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逼孩子说的谎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中国家庭看似和睦,联系紧密,其实亲人间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为是地做着“为你好”的事情,走着“报喜不报忧”的过场。
  “我到底几岁呀”
  在号称荷兰迪斯尼的Efteling游乐园门口,一对中国夫妇带着一个孩子快走到门口时,只听那个妈妈对儿子嘱咐:“要进去了哦,等会儿在门口如果有人问你几岁了,你就说3岁。”
  “可我是5岁啊!”
  “5岁就要买门票了,3岁还是免费的。”
  “可要是他们看出来我是5岁怎么办?”孩子有些害怕。
  “不会的!”妈妈安慰儿子,“我们中国人比荷兰人长得小,进门他们不见得会问你年龄,我嘱咐你是以防万一。免票省下的钱,妈妈进去给你买冰淇淋吃,好不好?”
  孩子听懂了,高兴地点点头。进门时,孩子自己在脑门上比着三根手指往前走,的确没人问他年龄。他们一家进去后哈哈大笑:“耶,过关了!”
  过了一会儿,在坐海盗船的地方排队,我又看到了这一家三口。
  只听孩子妈又开始嘱咐了:“你想坐这个的话,那等会儿有人问,你得告诉他们你6岁了,因为这个船规定是6岁的小孩才能坐。记住了,6岁哦!”
  孩子怯怯地点头。
  轮到他们时,管理员用英文问孩子:“你几岁了?”孩子妈抢着用英语回答:“6岁。”管理员盯着孩子,和蔼但不容置疑地再问:“请问你几岁了?”孩子紧张地看了看妈妈,妈妈小声怂恿他:“6岁,Six。”孩子涨红了脸,张了张嘴,突然崩溃大哭起来:“我到底多少岁啊?我是3岁、6岁,还是5岁啊?我不知道了。”
  孩子一哭,管理员吓坏了,她听不懂中文,以为是自己把孩子弄哭了,她一边说“对不起”,一边让孩子父母带孩子去休息室缓和一下,让他们下一轮再坐。
  孩子妈赔着笑,边拉着儿子走出队伍边数落:“不许哭!都是因为你想坐这个,我们才让你说6岁的。爸爸排了那么久的队,你看,还要等下一轮。不要哭了,你一哭不是露馅儿了吗?幸好那个阿姨听不懂中文……”
  他们走向休息室,孩子的哭声越来越远。我忘不了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充满了欢笑声的游乐场,一个孩子小小的背影,肩膀一抽一抽的。
  “真好吃”
  一次回国,在妈妈住的公寓楼外,看到楼上邻居的儿子儿媳和小孙子在单元门外商量什么,踌躇不前。
  五六岁大的小男孩嘀咕着:“我能只看奶奶,不吃饭吗?我不喜欢吃奶奶做的菜。”
  爸爸马上就急了:“奶奶就盼着我们来,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你怎么能不吃呢?你不但要吃,你还要说‘真好吃’!”
  正说着,奶奶在楼上喊话了:“哟,来了。怎么不上来啊?我专门做了鱼呢!”
  孙子一听,更苦恼了,嘟囔:“奶奶做的鱼最难吃了。”
  爸爸不耐烦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挑什么食?赶快上去!”
  孩子要哭了,孩子妈心疼:“好了,先上楼看奶奶,妈妈等会儿带你去吃麦当劳。”
  爸爸还有点不放心:“你先练习一下称赞奶奶做的菜好吃。来,说‘真好吃’!”
  “真好吃!可是,我说真好吃,奶奶会给我夹好多鱼,怎么办?”
  “你别管那么多,吃就是了。再来,‘真好吃’!”
  孩子恹恹地重复:“真好吃。”
  “高兴点,大声点,再说。”孩子爸抱起孩子往楼上走了。随着咚咚地上楼声,我还能隐约听到孩子不断在父亲的督促下重复着那句“真好吃”。
  相爱的人,更应该坦诚相待
  这两件事,都涉及到父母教孩子说谎的问题,但第二件要复杂得多。
  从第一件事中,父母应该明白,逃票省钱或是隐瞒年龄换得的小利,无法等同孩子道德和公共责任感的缺失,更别说对孩子情感世界造成的困惑和不安全感。父母这样做,得不偿失。
  而第二件事,在我们中国家庭中很常见。说违心话,是为了尊崇中国文化里最不能动摇的美德:孝心。为了讨老人欢心,我们似乎不得不教孩子说违心话。可这样做的结果是:误以为孙子喜欢吃自己烧的鱼的奶奶,会继续乐此不疲地做鱼;而孙子因为讨厌吃鱼,见奶奶会成为一种隐形的负担。
  还记得一个故事,老太太临终前对丈夫说:“老伴儿,其实我最爱吃的是蛋黄,但看你也喜欢,我就吃了一辈子蛋清!”老先生哭了:“我其实不爱吃蛋黄,但每次看你抢着吃蛋清,我就吃了一辈子蛋黄。”
  这是一个为了赞扬老两口为了彼此而自我牺牲了一辈子的那种心灵鸡汤故事。但我总体会不到其中的温情——连最亲的人都无法相互坦诚和理解,不管不顾就任性“牺牲”了一辈子,结果是场误会,这该感动吗?该成为“爱”的标准被宣扬吗?这种情感成本的耗费是不是太大了?
  想想这个孩子,也许就这样顶着一个个自我制造的“误会”,压抑着长大了。而那些由于违心,积累得越来越多的委屈、别扭,最后可能发酵成在情感上对亲人的疏离。
  我问过蔻妈,如果她是那个奶奶,她是愿意被哄在谎言里,还是她有心理承受力听实话。蔻妈说:“我能接受也希望听到实话。如果我知道孙子要承受那么多不快来吃我做的菜,我肯定不开心。而且,做菜是可以改进的啊。只是,说实话时的方式和语气很重要。”
  的确,如果说:“您做的菜最难吃。”这种话,情感针对性太强,既没有建设意义又很伤人。换个做法呢?如果那个爸爸听见孩子抱怨菜难吃时,多听听孩子的理由,问问他:“哪个菜你不喜欢啊?为什么不喜欢?是太咸、太辣,还是没味道?有没有喜欢吃的菜?”等等。
  得到这些信息后,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比如:“爸爸妈妈都没有觉得辣啊。”或者:“嗯,我也觉得鱼咸了。”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要告诉孩子,那是口味不同,家里其他人都觉得没问题,你可以少吃点。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调整措辞告诉奶奶。孩子可以说:“奶奶,其实这个红烧肉挺好吃,可是这鱼太咸了……”这样,父母始终和孩子有共识,既没有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又能让他学到尊重别人,以及沟通交流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中国家庭看似和睦,联系紧密,其实亲人间很少能真正理解彼此,都自以为是地做着“为你好”的事情,走着“报喜不报忧”的过场。那些看似为对方着想的言行,最后都成了彼此的负累,疏远着我们的亲情。
  一个家庭之间的凝聚力、信任感,需要用彼此的真实来建立。
其他文献
女人都喜欢享受被宠溺的特权,听顺耳的好话:“如果你现在交男朋友的感觉像当妈,赶紧让他滚蛋。等你交个男朋友感觉像做女儿的时候就对了。”  但有没有想过,凭什么男人就要做女人的宿主,任你贪得无厌地吃干抹净?  不久前过世的杨绛,恰恰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对于杨绛最好的注解,不是什么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也不是钱钟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应该是一个“老妈子”。  杨绛在回忆钱钟书的作品《我们仨
期刊
在这些年的婚姻辅导中,很常见这样的问题:夫妻因为孩子,而忽略了对方。  一些妻子,有了孩子后便把孩子作为最重要的事,而把与丈夫的关系变淡了,除了夫妻之间沟通和关怀减少外,婚姻中很重要的性生活也基本减少了。丈夫那边常常也是一样:多了个孩子便没有了妻子。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第三者出现,或夫妻间的冷漠、争吵发展到无话可说,直到提出分手。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在恋爱期间就有了孩子,会怎样?两人没有时间在一起,
期刊
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很多夫妻的问题出在:不够亲密。  性生活很少,或只是形式;缺乏拥抱、亲吻、牵手等纯粹的身体接触;除了柴米油盐,缺少温情的语言;不能向彼此敞开心扉,分享各种情绪、感受;没有人文上的共识,缺乏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共同欣赏的事物,或欣赏水平相去甚远;没有共同的朋友圈,经常各玩各的……  这样的夫妻,更像室友:住在同一个房间,却是两条平行线,看似在朝一个方向走,却没有交集、碰撞;这样
期刊
中国夫妻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如何处理差异。当意见不合时,不懂得尊重对方的想法,硬要争个对错;或心不甘情不愿地妥协,冷冷回应:“你说什么都是对的!”导致争吵、冷暴力,甚至打架,影响夫妻感情。  婚姻有冲突、矛盾,其实很正常。恋爱时,情人眼里出西施,荷尔蒙作怪,我们看不到与对方的差异,或者对方的观点与自己不同,也会心甘情愿地妥协。但真正的婚姻,正是当你发现自己与对方有很多差异之时。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
期刊
离婚之殇  “我的客户希望尽快办理手续,资产方面按平分原则处理。”李然的律师将拟好的离婚协议递上前。赵丽雅瞟一眼,不接,从包里掏出一沓照片甩到桌上,“能平分吗?”李然和律师同时倾身,是李然和情人张芬的各种亲密照。  李然转过头,脸涨得通红。赵丽雅有了几分得意:“你看着办吧,离婚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见对方不回话,赵丽雅清了清嗓子继续说,“当然了,要是不想离,还得看你今后的表现。”  赵丽雅翘着二郎
期刊
德纲长子郭麒麟常常在微博上晒与一位中年女子的合影。照片中,两人摆出搞怪的表情动作,让人忍俊不禁:“你们娘俩太逗了。”很多粉丝在下面留言,却少有人知道,合影的中年女子并非郭麒麟的亲妈。  她是郭德纲的第二任太太王惠,郭麒麟的后妈。在十多年的岁月里,王惠通过一蔬一饭体贴入微的照料,早已跟郭麒麟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母子关系。  如何成为一个好后妈?王惠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一步:与老公建立亲密关系  德云社
期刊
好的婚姻,不是“找对了人”,而是将其变成“对的人”。什么是对的人,就是相处轻松,无论哪个方面,即使观点不同,也可相互理解、调和,达成一致。而要做到这点,夫妻之间的亲密,变得尤为重要。  其实,两个相爱的人,一开始本有足够亲密的关系,他们是因在某个或多个方面相互吸引而结合的,但进入婚姻后,却忽视了对这种亲密的维系,以致只剩下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琐事,夫妻关系渐行渐远,矛盾和争吵便多了起来。  亲密是
期刊
而一个人真正的水准,并不主要体现在怎样与同类融洽共处谈笑风生,而重点在于如何扭转不利的开局,化解尖锐的交锋。  说起身边情商高的女子,J算一个。多年以来,我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人说她一句不好。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问:“你就没遇上过不喜欢你的人吧?”  她眨眨眼:“怎么没有?哪有天生的万人迷?我以前的领导就挺讨厌我,只是后来我努力使他改变了看法。”  我更好奇了。让讨厌自己的人转变态度,难度可想而知,她
期刊
罗拉的男人  她爱上了一个男人。  她更加惧怕与羡慕一个女人。  那女人是她的上司,叫罗拉。罗拉和她同龄,却比她高出了几个段位,况且,她还有一个人人艳羡的家庭。她很多次看见罗拉的丈夫林顿在公司附近等她下班,开着辆纯白的路虎,从车窗里探出的,干净颀长夹着香烟的手指那么好看。罗拉一脸淡然地坐上他的车,捋了捋卷卷的棕色长发,侧身接受他的亲吻,然后结伴扬长而去。  她悄悄地站住,下意识地缩了缩不小心又大了
期刊
失忆的父亲  父亲十四岁时,从四川犍为老家的那条清溪河走了出来,这一走就走了八十多年。  八十多年的路程,让父亲失去了他原来的模样,从一个满头黑发的青年,被岁月风化了,脊椎弯曲了,步履艰难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父亲老了,除了吃、睡、拉的本能外,他什么都记不得了。他记不得自己,记不得我,也记不得姐姐弟弟和所有的亲人。像个初生的婴儿,睁着他那茫然的双眼,活在这个世界上。  父亲老了,老得让人心疼,老得
期刊