱动的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提供一些操作指导和说明,及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其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进一步提高实践和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内容的提出者与解决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点拨者与激励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软件绘声绘影的使用时,可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用“绘声绘影”编辑、剪辑的影片,同时告诉学生“你也可以将自己采集的视频进行编辑”。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练习。只要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驱动,可以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阶梯四(高级阶段):提高任务驱动效果的阶段要经常使用表扬性评价,使用一些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例如:“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这个想法很有见地!”“你真是太有才了!”“你说得对极了!”等等。
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一旦受挫,便很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感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寓于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阶梯五(提升阶段):培养能力的阶段要着重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当中。例如,在介绍程序的三种结构时,可引入流程图的知识内容,通过设计程序的流程,把学习过程变成了思维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的训练中,激活思维动机,学会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二是自学能力。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主导上。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在线帮助功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章节的内容可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内容时,我就采用了自学加指导的方法,首先讲解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边学边练,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自己到相应的网站学习相关知识或查找相应信息。
三是实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在给学生布置“logo”的设计作业时,对轮廓、内容等格式不作统一要求,只设置了庄重、时尚、简洁、精美等几种风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阶梯六(终结阶段):归纳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阶段每次教学完成后,教师要不断归纳、总结、反思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调整、改善,以求在下次教学时有所突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各个学科中均被普遍采用。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多学习一些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并实现信息技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通过强化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让学生真正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作者单位 北京市165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可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的学生则不能完全做完教学例题。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另外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任务的内容没有联系实际,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没有层次感等。笔者了解到,当课堂中出现这种情况时,很多教师应对无策或者采取增加同类型任务的方法来让学生打发剩余的时间。如果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非但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反而会造成其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课标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比较,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总结出了如下的“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阶梯一(入门阶段):进行任务驱动前的准备在采用“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一定要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成功。例如,数据库一课的教学比较抽象、枯燥,可以在课前先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生活中用到的数据库技术,课上展示一些运用数据库的实例,像通讯录、工资表、图书管理、财务管理、成绩管理等,通过直观经验、间接经验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尽量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充分、自由地交流、讨论。
阶梯二(初级阶段):设计任务驱动的阶段在采用“阶梯式任务驱动”法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实现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例如,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就容易分散注意力,为此,我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拆成若干个知识点,分解任务,如网页制作部分,可把编辑文本、插入图像、编辑表格、插入视频、插入音频、设置特效等分别设计成“不同”的任务,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训练。最后还要设置一个完整的“任务”进行综合的练习和巩固。
阶梯三(中级阶段):完成任务驱动的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提供一些操作指导和说明,及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其完成基本任务即可,基础好的学生可要求其进一步提高实践和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内容的提出者与解决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点拨者与激励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让他们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软件绘声绘影的使用时,可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用“绘声绘影”编辑、剪辑的影片,同时告诉学生“你也可以将自己采集的视频进行编辑”。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练习。只要选择合适的任务作为驱动,可以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阶梯四(高级阶段):提高任务驱动效果的阶段要经常使用表扬性评价,使用一些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例如:“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这个想法很有见地!”“你真是太有才了!”“你说得对极了!”等等。
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一旦受挫,便很可能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感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学生学习动机的确立、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寓于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阶梯五(提升阶段):培养能力的阶段要着重培养以下三种能力。
一是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始终贯穿于教学当中。例如,在介绍程序的三种结构时,可引入流程图的知识内容,通过设计程序的流程,把学习过程变成了思维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的训练中,激活思维动机,学会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二是自学能力。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主导上。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在线帮助功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些章节的内容可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搜索引擎的内容时,我就采用了自学加指导的方法,首先讲解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边学边练,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技巧,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搜索引擎的使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自己到相应的网站学习相关知识或查找相应信息。
三是实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在给学生布置“logo”的设计作业时,对轮廓、内容等格式不作统一要求,只设置了庄重、时尚、简洁、精美等几种风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从整体构思、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设计。不以“像不像”作为评价的标准,而是看新不新,好不好。
阶梯六(终结阶段):归纳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阶段每次教学完成后,教师要不断归纳、总结、反思在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调整、改善,以求在下次教学时有所突破。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各个学科中均被普遍采用。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多学习一些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并实现信息技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通过强化各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让学生真正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作者单位 北京市165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