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菱塘展新姿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邮市菱塘回族乡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北郊、苏皖两省交界处,美丽的高邮湖西畔。抗战时期,爱国志士陈文领导的抗日义勇团第三支队朱克文部活动于此,大批菱塘儿女为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1988年5月12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全乡现辖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53平方公里,2.3万多人,其中回民7000多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0%以上。近日,记者随同高邮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一行,前往菱塘回族乡调研采访,一睹民族乡的风采。
  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
  菱塘回族乡有着源远流长的回族历史、淳厚浓郁的民族风情。据高邮州志记载,元朝便有回民在此定居,史称“回回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回族乡以来,菱塘始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高扬“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旗帜,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昔日的“回回湾”,已成为高邮湖畔一颗闪亮的明珠。
  杨田英,今年59岁,现任菱塘回族乡老区扶贫开发协会会长。走进她的办公室,只见窗明几净,各种资料摆放整齐,关于协会建设的四块规章制度标牌嵌在墙上,一目了然。杨会长是高邮湖西地区出名的女强人,曾长期在菱塘回族乡担任乡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她忘不了贫穷落后的旧菱塘景象,忘不了参与改革开放新菱塘建设的各种艰辛,更见证了转型跨越创新菱塘的大好局面。说起菱塘回族乡的变化,她如数家珍。
  建立回族乡之初,这里仅有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企业,经济发展滞后,跟不上发展步伐。建立回族乡后,在党的民族政策优惠扶持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菱塘乡突出把工业作为脊梁经济,已初步形成了电线电缆、太阳能光伏、服装玩具、新医药、节能灯具和清真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电线电缆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是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和全国特种电缆生产基地,菱塘乡被誉为“电缆之乡”。全乡专业生产电线电缆和为之配套的企业有80多家。
  近两年来,菱塘回族乡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战略,大力组织实施“全国民族乡镇争第一,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发展策略,连年获得高邮市工业经济发展一等奖、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城镇化建设一等奖、重大项目建设一等奖、农业农村工作综合一等奖。
  2012年,菱塘回族乡全年实现经济总量180亿元,GDP25.7亿元,财政收入1.8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全部工业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年目标的55%。这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无疑是菱塘回族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回汉同胞,用智慧和汗水写下的动人篇章。
  第一追求:优美环境宜人
  漫步在菱塘回族乡街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林立的楼宇、纵横的马路、优美的环境、标准的厂房、繁荣的商贸、幸福的人群……环境园林化、交通网络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区域化,这些鲜明的特点仿佛让人听到了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铿锵有力的脚步声。
  近年来,菱塘回族乡注重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大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回汉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引进外资、争取国资、利用内资、激活民资、金融贷资、政策扶资、政府投资”等形式化解资金矛盾,突破资金瓶颈,该乡先后投入上亿元,重点实施了民族广场、民族乐园、民族大道、民族风情园等一批民生性、基础性、特色性工程,城镇化率达60%,高于高邮市平均数13个百分点。
  伴随农村通达工程的实施,菱塘回族乡公路通车里程已由1988年的2公里,增加到现如今的近100公里,每天都有专车发往上海、南京、扬州、高邮、天长等地,公交客运已形成了便捷的城乡网络。根据调查和统计,平均每10户人家就拥有一辆私家车,他们出行更加潇洒,回汉群众形容为:“汽车开到家门口,要想进城招招手,赶到上海也方便,直达班车天天有。”
  2008年底,菱塘回族乡所有行政村全都通过了高邮市、扬州市全面小康村创建验收,在高邮市率先建成了全面小康菱塘。为把菱塘真正建成和谐、稳定的宜居平安之乡,该乡还大力组织和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庄、和谐部门、和谐企业、和谐家庭系列创建活动,坚持立足活动搭台、创建唱戏,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与塑造和谐文明之风紧密结合起来。连续20多年,每年都举办农民艺术节和农民运动会,特别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灯会,目的就是把菱塘的氛围搞浓、精神搞振、人气搞旺,实现“家和万事兴、邻和事业兴、乡和发展兴”。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和推进,菱塘环境变美了,形象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无论是菱塘本地人,还是在外的亲朋,抑或到这里视察的各级领导、路过这里的普通群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菱塘发展快,菱塘变化大,菱塘秀美、菱塘人富、菱塘幸福。
  第一原则:民族工作无小事
  菱塘回族乡是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和谐”成了回汉同胞安居乐业的第一追求。
  “民族工作无小事”,菱塘回族乡坚持把民族工作理论作为各级干部思想宣传教育的必修内容,积极向回汉群众广泛宣传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引导回汉群众互相尊重、互谦互让,有效促进了共建共荣。
  在处置涉及民族方面矛盾和纠纷上,只要有不和谐、不协调的声音,乡党政负责同志都亲临一线做工作,既掌握政策、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理、因事施策。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方面矛盾纠纷而引发的群众信访和上访事件,没有出现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刑事案件,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和扬州市社会治安安全乡镇“九连冠”。
  此外,菱塘回族乡坚持依法管理回民的宗教活动场所,经常召开或参加清真寺管理人员及宗教职业人员会议,倾力扶持清真寺寺管会自办的实体,提升“自养”能力。近年来,菱塘回族乡清真寺多次被上级命名为“模范清真寺”,位于清真村的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的古清真寺还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积极申报“国保”。
  为了给回民同胞提供更加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菱塘回族乡在投入近200万元已经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集镇新清真寺的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对古清真寺进行修复改造。前两期工程已经结束,总投入650多万元。同时,还突出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每年以乡统战科牵头,帮助组织和举办穆斯林开斋节、圣纪节和古尔邦节等活动,并以此为载体,活化形式,丰富内容,开展“三爱”教育。
  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民族乡地方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第一抓手。菱塘回族乡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政策,积极做好回族干部培养工作,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由回族干部参加的坚强有力的各级领导班子,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回族干部。目前,菱塘回族乡共有回族干部75人,其中乡机关副乡级及其以上回族干部6名。同时,在党的民族政策关心下,从江苏省到扬州市、高邮市,每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换届时都充分关心关注菱塘回族乡,开辟“绿色通道”,为能及时反映回汉群众的社情民意搭建了平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生态镇、全国最具特色穆斯林城镇、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乡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江苏省文明乡镇标兵、江苏省园林小城镇……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回顾发展的进程,菱塘回族乡走过的是一条民族团结、共建共荣的奋斗之路,一条驾驭市场、敢为人先的创业之路,一条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一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文明之路。
  说到菱塘回族乡的发展和未来,杨田英会长很激动,她说:“目前,菱塘回族乡正积极打造特色村寨,树好民族乡的特色品牌,以此助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全国民族乡镇争第一,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其他文献
弶港,江苏省东台市的一座天然渔港,风光秀美,以渔业发达而闻名,素有苏北“小香港”之称。当年,新四军苏中海防团曾驻守此地。  八旬老船工崔广明从14岁开始投身革命,为我党我军创建的早期海上武装力量新四军苏中海防纵队修造军运作战“红帆船”。进入古稀之年,他仍念念不忘那段历史,传续着“红帆船”的故事。  穿硝烟越急流,在“海上生命线”扬帆  ——70根蜡烛见证70年红帆情缘  崔广明出生在东台市弶港镇的
期刊
新四军中群贤云集,兼具革命家与诗人身份的俊彦不可胜计,李一氓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四川籍的革命先驱,早年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红军长征,做过主编,并编译过马列主义著作。抗战初期,李一氓在新四军中担任要职,皖南事变后,赴淮海任行政公署主任,其间作了不少题材内容各异的诗文。  1942年,阿英主编的《新知识》杂志里刊登了李一氓的《七七感怀》,时距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五周年。这首诗风格豪迈,意境阔大。其中
期刊
“文革”中,一次江青到广州视察,在接见群众的座谈会上,有人向她提问《红灯记》最早是谁写的。江青说,最早的人名叫沈默君,一般作家在一部剧中塑造一个英雄人物就很不容易,而他却在一部电影里一下子塑造了三个英雄人物,很了不起,但他是一个“右派”,因此我们不能再提他的名字。  江青所说的沈默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神秘的赶车人  1957年的冬天,位于黑龙江省的北大荒朔风呼啸,辽阔的荒原被搅成了白茫茫一
期刊
2013年8月8日,《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铁军杂志社转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铁军杂志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追溯《铁军》杂志诞生的历史,我们思绪难平。  1997年,时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叶飞为宣传新四军,弘扬铁军精神,提出创办《铁军》杂志。但由于没有公开发行刊号,只好先出内刊。  2000年12月28日,在第二任会长彭冲的关怀下,《铁军》杂志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
期刊
一位4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退休之后,本来可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却毅然听从组织的召唤,挑起了革命老区扶贫的重任;一位年近古稀身患多种疾病的老病号,本来深谙养生之道,却常常带着一瓶瓶的药丸,跋山涉水,到偏远艰苦的革命老区走村串户。他没有想到会突然离开他魂牵梦绕的老区人民,他只想着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要做。2013年6月14日,他却突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就是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老促会会
期刊
党的十八大文件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越学越感到我们党取得的光辉成就来之不易,越学越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越学越感到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深感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加深理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就是要坚信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问题本质上是信念问题,也是举什么旗的问题;道路问题本质上是理想信念问题,也是走什么路的问题。  翻
期刊
五条岭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步凤镇庆元村三组,占地约7.5亩。墓区为东西向的五条土堆,是连成五个纵列的墓群,每条土岭长约50米,高不过1米,掩埋着2000多位烈士的遗骸。  1947年11月,华东野战军在苏中南线发起强大攻势,歼灭蒋军9000多人。12月中旬,负责经略苏北的顾祝同急调北线(淮安、沭阳)整编第四师九十旅及整编第五十一师一部共1.3万多兵力,组织所谓“追剿纵队”,由五十一师师
期刊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第三师分会副会长柏曼卿同志,1947年2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成为第二纵队战地服务团的一个女兵。她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挺进华南等战役的战地服务、抢救伤员、后送战俘等工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柏曼卿1955年转业地方,长期在国家建材局从事政治、党务等工作。因为爱人李雪三曾任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政治委员,柏曼卿对新
期刊
张元寿1913年出生于福建永定,1928年3月参加邓子恢领导的“后田暴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1938年任新四军总兵站站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二师五旅参谋长,1945年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1946年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1947年不幸牺牲,时年34岁。他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职务最高的闽西籍烈士。 
期刊
本刊讯2013年7月2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审核,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批准,铁军杂志社更名为《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8月8日上午,公司在南京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宝康,副会长王清葆、张明亚、顾小锦,特邀嘉宾及杂志社工作人员5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常务副会长张宝康在会上宣读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关于《铁军》杂志社有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1.董事会组成人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